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by  ( it168).bmp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美國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像華人過年一樣,到外地求學或工作的人,這一天都要趕回家裡和家人團聚。

  西元1620年,一群反對英國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帶領家人共102人,搭乘「五月花」號(May Flower)小船,從英格蘭的南安普敦港(Southampton) 出發,飄洋過海追求新生活。途中遭遇狂風巨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1月抵達新大陸,從現在的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港(Plymouth)上岸。

 

 

 

  初抵異地,即遇暴風雪,大家只能靠著隨船帶來的一點糧食度日,不少人在飢寒中病逝,只剩下50餘人活下來。好不容易熬到春天,面對陌生的環境,這些新移民不知如何展開新生活。附近的原住民看到這些外來客,不但沒有攻擊他們,反而教他們狩獵、捕魚、種植玉米、南瓜等。

  在原住民的幫助下,這些清教徒逐漸適應環境。到了那年秋天,玉米大豐收,這批新移民為了感謝上蒼的保佑,舉辦了感恩餐會,邀請原住民一慶祝起,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

  不過維吉尼亞州人對這個感恩節由來的說法有意見。他們認為第一批英國移民早於1607年就從維吉尼亞州詹姆士城(Jamestown)登陸。1619年12月4日,38名英國新移民抵達詹姆士城附近的柏克萊杭德雷德(Berke-ley Hundred), 並在該地定居。抵達的第一天,他們就舉行謝天儀式。之後每年都定期舉行。因此維吉尼亞人認為維州才是感恩節的發源地。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曾於2007年感恩節,專程前來柏克萊杭德雷德發表感恩節演說,肯定先人在此開疆闢土的貢獻,也間接肯定他們對感恩節由來的訴求。

  最早時,感恩節並沒有固定的日期,是由總統或各州州長每年臨時決定慶祝日期。美國獨立後,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於1789年首次宣佈11月26日為感恩節。不過初期各州仍各行其是,例如新罕布什爾州是於11月14日慶祝、麻薩諸塞州則於11月28日慶祝。

  1863年,林肯總統宣佈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到了1939年,因為當年11月有五個星期四,羅斯福總統打破數十年的傳統,宣佈那一年的感恩節在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

  接下來的兩年,1940年和1941年,因正逢大蕭條,羅斯福宣佈兩年的感恩節都在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舉行,以便拉長傳統上每年從感恩節開始到耶誕節結束的減價大拍賣,刺激經濟成長。

 

 

 

  1941年10月6 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共同決議案,首次以法律訂定感恩節為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並從1942年生效實施。但隨後參院又通過修正案,將感恩節改為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羅斯福於1941年12月26日簽署生效,持續實施至今。

  火雞是感恩節主菜,因此感恩節又被稱為火雞節。火雞的傳統烹調法,是將肚子挖空,塞進各種調好醬料的食品,整隻放進烤箱烤,晚餐時現場切成薄片,配合傳統食品如甜山芋、玉米、南瓜派、蔓越莓果醬等進食。

  吃完感恩節大餐,不能休息,因為「血拼時刻」即將開始。美國各商店都從感恩節隔天,開始年終減價大拍賣,有些商店甚至在深夜凌晨就開門。

  許多人早在幾天前就先到各自喜歡的商店探路,記下要購買的東西,餐後就呼朋引伴摸黑到商店前排隊,準備商店一開門就衝進去搶購限量的「早起鳥兒特價品」(early-bird special)。

 

 

  這一天,美國人稱為「黑色星期五」,因為大部份商店的銷售業績,都會在這天由赤字轉黑。

 

 

 

 

火雞是感恩節大餐主角,對於嫁給老美的華裔媳婦或生下混血兒、ABC的新移民媽媽,實為廚藝大考驗。其實,火雞烤得好不好,並不影響感恩節最深層的核心價值。

感恩節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重大節日,源於英國清教徒17世紀初抵達美洲時對印地安人協助的感謝。火雞、火腿、南瓜派、地瓜塊、蔓越莓醬、馬鈴薯泥等,都是美國家庭感恩節的傳統菜色。

