【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台北報導】

 

f_192651_1.gif 
 

 

中國ETF的發展起步比台灣晚了兩年,第一檔ETF是由當地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發行,名稱為華夏上證50ETF,在睽違兩年半之後,今年七月份中國才又出現了新的ETF,是由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的上證中央企業50ETF,這是中國第六檔ETF,預料今年中國ETF將會有多檔新面孔登場,規模可望突破新台幣2,000億元大關。

 

中國對於ETF的稱呼和台灣不同,台灣叫「指數股票型基金」,中國則稱之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今年以來,中國股市狂飆,多檔指數化產品的績效比股票型基金要來得耀眼,基金規模亦一飛沖天,到今年六月底,中國5檔ETF總規模達349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70億元。

 

至今年六月底,中國5檔ETF總規模349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70億元。

 

寶來投信指數投資處副總黃昭棠表示,中國在2005年才出現第一檔ETF掛牌上市,這檔ETF與台灣50ETF有異曲同工之處,因為該檔ETF追蹤的是上證50指數,與台灣50指數的標的選取都是50檔個股,且涵蓋的都是權值型個股,足以代表上海股市的整體表現。華夏上證50ETF的成份股是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的50檔大型藍籌股,流動性強,該檔ETF的規模約27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990億元。

 

中國密集發行ETF的年度是在2006年,當年一口氣推出3檔ETF,包括易方達深圳100ETF、華安上證180ETF、華夏中小板ETF,其中易方達深圳100ETF是深圳股市第一檔掛牌的ETF,華安上證180ETF是中國第一檔進行「拆分」的ETF,華夏中小板ETF則是華夏基金管理旗下第二檔ETF,至於2007年上市的友邦華泰上證紅利ETF與台灣的高股息ETF相似,均是鎖定分紅、配息的主題打轉。

 

中國ETF今年以來有了重大改變,其一是將陸續新推ETF,其二是運用「拆分」手段,增強ETF流動性。

 

中國今年以來有關ETF的重大改變,除了將陸續新推ETF之外,「拆分」也是一個重大的改變,華安上證180ETF就在今年五月將每一份基金份額拆成十份,拆分後降低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交易ETF的資金門檻,增強ETF流動性。而8月中,中國證監會通過了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華安基金公司發行ETF 聯接基金,ETF聯接基金是一種以ETF基金為投資標的的基金,這類新發行的產品,已把ETF客戶群從券商擴大至銀行管道。

 

中國現有5檔ETF中,只有華夏上證50ETF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保持著相對活躍的交易水準,其他4檔ETF均陷入規模較小、交易不活絡的處境。

 

在台灣新發行的ETF都會有現金IPO申購,投資人可透過券商及銀行申購,不過中國ETF只以券商代銷為主,直銷管道發行為輔,銀行等基金主流銷售管道被排除在外。而在中國ETF總體規模增長之際,現有5檔ETF中,只有華夏上證50ETF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保持著相對活躍的交易水準,其他4檔ETF均陷入規模較小、交易不活絡的處境。

 

目前華夏上證50ETF的單日成交金額達15億元人民幣左右,另外幾檔ETF的日成交金額多在億元人民幣左右,有的日成交金額甚至只有5,000萬人民幣,直接影響到ETF套利的活躍度。

 

至於台灣投資人是否可以買到在中國股市掛牌的ETF?受限於投資中國A股需取得QFII(合格境外投資機構投資者)資格的限制,資金部位較高的大型機構法人才有此投資機會,若是一般投資人,就算是去中國當地銀行開戶,因不具有當地中國居民身份,頂多也只能買基金,但是與A股相關的產品一律被禁止,因此中國ETF對台灣的投資人來說,簡直就是「看得到、買不到」。

 

f_192651_2.gif 
 

 

【2009/08/23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