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妃麗03.bmp 

為了找出問題出在哪裡,並昭告「絕不重蹈覆轍」的決心,各國央行官員在扮演解決金融危機的監管當局角色上,著重於檢討他們做了哪些事,和沒做哪些事。

例如,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打算運用監管銀行的職權,介入銀行業員工的薪酬,從執行長到放款職員都不放過。

這不是說決策官員知道負責放款給中小企業銀行助理應該領多少薪水,而是聯準會希望薪酬的誘因不致鼓勵為追求短期獲利而過度涉險。

但貨幣政策的角色,在危機中出了什麼問題?

去年10月,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紐約經濟俱樂部演講後,被問到這類的反省問題。他暗示,他正探究利率和監管在資產泡沫產生所扮演的角色。從那時候起,美國的利率政策─聯準會用來讓經濟成長最大化、同時穩定物價的工具——便急轉直下,調降到近乎零利率,儘管一系列討論危機的書認為超低利率就是房市泡沫的元凶。

決策官員的公開評論大多略過貨幣政策,反而一再宣示必須加強監管,並把重點放在聯準會的退場策略,同時向美國人保證,聯準會握有的工具可以讓2.1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解套,並吸收銀行8,230億美元的過剩準備金,而且能不引發通貨膨脹。

近20年來泡沫起起落落,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官員如今真該擔心,目前接近於零的隔夜拆款利率,會有什麼後果?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經濟發展和評估委員會主席懷特(William White)說:「很少人提及這問題:貨幣政策是否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而單靠監管機制來軟化泡沫,恐怕也不夠。」

懷特1995年至2008年擔任國際清算銀行貨幣暨經濟組負責人,十多年來他一直主張和信用循環走相反路線,他的看法有別於用來探討聯準會和其他央行決策的所謂「主流分析典範」。

在葛林斯班時期,聯準會(等同於葛林斯班本人)對資產泡沫的態度大致如下:

央行無法按常理辨別資產泡沫;央行若讓崩破泡沫,經濟就會受創;因此,央行應忽略資產泡沫,一旦破滅時,再去善後。葛林斯班和他的部屬曾談到要「設定」資產價格目標,懷特說那只是個幌子。

懷特指出,資產價格上漲只是表徵,是因授信寬鬆而起的失衡現象。

懷特要強調的是,央行應認識資產價格不會自我膨脹,而是貨幣和授信寬鬆的結果。要對付的不是表徵,而應著重在成因上。

懷特表示,貨幣和授信快速成長、各類資產普遍上揚、消費模式的偏離,在這些因素結合的情況下,應採取逆勢而為的緊縮,而非寬鬆。他說:「拒絕緊縮,加上急於收拾善後,凸顯出聯準會在這個信用循環中的政策極不對稱。」

這種不對稱導致聯準會接二連三降低聯邦資金利率,以應付逐一爆破的資產泡沫,直到去年12月降到接近於零。

我不確定這對經濟會有什麼影響,或對聯準會未來的政策有何意義,我只知道,這是經濟專家所指的「難以持續穩定」的趨勢。 (作者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編譯吳國卿摘譯)

【2009/09/27 經濟日報(Caroline Bau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