千里姻緣嫁給老美的華裔媳婦,還有留學、工作而定居生了ABC、混血兒的新移民媽媽,她們從小對烤火雞不熟,如何張羅這項感恩節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37歲的張美雪生於新加坡,19歲移民美國,先生是英裔美國人。現居波特蘭的她笑說,今年聽了女兒講幼稚園教的故事,才猛然大悟感恩節源於對印地安人的感謝。儘管如此,她對烤火雞向來都很上手,今年還邀公婆從英國飛來團圓。

59歲的波察吉(Mark Prozaki)來自底特律,兒時家族團圓陣仗浩大,約有15到20人。在波特蘭從事太陽能科技的他,與來自北京的楊麗梅結婚10年。

過節是否「中西合璧」?從事房地產投資的楊麗梅說,有時邀華人朋友一起,她下廚做幾道中國菜,夫家親戚負責美式傳統食物。她覺得,感恩節與中秋節團圓意義接近,也都在秋收時節,「中國文化對我影響當然較深。」

楊麗梅幽默表示,自己愛吃,但廚藝不好,沒學會烤火雞。她認為,其實北京烤鴨滋味比火雞更棒。

蔡(水+靜)儀1984年離台赴美留學,現與英國後裔老公柯雷(Richard Kerns)在俄勒岡州山林開闢山羊農莊。她說,若烤箱夠大,烤火雞不是問題,重點是能否吃得完,因為最小的火雞也有12磅重,兩人根本吃不完,所以都與夫家親友一起過節。

柯雷家族篤信基督教,十分重視感恩節。蔡(水+靜)儀說,以往都到婆家過節,但假期旅途費時,8小時車程可拖成20小時,後來改在婆婆生日時團聚。

56歲的王鳳萍經過長久磨練,如今感恩節已百分之百美國化,嗅不出一絲中國味。

1980年她自台灣移民,與大衛牽手情一路走來23年。62歲的大衛在華盛頓州土生土長,家族傳統是感恩節大餐從下午1點多就開動,滿桌豐盛菜餚慢慢享用,吃飽了就玩牌、聊天、打乒乓球等,傍晚再接著吃。

最初不會烤火雞,她曾用微波爐,結果慘不忍睹。後來跟大衛的妹妹、嫂嫂實際動手學,現在從火雞、燉鍋菜到各式沙拉、甜點派餅,就算要她獨力張羅一大桌感恩節盛宴,也都完全沒問題。

跟夫家共度感恩節,做不做中國菜,秀兩手?王鳳萍堅定地說:「絕對不會,不要搶人家的光!」

39歲的朱以惠來自台灣,現住洛杉磯,先生是加州白人。因為住得近,結婚五年都到婆家過節,火雞自然是婆婆包辦,媳婦樂得輕鬆,只幫忙處理配菜。可曾自己動手做火雞?她笑道:「沒有。」她與老公都是基督徒,感恩節一早必到紅十字會捐血,以實際行動感謝神的恩典。

TVBS前駐舊金山特派記者江瀛,也是深諳「尊重婆婆廚房規則」的華裔媳婦。

江瀛說,若非白人婆婆開口,絕不主動跑去廚房「越幫越忙」,最高指導原則是站在一旁聊天,動口不動手。

與加州老公魏廉(Don Williams)結婚14年,她仍沒法獨力烤一隻火雞上桌待客。她說,到婆家過節當「客人」就行了,「不必把美國人的節日弄得四不像」,自己可另找時間做中國菜請大家吃。

留學後結婚升格人母的蔡怡樂,為讓孩子過節開心,發揮北一女唸書的精神,把網路上各式火雞食譜都研究一遍,從美式的鹽水浸泡法到中式醃法都用上,再把醃過的16磅火雞架起風乾兩小時,最後塗上燒鴨醬進烤箱。

