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論辨月刊 2009/10/20
日復一日,媒體與政府提供我們數據與統計資料,期待我們依此理解世界。「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11%,但在法國卻只有2%」、「物價指數在上一季漲了1.2%,通貨膨脹又回來了」、「證券市場資本總額下降52%」、「G20會員國通過一兆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等等。...
【撰文/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 翻譯/沈秀臻、謝靜雯】

日復一日,媒體與政府提供我們數據與統計資料,期待我們依此理解世界。「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11%,但在法國卻只有2%」、「物價指數在上一季漲了1.2%,通貨膨脹又回來了」、「證券市場資本總額下降52%」、「G20會員國通過一兆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等等。數字在我們的腦海中飛舞,稍縱即逝,卻留下一種這個世界完全無法被我們掌握的感覺。數字與統計資料操控一切,我們恐懼它的力量、敬畏它的權威。

其實,多數的統計資料可以被其他的數據制衡。舉例來說,中國高達11%的經濟成長率,僅為每位國民額外增添150美元的收入,但法國2%的成長率則讓該國居民的收入多了650美元。換句話說,相對的數據與絕對的數據會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另外,G20峰會後各國領袖宣布將投入一兆美元振興經濟的說法也值得懷疑,因為這筆錢有些出於早已宣布的金融方案,有些顯然來自永遠不會實現的承諾,貸款與補助也被計算在內,彷彿兩者是同一回事。凡此種種,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更重要的是,數字本身並非價值中立。有人可能會哀嘆歐洲的公共支出很高,卻沒注意到,美國的公共支出之所以低,是因為公民直接承擔了醫療與教育的高昂費用。通貨膨脹本應是壞事,可是因具污染性的稀有能源價格提高導致的通貨膨脹,反而可能使世人更妥善地照顧環境,並且減少資源上的浪費。

獨厚數字的態度使人們看待議題時往往「重量不重質」。統計數據讓我們忘了,在觀察現象之餘,還應該追問它的成因。我們採取宿命論的角度看待周遭現實,卻忘記自己有能力感知世界、傳遞價值判斷,最終改變世界。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新聞報導跟其他資訊及分析來源一樣——不多不少,僅止於此。但統計資料必須被放置在脈絡中思考,必須與真實世界建立關連。數據理應反映其所關連的真實世界,我們必須保持正確判斷的能力。追根究柢,統計數據可能真的事關重大,因此更不能容許領導者和統計學者壟斷詮釋權。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09年10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