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克里斯托 2009/09/10
23歲的航空公司業務代表費伊(Faye Siytangco)為朋友的父親守靈,看見大家垂頭凝視著交疊的雙手,她一點也不意外。但是當眾人掌心嗶嗶作響,拇指開始有動作,她才大吃一驚,發現那些人根本不是在禱告。「大家都坐在那裡發簡訊,」費伊說:「菲律賓人已經不再認為那樣沒
【前言】

有人說,簡訊族是一群蹂躪摧毀語言的野蠻人,也有人主張簡訊是讓語言逐步演化的交流方式;有人認為簡訊是文盲用的文體,為了掩飾閱讀困難症、拼字爛和懶得用大腦等毛病,也有人斷定,簡訊不但不會妨礙讀寫能力,還能提升讀寫水平。我們好像有麻煩了。有哪種語言學的現象,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下子激起眾人這麼大的好奇、懷疑、恐懼、困惑、反感、迷戀、興奮,和熱情?

發簡訊 歸屬感的新指標

簡訊為何一下子爆紅?部分原因是,傳簡訊的費用比講電話便宜些——在某些地區更是便宜太多。舉例來說,2004年在中國發一則簡訊只要一毛人民幣,因此用手機講一分鐘電話的費用,便可以傳八則簡訊。而在菲律賓,1990年代末期兩家大型網路業者推出免費簡訊服務,於是發簡訊成了手機的主要用途——也讓菲律賓的城市少年變成全球第一批「簡訊世代」(Generation Txt)。雖然2000年簡訊開始收費,但發簡訊的趨勢沒有因此打住,因為費用很低:一則簡訊只需花約一披索,是一通電話的二十分之一。不過,收費倒是改變了使用模式,手頭比較寬的三十來歲中段族群,成了最常發簡訊的使用者。即便是在較富裕的國家,年輕人也很快就發現,發簡訊優於講電話,尤其是手機業者還大力宣傳,並推出誘人的付費方案。

不過,要解釋簡訊的普及度,經濟因素並非唯一的原因。而是這個溝通媒介,本質上就非常吸引人。簡訊很快便成為歸屬感的指標,在年輕人之間更是如此。若你們發簡訊的習慣都一個樣子,表示你們是同一掛(見第三章)。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比較研究,不過我很希望這類團體的成員,能夠像聊天室一樣,發展出自己獨樹一格的特色語言。我也希望,要是團體中有人身懷絕技(速度飛快的金手指,或發明創意新詞),他們能因此享受特殊待遇。不是只有配備最新款手機,才能讓你走路有風,而是看你怎麼運用它。

此外,簡訊這個媒介也有其溝通上的優勢。它遠比其他電子通訊方式更即時、直接,也更私密。它比較方便,不像網路即時通訊,發訊和收訊雙方都得坐在電腦前。假設你開了手機,你一下子就可能收到一則簡訊,但要是電子郵件的話,恐怕得在收信匣待好一陣子。即使你手機沒開,別人傳的簡訊也會被儲存起來,只要你一開手機,就能馬上收到。訊號微弱時,簡訊還是能正常傳輸,但語音留言可能就不行了。

在狀況緊急之時,或是到了年節時刻通話大塞機時,簡訊的價值更為凸顯:使用的頻寬較少,把訊息成功傳送出去的機會更大。人們很快就發現,在某些狀況下需要聯繫時,簡訊是個新選擇。在酒吧跟夜店等吵鬧喧囂的地方,發簡訊是很受歡迎的談話方式。在馬路或大眾運輸工具上,傳簡訊能讓你保有隱私,有些國家(如日本)就很重視這點。因此在講電話或鈴聲會造成干擾的場合,比如說開會、教室、音樂會,跟圖書館,大家就會選擇更改設定,而且會這麼做的人還真不少,因為簡訊可以無聲無息地通行無阻(如果你選擇「靜音」模式的話)。

2007年,澳洲航空首度測試在飛機上用衛星傳送簡訊,在12個月的測試期間,允許乘客在波音767客機上傳送簡訊或電子郵件,但不能撥打電話,以免打擾其他乘客。「不張揚」是個中性字眼。對那些想要私下、暗中與他人聯繫的人(無論老少)來說,簡訊這個媒介的價值顯而易見。

簡訊也提供了「一心多用」的機會。大家可以一邊傳簡訊,一邊做別的事,比如說看電視、聽演講、上教堂、開車。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觀察學生在看書、寫作文,甚至做科學實驗時,有沒有偷傳簡訊。該怎麼處理這類校園內的狀況,已經變成討論議題。有的學校禁止在校區使用手機,因為手機被認為會干擾課業。在交通事故接二連三發生後,有幾個國家開始禁止開車打簡訊:在美國,華盛頓州於2007年率先施行這類禁令。另外,許多與社會期許相牴觸的趣聞也陸續傳出,比如說發生在菲律賓的這個案例:

23歲的航空公司業務代表費伊(Faye Siytangco)為朋友的父親守靈,看見大家垂頭凝視著交疊的雙手,她一點也不意外。但是當眾人掌心嗶嗶作響,拇指開始有動作,她才大吃一驚,發現那些人根本不是在禱告。「大家都坐在那裡發簡訊,」費伊說:「菲律賓人已經不再認為那樣沒禮貌了。」

不管是不是失禮,這類小故事都證明,發簡訊在許多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發簡訊似乎也能滿足社會中的交流新需求,時間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上注意力無法維持太久,都讓這種現象日益增加。簡訊吸引那些不願浪費時間寒暄的人們,因為面對面或講電話時,依慣例都得打招呼聊一下——在語言學上稱為「應酬談話」,指跟人見面時,行禮如儀,寒暄一番(你好嗎?天氣真好……),而某些語言,問候跟告別的規矩又極其複雜。寫簡訊都不必顧慮這些,典型的簡訊都很短、直接、簡潔,沒什麼開場白。面對面的狀況下,若沒先問候幾句,就會顯得很唐突,甚至不禮貌——端看雙方的關係親疏而定。

有一天,我的孩子發簡訊給我,只寫了「去看看獨立報,好評論。」在對話中,若沒打招呼就劈頭說這句話,的確很少見;即便是用電子郵件、網路即時傳訊,或是其他電子通訊方式,也不太常見,因為你會先丟出「嗨」或其他招呼方式,好開始交談。簡訊似乎能為我們的語言選項增添新的對話型態。就像《紐約時報》一名記者寫的:

我喜歡簡訊。簡訊填補了現代溝通工具中日益縮小的縫隙,它結合了電話的即時性、答錄機留言的方便性,以及電子郵件寫完再傳的特性。如果簡訊剛好是一個思慕的對象在半夜裡忽然傳來的,它還可以像枕上留下的紙條般,讓人陶醉地一看再看。

「直接」已經成為英文簡訊的常態。你傳給我的簡訊,馬上就切入主題,我也不會覺得你沒禮貌。我看過許多發自歐洲各個地區的簡訊,印象中歐洲幾種語言文字的簡訊族,收發這類簡訊都同樣自在。不過,我們不能妄下推斷。某些文化背景的狀況肯定是更複雜,比如日本人交談時,開場白通常慢條斯理,字斟句酌。在這些國家中,如果直來直往,恐怕就會觸犯到當地的禮儀常規,顯得缺乏尊重。許多受西式簡訊風格影響的年輕人,現在都直來直往,因此招來年長一輩的批評。上述的新式風格,對於改變這些語言的說話行為特質,到底有多大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