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人性的辯證《維也納復仇》.jpg 

鉅亨網
2009 / 10 / 16 星期五     


美國科技業光鮮的財報背後,可能埋著一座又一座血汗工廠,以及不知多少無辜的血汗奴隸。
■夢土成傷心地

在還沒看到「來美國工作」的廣告之前,印度裔 Vimal Patel 原本在英國倫敦修讀企業管理的碩士學位。 他看到的這個廣告內容很吸引人:「提供美國科技業的工作職缺,或保證外國人在美國可以獲得專業人士等級的工作簽證。」

於是,Vimal Patel 把希望投注在公司老闆身上─他向美商 Cygate 軟體顧問公司投遞履歷。他必須為此先支出幾千美元的手續費用,然而,當他到達美國本土時,這家公司卻回應他「已經沒有高科技職缺」了,最後不得已,他只好在加油站打工。根據法律的犯罪資料顯示,Cygate 這家公司侵吞他不少錢。

經過美國司法機關調查發現,除了這位倒楣鬼之外,還有另外 5個印度人也被這家公司徵募。而這 6個印度人在今年 6月間,被判為違反簽證非法居留,他們不僅被判處 12 個月至 18 個月不等的緩刑,每個人還得繳納 2000 美元的罰金,現在正面臨要被遣送出境的命運。

但是,Vimal Patel 受審的時候,他的委任律師向聯邦法院法庭表示,這位 36 歲褐髮年輕人「與其說是個壞蛋還不如說是個可憐的受害者」。

「就如很多頗有抱負的外國人一樣,他離鄉背井來美國就是為了爭取時運和機會,但他這麼努力,卻讓自己受害。」

這位被分派給 Vimal Patel 的公設辯護律師 Anthony Thomas 表示:「真的很讓人難過。能來到美國一直是他的夢想。」

■人力公司陽奉陰違

在官司結束之後, Cygate 公司正式更名為 SterlingSystem。事實上,這家公司就跟美國其他上千家低調的公司一樣,近年來逐漸扮演美國高科技產業的中介角色,他們通常只有 10 位到 50 位的員工、從海外招募外國勞工到美國,一旦有機會的話,他們會將外國人安插進美國的大公司,以提供高科技支援、軟體程式設計和其他服務。

雖然許多這類公司都合法營運、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但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類似公司違反了美國法律、虐待他們來自海外的員工。

根據最近的法庭訴訟文件,還有與外國勞工、雇主、律師以及顧問人員的訪談顯示,好幾種固定類型的詐騙事件越來越普遍。

有些情況中,這種企業鎖定急著想獲得美國高薪、高科技工作的年輕男女,狠狠要求過份的工作簽證手續費,儘管這完全不符合美國的移民法律。

甚至就算這些外國人付了錢,他們仍然永遠拿不到美國工作簽證:有些人就像 Vimal Patel 一樣, 發現投遞履歷並支付手續費後,根本沒有工作職缺等著他們。這種情況是違反美國法律的,因為企業在為員工申請工作簽證之前,應該要提供公開的工作機會。

■勞動剝削薪資苛扣

僥倖撈到科技業職缺的人,仍是面臨重重問題。

有些公司把外國勞工外放到客戶端去工作,然後就扣下勞工的部分薪資、或額外持續要求支付手續費─這也違反了美國法律。有些外國員工堅稱,在面臨不同客戶端的工作轉換空窗期間,他們是拿不到薪水的─這種「無薪板凳」同樣違反美國法律。

另一種情況是,公司堅持是在低薪資水準的地區雇用員工,儘管這些員工實際上是在高薪資水準的地區工作,但公司只願意負比較少的薪水。這種情況,公司也違反了美國該區的最低工資水準規定。

公司已更名為 Sterling System 的企業負責人 Nilesh Dasondi在紐澤西被檢方控告違反了多項簽證法規的規定,而官方也表示,Nilesh Dasondi 對 6 名員工索取高達 15000美元的手續費、放任他們自生自滅、還靠將這筆手續費拿去洗錢而獲得額外利潤。

