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mireads (photobucket).bmp 

一場金融海嘯讓全球金融勢力重新洗牌,呼風喚雨多年的歐美大銀行在滾滾浪花中幾乎滅頂,大陸的銀行業則因國際化程度不深,得以全身而退。今年初,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躍居全球市值前三大銀行。8月初北京舉辦的「中國經濟60論壇」上,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信心滿滿地說:「全球銀行業正處在『冰火兩重天』,大陸金融業因涉入有毒資產情況較輕,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出口全球第二

時勢造英雄,大陸成了世界經濟的新希望。高盛證券估計,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成「保8」目標,明年經濟成長更可望達11%以上。

「以大陸經濟成長率8%計算,就算未來大陸邁入開發市場、成長減半,4%的經濟成長力道仍然不可忽視,」一家台灣金控業者指出,更何況大陸人口數遠超過美國,內需市場大到難以想像,大家現在想盡辦法,就是要和大陸沾上邊。

大陸出口在2000年排名全球第七,2007年已竄至第二,僅次於德國,今年下半年大陸出口有可能即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至於大陸GDP在2000年排名第六,當時市場預估大陸要趕上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至少要到2030年以後,但2007年大陸GDP已超過德國,僅次於美、日。

金融海嘯讓世界經濟板塊加速向大陸轉移。不少研究機構預期,大陸GDP明(2010)年即可超過日本,並提前在2022年追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

大陸當然也沒錯過這個機會。今年3月底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國高峰會(G20)前倡議國際貨幣基金(IMF)應更著重特別提款權(SDR),之後大陸減持美債、增加黃金,最近更積極認購IMF債券,「大陸是在透過財力告訴全世界誰是『老大』,」金控業者說。

GDP將超日趕美

問題是,在市場成熟度不夠,連人民幣都還沒辦法在國際自由流通,大陸真的可以靠錢上位、台灣又能沾到大陸的光嗎?「大陸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領導者,兩岸互動日益密切,對台灣金融業發展有助益嗎?八字都沒一撇。」中華信評評等長朱素徵回答得直截了當。

朱素徵認為,即使兩岸金融監理機關簽訂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允許台灣金融業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現在也還看不出來成敗。就像香港銀行業進軍大陸市場已十多年,只有少數銀行獲利優於標準普爾(S&P)預期,大多數港銀甚至在大陸抱了一大堆壞帳。

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陶冬提出另一個隱憂。

陶冬認為,大陸人民銀行釋出的人民幣紙鈔加起來足夠繞地球七圈,大陸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與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2001年起讓市場資金氾濫的作法如出一轍。

陶冬更警告,大陸如果不謹慎處理房市泡沫疑慮,最後可能造成像美國金融海嘯一樣的後果。

信評公司的看法也偏向保守。穆迪信評指出,大陸銀行這幾年所以可以「躺著賺」,是因為政府保護銀行利差,未來如果大陸金融市場更自由化、國際化,難保銀行還可以保有這麼好的獲利。

朱素徵則對陸銀進入台灣抱持懷疑的態度。

他認為陸銀規模比台灣金融業大好幾十倍,如果陸銀以破壞性價格競爭具有指標的業務,會把原本就不太有秩序的台灣金融市場搞得更糟,「到時候台灣金融業會很慘」。

台灣分享榮景

陸銀進入香港市場後並未成為價格破壞者,而是遵循香港金融市場秩序,但朱素徵認為,陸銀在香港的發展經驗不一定可作為台灣的參考。

主要是香港銀行業老大匯豐銀行從不犧牲利潤搶業務,台灣銀行業缺乏「領頭羊」,公股銀行甚至帶頭殺價,情況和香港很不同。

台灣本身缺乏資源,未來勢必要靠大陸發展,財金官員指出,重點是在分享大陸經濟榮景的同時,也要注意大陸金融市場現存問題,不然連遠在千里外的歐美金融海嘯都波及台灣,大陸一旦發生類似海嘯,台灣可能來不及求救便被淹沒。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