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廚藝1-3冊 (套書).jpg 

 

我有一個野果摘採的季節表,配合當令的水果,增添戶外生活的樂趣。

 

譬如七月找麵包果、八月摘土芭樂、九月尋蘋婆、十月採風鼓……幾乎每個月,心裡頭都會惦記著二、三種,在郊野行山之際,特別注意它們合該出現的位置。只是野果非栽培之物,生長不定,並非想要,即可輕鬆撞見。

 

唯春天時,野果最為豐富,什麼懸勾子、宜梧和小番茄等,都在這時湊熱鬧,有時早餐不吃,在野外胡亂走逛,還真能摘得一些隨興果腹。那等早上的情境,便彷彿十八世紀末,英國浪漫詩人沃滋華斯在淳樸的鄉野漫遊了。

 

但這等野果豐碩的時節,我最想邂逅的還是小葉桑。每年四、五月,正是果實盛產期。

 

小葉桑,閩南語叫「鹽桑仔」。小時為了養蠶,到處尋找桑葉。哪裡有桑樹不僅清楚,連公樹母樹都知道,採食的機會也就多了。

 

作家陳列半耕半農,在壽豐種了不少桑椹。聽其形容,樹身皆不高,果實長相近乎一般毛毛蟲之肥大。我研判,極可能是長果桑或廣東桑,並非野外的小葉桑。

 

二十多年前,台灣原本栽種最多的是養蠶之桑樹,葉子寬粗,但果實不多,常帶酸澀。等養蠶業沒落,這些桑樹就乏人喜愛。後來,政府再鼓勵農民栽作新種,專找結果豐富、樹形低矮的改良。長果桑和廣果桑才冒出頭。

 

此時走進菜市場,便常看到黑色,肥大如毛毛蟲的長果桑或廣東桑,偶爾也有養蠶時代的桑椹。這些品種,多半是量產的結果,吃來無味,縱使甜度高,仍不脫酸澀。

 

對這類果肉較肥美的桑椹,我樂趣素來也不高,還是偏好小葉桑。那不及花生米般大小的果實,放進嘴裡,充分地散發天然的甜美,縱使吃了上百顆,好像都不會膩。

 

我對小葉桑如此推崇,更因它是最好尋找的野果。春天時,郊山處處可見。日照充裕處,似乎都可能撞及一株,果實纍纍。有時走進一些彎曲巷弄,老舊房舍旁也常有連枝帶葉的漿果,青新地探出牆頭。有時還掉了滿地,無人聞問,甚而被人踩得汙漬到處。

 

何以如此,原來小葉桑摘採麻煩,一樹上百千顆,卻零散於不同的枝葉間,有時樹身還高不可攀。若是伸手搆得著,我一定捨棄正要處理的事情,先停下腳步,取出早就備好的瓶罐,快樂地邊吃邊摘,裝得滿滿。回家清洗後,再做成果醬,貪心地把那年春天的精華,都完整地存封起來。

 

 

【2009-05-05/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