這些員工之所以會乖乖順從,都是因為Nilesh Dasondi(如同所有申請工作簽證的雇主一樣)扣下員工的簽證文件,假如員工不聽命,他就撤銷這些申請作業。

■美其名提供服務

在 Vimal Patel 案件之後, 負責起訴此案件的美國助理檢察官 Sandra L. Moser表示,「這是美國面臨的重大議題─簽證詐騙─之一個縮影」。

今年夏天,一位記者在 Nilesh Dasondi 公司的大門口堵到他。

他帶領記者穿過停車場,進入隔成許多房間的公司,那裡有許多員工正敲打著電腦鍵盤。「我的生活現在完全是一團亂。」 Nilesh Dasondi 說。

雖然對自己或 Vimal Patel 的官司絕口不提,但他表示自己一度是信心滿滿地坐在會議室當中。他說,待事件落幕之後,他願意談一談。

Nilesh Dasondi 委任的律師 Eric R. Breslin表示,他的委託人「是社會的資產」,因為該公司「提供消費者合法的服務」。

■簽證詐騙來自削減成本的壓力

如 Sterling 這樣的科技服務提供廠商(tech service outfits),近年來日漸增多─原因是美國經濟正在轉型,削減成本的壓力逐年提高,因此許多企業將科技系統的管理、各項後段流程的支援部門(back-officeoperations)給外包出去。

而從事這些外包工作的員工有許多來自印度和其他國家,他們為了工作赴美,需要取得臨時工作證 H-1B。

而外包公司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就是確保分派到每一個客戶端的勞動力都很精實(lean),以將人力壓縮到最小。也因此,當他們需要增加特定工作計畫的勞動力時(可能是設置新的軟體、或需要構建新的網站),再轉向倚賴第二層更小的外包企業(如 Sterling )尋求支援。

這些公司以「人力商店(body shops)」聞名,因為角色的確就是如此,他們通常極仰賴千里迢迢到美國工作、拿臨時工作證的外國勞工。

專門研究工作簽證的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學者 Ron Hira 表示:「這通常是很多詐欺案件的大本營。」一份美國聯邦政府的關就指出,去年預估有 54%違反工作證規範的案件,是來自低於 25 人的小公司所犯下的。

絕大多數的美國企業根本不知道(或缺乏要追究的強制性因素)這些「人力商店」是透過什麼手段來滿足企業的科技支援需求。

結果就是,在科技服務提供廠商的幫助下,傑出的美國企業可以很輕易達成事業目標,只不過服務提供商要違犯簽證的法規。

雖然 Nilesh Dasondi 委任的律師 Eric R. Breslin並未特定指稱,但他承認包括「許多知名大公司」都是 Sterling 的客戶。

其實 2006 年 Nilesh Dasondi 打過的一項官司就透露玄機,美國科技業重要公司 Computer Sciences Corp.(CSC-US)就是他的客戶之一。當時 Nilesh Dasondi控告這家大公司把他的員工聘走,應該要付款賠償。當然科技巨擘對此不願多作回應,只表示一切已經處理妥當。

■虐待案件屢有所聞

最近幾個月更傳出有勞工控訴,在被人力商店派至大公司如:Qualcomm、J.P. Morgan Chase 工作後,遭到雇主虐待。

今年 5月,一件已經呈報美國勞工部的民事訴訟案件,即 Prasad Nair控告 Unified Business Technologies公司,理由是該公司 2007 年發給他 H-1B 的工作簽證、承諾他可以到位於密西根州的 Troy 分處工作,職稱是程式設計師和分析師,年薪 6萬美元;結果該公司竟然把他送去晶片製造商 Qualcomm 位在聖地牙哥的辦公室,他必須忍受當地較昂貴的生活水準。

Unified Business Technologies 被控告非法苛扣薪水、延遲撥薪、不肯付加班費,而且還拖欠應該為員工眷屬支付的健保費。這位受害員工的委任律師 David Blanchard 表示,原告為了照顧妻子以及 9 個月大的女兒「天天為錢掙扎」,而且為了省錢,常常得靠速食漢堡果腹。

