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師樂在厨中.jpg

  • Ursula Dubosarsky
  • 使用標點符號的源起

     

     

    標點符號最初使用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幾百年前,文盲甚多,少數識字的人得經常把文字唸給別人聽。為了方便朗誦,文字開始有了「點」號。

    英文punctuation(標點符號)一字,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裏需要稍停,哪裏需要加強語氣等。點號很早便在歐洲普遍使用,只是用法頗為參差。十五世紀印刷術發明後,印刷界都希望統一標點符號的用法。從此,各式各樣的標點符號用法紛紛出籠。

    中文今天通用的標點符號出自西方,而西方的標點符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感嘆問號

    標點符號一直有增無減。你發簡訊時使用的那些小符號就是例子。

    可是你是否看過這個符號「」這是感嘆問號,一九六二年由馬丁•史貝特(Martin Speckter)所發明,等於問號加上感嘆號。這符號應該最適合漫畫家使用。

    你是否又見過問號或感嘆號之後再加逗號?一九九二年李奧納•史托奇(Leonard Storch)、恩斯特•范哈根(Ernst Van Haagen )、席蒙•施爾柏 (Sigmund Silber)三人首創此一用法,在句子中間加插問號或感嘆號。咦「」下次提筆寫故事時,你也可以試試用「」呢。

    撇號

    撇號即英文的apostrophe,有兩個作用:一是顯示省略了的字母,例如don’t 是do not的縮寫;一是和s連用,表示「擁有」,例如Ursula’s umbrella(烏蘇拉的雨傘)。

    Apostrophé本是希臘字。古希臘戲劇演員轉頭不看觀眾,而跟不在場的人說話,這樣的表演叫apostrophé。把那「不在場」的意思引伸作「省略」,就成為撇號的一種用法。撇號似乎是最惹爭議的一個標點符號,有人很喜歡使用,也有人很厭惡使用。

    奇怪的符號

    下面這句,你是否覺得奇怪?

    克勞汀問:《?櫥窗裏那隻小狗賣多少錢?》

    這一句用了非英語國家的標點符號。各國語文都有其約定俗成的特點。你只要看看電腦裏的字型選項,就會發現其他語文使用的一些特殊標點符號,是你前所未見的。

    請再看看克勞汀的問句。這一句首尾都有問號,句首的問號還顛倒了。翻開西班牙文書籍,就會看到這樣的標點。阿拉伯文的問號,左右方向和英文相反,而且置於句首。希臘文則以英文所謂的分號作為問號。至於那兩個奇怪的« »,原來是芬蘭文和荷蘭文的引號。

    英語系國家的校對和印刷工人,給一些標點符號取了諢名:問號叫「啊」,就像「啊?你說什麼?」感嘆號叫「砰」、「尖叫符號」、「喘息符號」或「驚駭符號」;星號則叫「啪嗒」。

    引號

    引號表示有人在講話。今天英文使用的引號,早在十八世紀便已普遍使用。引號流行前,讀者只能從句子寫法判斷是某人說的話,不過,那些話下面有時會畫上底線。

    逗號,/ 冒號:/句號。(英文full stop)

    這三個標點符號的英文名稱comma、colon和period都源自希臘文。公元前二世紀,拜占庭一個名叫亞里士多芬(Aristophanes)的圖書館員替這三個符號取了這三個名字。逗號comma本是「割下的一片」,用來表示句中短暫的停頓;冒號colon的原意是「詩的一節」,用來表示句中不短不長的停頓;句號period的原意是「回環」,用來表示長的停頓。

    感嘆號!

    有人認為,感嘆號是由古希臘IO一字合成:I在上,O在下。IO的意思是「天哪!」今天的感嘆號是印刷機出現後演變而成的。

    問號?

    中世紀時,要表示一句話是問句,句號上會加個彎曲符號。到了十七世紀,這個符號演變成今天的問號。問號的形狀可能來自字母Q,也就是拉丁文quaestio的縮寫。Quaestio是「疑問」的意思。

    愛之還是恨之?

    其實標點符號即使沒了,閱讀也不會怎麼困難。比如說,你和朋友互傳簡訊,一般不會使用正規的標點符號,可是無礙意思的傳達。

    作家則不然,他們講究標點符號。這涉及寫作風格。不過,有些作家對標點符號深惡痛絕。十八世紀美國作家提摩西•戴思特(Timothy Dexter) 就在他的一本小冊子後,加印了一整頁的句號和逗點,表示讀者可以隨意把這兩個符號加入文中,像撒鹽巴和胡椒粉一樣,他自己則不屑使用。

    另一方面,有些作家卻非常喜歡標點符號。十七世紀作家班•強森就是其一,甚至在自己姓名之間加上冒號──Ben:Johnson。

    無論你喜不喜歡標點符號,這些符號都是你必須掌握的。所以最好視之為樂趣,視之為遊戲,好好使用。畢竟這是你所使用語言的一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