另一方面,被告 Unified Business Technologies的委任律師 John G. Coutilish則表示,原告的控訴根本「毫無根據」。他說:「公司同意以『妨害行為』(干擾財產使用)為名,支付 2500 美元達成民事和解終結此案。」不過美國勞工部已經啟動調查,目前仍在進行。

Unified Business Technologies 同時也控告這位員工,罪名是 Prasad Nair並未妥善告知就辭職、而且控告公司破壞了企業名聲。

晶片大廠 Qualcomm 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發言人表示, Qualcomm 要求營運服務提供商「明確承認要遵守所有適用法條,包括雇用和移民的法律」。

另一件呈報美國勞工部的申訴案,內容是一位擁有電腦科學雙碩士學位的 Benly Ebenezer,他宣稱自己在 J.P. Morgan 麻州辦公室工作期間,被苛扣甚至完全沒領到薪水。

他在 2005 年受到 Itek 顧問公司聘僱而赴美,獲得一紙 H-1B 工作簽證。他表示,在 J. P. Morgan 工作期間,Itek 支付的薪資根本不到當初承諾( 5 萬美元)的 10% ,然後 2006 年 12 月起到 2007 年 2 月間,根本沒付他薪水。

美國勞工部 5月做出的裁決最終對 Benly Ebenezer 有利。他謝絕了媒體的訪問,因為目前他的處境仍然非常敏感。Itek 的電話號碼則已經更換、 J.P. Morgan 拒絕對此案發表評論。

■大企業外包之下的層層轉包:另類血汗工廠

事實上,美國籍的大企業主管通常在這種聘僱合約的處理作業上缺席,因為企業的科層組織太龐大讓事情變得很複雜。任職美國重要外包公司的招聘主管表示,大企業作為客戶端,很難知道人力商店的勞工究竟受到什麼對待,因為甚至連他都不瞭解內情,至少直到最近都是如此。

他發現,就連全美主要外包企業發派短期計畫的第二層外包商,都沒有使用自己的勞工,反而靠第三層轉包,這第三層小企業主經常壓低了勞工的薪資。

儘管利用特定管道,他也只能瞭解第二層外包商是否再度靠轉包轉給第三層人力承包商,但無法瞭解員工所能得到的實際薪資、或員工最後真正落腳的工作地點。

這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們不樂見這種情況。這種協議看起來幾乎就是犯法的。」

研究工作簽證的學者 Ron Hira 指出,這十分類似幾年前西方企業在中國製造血汗工廠的情況。當時像 Nike這種跨國公司為追求壓低成本,於是使用低廉的中國勞動力,而勞工被低薪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壓榨。後來經過公共討論和輿論壓力, Nike、Disney 和其他西方大企業才開始監督海外的生產過程。

現在,美國本土企業可能不太清楚,科技業合約工是怎麼為美國雇主工作的,但 Ron Hira 指出,美國企業應該開始更密切追蹤外包過程。

他說:「我不清楚有哪位大企業主管正視這個問題,但我們缺乏這些『科技客戶』該負什麼責任的公眾討論。」

■外國勞工淪為囚犯

但雖然美國企業可以從中為這些契約勞工受到的待遇把關,但是外國移工還是很容易成為政府政策下的犧牲者。例如當一個勞工手握短期工作證來到美國,合法居留的生殺大權就握在雇主手中。如果哪位員工不聽話,企業主大可中止工作簽證、迫使這些離鄉背井的員工捲鋪蓋回國。

假如這位員工找不到其他的工作機會、沒有雇主願意協助申請工作簽證—這顯然司空見慣—他就根本不可能換工作。

就算想等待獲得永久居留權、享受甜美的自由,至少要 5 年至 10 年。專門處理移民訴訟的律師 Michael F. Brown透露,「許多外國契約勞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他們根本就是囚犯。」

這些申請美國工作簽證的外國移工(包括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他們通常擁有高學歷,但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作為員工的權利。一個提倡外國移工的團體「移民之聲」 (Immigration Voice)已經設置網站,希望詳細載明各種申請工作簽證的手續費是多少錢,避免雇主惡意欺瞞,並且讓移工瞭解薪水遭到拖欠該怎麼解決。

■官不管,搶走美國人飯碗?

近年來,美國絕大多數關於工作簽證的討論,都集中在合法工作簽證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某些美國科技業員工聲稱,引進外國勞工會讓他們的薪資水準下降,而且工作機會更可能移往海外。

參議員 Richard Durbin 和 Charles Grassley 已提出一項法案,希望全面改革美國簽證規範以保護美國勞工。但他們也希望官方能加強執法,取締雇用外國移工的企業主虐待勞工。Grassley在訪問中表示:「我們希望中止各種短期工作簽證的收賄問題。」

人力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國主要大城四周快速興起,就是為了更接近大企業客戶。一個群聚地帶就是美國紐澤西州北部,從曼哈頓到橫跨哈德孫河,這裡有上百家小型科技服務提供商在此落腳,包括 Belleville 、West Windsor和 Edison 等城鎮都看得到它們的蹤影。

有時,這個地區就像「美國勞工」和「外國勞工」短兵相接的戰場最前線。近年來,此區有幾千位美國籍科技業員工失業─因為 AT&T、Lucent Technologies和其他許多大企業裁員,而剩下的高薪工作職缺,無論是開在金融業或其他產業,通通被飽受批評的外包公司搶走了。

科技服務供應商無辜地表示,他們只不過在回應企業客戶的需要,若要他們為大企業正職工作機會流失而負責,非常不公平。

然而,激烈的隔空交火,更因為工作簽證遭到濫用的問題(如受害人指控 Sterling 的罪名)而火上加油。

John Miano 是位 45 歲的軟體程式設計師和勞工權益律師,他同時也是美國軟體程式設計師協會(Programmers Guild)的創始人。 他表示,因為有工作簽證制度,市場對美國勞工的需求一直在減少。

他說:「在紐澤西,美國科技業勞工的就業情勢很糟糕。諮詢顧問的就業機會已經完全消失,現在幾乎都是印度人的公司,而他們不斷找人簽 H-1B 的簽證。」

■小小人力商店低調隱匿非法

他指出,人力商店的興起讓情況越演越烈:這些公司通常都很小,因此監管機構和移民法執法人員疏於注意,而這些公司就壓榨外國勞工,美國人找工作也就處在更不利的就業位置。

John Miano 列出一長串申請工作簽證的公司名單,這些公司遍佈各處,有些隱身在建築物的二樓或三樓,有些在小街道的一樓,有兩家公司甚至只在貨運公司設兩個投遞信箱而已。

Venkateshwara Computers 就位在小鎮上一棟不起眼建築裡,該公司為兩名工程師申請簽證。公司老闆 AjayPimpariya 抱怨,他的工作簽證申請案不獲批准,儘管他乖乖依法行事、其他公司偽造假的證件。他說:「如果國土安全部想要瞭解詳情,我願意說明這些非法活動。」

美國移民官員承認,要一一檢查這麼多小公司,需要耗費龐大人力,因此想遏止工作簽證浮濫的問題相當困難。移民及海關執法局負責處理詐欺案件的官員 JamesSpero 表示,「這種案子很難調查、也很難證明。」

■簽證繫起千里心酸

Sterling 企業負責人 Nilesh Dasondi 的案件,就足以顯示美國簽證體系是多麼緊密地與人力供應鍊綁在一起,而且另一端恐怕涵蓋半個地球。

根據法院文件顯示,紐澤西州企業主大部分聘僱的員工來自英國和印度。而 Nilesh Dasondi 在 2001 年 10月透過中間人安排,與印度西部 Ahmadabad城的機械工程師 Kishor Parikh見面,據說他教導這位印度人購買偽造的大學文憑,並對美國領事館的移民面試官說謊。而 Kishor Parikh 據稱付出 9000 美元 以換得申請工作簽證。

當 Kishor Parikh到達美國被,他才知道根本就沒有工作在等待自己,他只好在一家賀卡文具店工作,根據他的委任律師 John McDonald 指出,Kishor Parikh和妻子、父母、兩個小孩一起住在僅有一間臥室的公寓地下室。

根據法庭文件紀錄,Kishor Parikh 每個月向 NileshDasondi 寄送 4000 美元的匯票,為了配合演出製造這筆錢是企業客戶支付、在撥薪系統裡走過一遭的假象,而 Kishor Parikh看起來就像個合法的科技員工。

■壓低薪水無所不用其極

另一家科技服務提供商 Vision Systems Group 現在已被起訴,因為該公司在 2月因涉及詐欺的刑事訴訟而被告發。根據美國聯邦法律,替員工申請工作簽證的企業必須要按照特定職業在特定地區的最低薪資規定支付薪水,這個法規是為了避免雇主想靠雇用外國勞工取代美國人來壓低成本。

多名聯邦檢察官表示,這家位在紐澤西州的公司在低薪資水準的地區─愛荷華州 Coon Rapids設立辦公室,然後號稱 2003 年 8 月至 2008 年 12 月間,25 名移民勞工在此工作,但實際上他們都在更高薪資水準的地方工作。

這家公司僅支付工作簽證勞工每小時 20.05美元的薪水─這是 Coon Rapids地區資淺電腦工程師的最低保障薪資。然而,移民勞工實際上在紐澤西州的公司總部工作,最低起薪是每小時 30.43 美元。 如今無法連絡上該公司執行長 Viswa Mandalapu 針對此事發表評論。

根據資料顯示,這家公司的兩大客戶是 J.P. MorganChase和保險業巨頭 Cigna,但兩家都謝絕回應。

當 Akhil Gupta 聽說 Vision Systems出事後,他感到非常高興。這位在孟買長大的印度人現居倫敦,他曾在 2006 年支付該公司將近 3000 美元取得 H-1B 工作證,但他始終沒獲得工作簽證。「這家公司利用了我的夢想。我只見到自己損失大筆金錢和寶貴時間。」

■工作福利壞過監獄

就連在美國撈到職缺的外國勞工,都可能面臨苦無工作的窘境,可能數周甚至數個月都沒有薪水。

一位被分配到在 AT&T 和 Merrill Lynch工作的印度人 Rajiv Dabhadkar回憶,當人力公司用另一個有新工作證的印度人取代他時,他面臨財務吃緊,甚至沒辦法支付公寓電費。他和妻子、5 歲大的女兒必須在室內穿著大衣,才能度過沒有暖氣的冬天。

他說,最後他的妻子回到印度、提出離婚申請。「我是劫後餘生的目擊證人」,他現在住在孟買,並且為印度軟體與科技專業人士組織工作,該組織強力宣導移民勞工的濫用問題。

一位來自巴西學生本來在美國唸大學,但畢業時找不到工作,他絕望靠人力商店在紐澤西州找到一份工作,因為人力商店保證,能替他申請工作簽證、培訓他並且為他在科技公司找到一個資訊相關的職缺。

事情完全不如他所願,人力仲介公司把他分派到一個有兩間臥室的公寓,但他必須與其他 5、6 個移工共用,因為太擠了他只好睡在衣櫃裡,而腳不得不伸出門外。由於吃不習慣室友熱愛的咖哩,他只能在附近的Subway吃三明治。

在辦公室的時候,他努力投入培訓課程,但當經理指示他撰寫虛假的履歷表時,他顯得大驚失色─所有履歷表上的技能和工作經驗都是虛報的。最後他每個月只能賺 800美元。「我們就像囚犯一樣」,他說,他不敢具名,因為目前他在美國是非法居留。最終,他辭職,然後在其他州找到科技業的工作。

■前人告誡,萬勿上當

這些外國移工並沒有眼巴巴等著美國公司或美國政府來重視這個議題─「美國高科技血汗工廠」。他們已經自己設立網站、討論各自在不同公司的血淚經驗。像Desi Crunch 或 Goolti 這種網站,他們匿名討論,並互相通報可惡的雇主。

一位網友在 Desi Crunch寫到,他很驚訝這種公司還能吸引勞工。這些外國移工把公司比作「工作簽證監獄」,並且說「千萬不要相信他們說或寫出的任何事情」。

(林佳萱)

(photo by 鯊魚的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