宛如科學實驗的火雞,滋味究竟如何?她驕傲地說:「不騙你,好吃極了!」

會不會烤火雞、火雞好不好吃,其實不影響如今感恩節在美國社會的最深層核心意義,那就是天倫之樂是無價的。

配合先生工作移居上海的江瀛說,每年和雙親、公婆相聚時間都不多,任何節日只要能跟家人相聚,「對我們這種海外遊子來說都是『感恩節』,是值得感恩的日子。」

 

 

 

 

 

 

 

感恩節源於英國清教徒感謝印地安人,但土生土長的美國ABC或華裔新移民,不論血源、歷史,跟清教徒、印地安人都沒交集,文化認同便出現了有趣的「世代差異」。

59歲的波察吉(Mark Prozaki)來自底特律,與美麗開朗的北京姑娘楊麗梅結婚10年。跟在毛澤東時代成長的中國女性結婚,讓他碰到一些「頗為有趣的挑戰」,包括如何清楚詮釋感恩節的真義。

他說,感恩節是最難解釋的,「中國沒有任何節日可拿來跟美國感恩節類比。」

35歲的石大凱是典型的「小留學生」。西北大學資訊工程碩士、任職證券資訊部門的他,15歲離台,陸續寄住東岸、西岸親戚家,對感恩節淵源雖懵懂,卻留下「有大餐可吃」的童年美好記憶。

火雞、餃子等滿桌中西佳餚,對他而言,就是「年夜飯的感覺」。如今升格人父,石大凱的感恩節體驗升華為更懂隨時珍惜身邊的一切人事物。

某些人,異鄉待得夠久,就成故鄉了。

王鳳萍1980年自台灣移民美國,嫁給華盛頓州老公。初來10年,她會非常期盼、懷念中國節日,現在問她是對中秋節或對感恩節較有情感認同,她毫不思索選了後者。

羅文根、羅張月嬌夫妻1985年從台灣移民夏威夷,搬到波特蘭約6年。在美多年,如今他們家,中秋節民俗層面居多,感恩節則是全家團圓、感謝神賜福眷顧的年度重大節日,意義深遠。

蔡(水+靜)儀1984年離台赴美留學,現與英國後裔老公柯雷(Richard Kerns)在俄勒岡州山林開闢山羊農莊。她說,偏愛的仍是中秋,「這裡吃不到月餅,沒聚餐,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對不對?」

自喻「山裡生活人家」的柯雷則說,靠天吃飯,需要老天爺賞飯吃,「其實每天都是感恩節,天天都很感天謝地。」

9歲的張力元是典型的ABC。爸媽是有芝加哥大學博士、碩士頭銜的台灣留學生,他從小生長在芝加哥白人郊區,同學裏並無清教徒或印地安後裔。感恩節對他來說,就代表著「吃火雞」與「放假」。

父母童年經歷的各種中國節日,張力元說,中文學校有教,但家裏只慶祝過年。他的媽媽計愛玲則說,不管文化種族是否屬於感恩節歷史的一部份,ABC孩子跟其他美國小孩一樣,對這個節日都有高度認知。

現住洛杉磯的11歲鄭宇傑,也是典型ABC。被問喜歡中秋節或感恩節,他說,當然是感恩節,理由很可愛,「不喜歡吃月餅」。在他小小心靈中,感恩節跟「好吃的火雞」、「朋友來玩」、「沒作業」、「可以晚睡」這些「好處」都劃上等號。

華裔ABC追溯感恩節歷史,會不會有認同感的隔閡?

鄭宇傑的媽媽蔡怡樂說,清教徒的遷徙與印地安人的幫助,孩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就像我們雖都會背國父如何建立中華民國一樣,現實生活中,放假比思考感恩節意義來的重要吧!」她說,也許孩子在小學階段,還不懂人生的思考。

親情無國界,天下慈母心都一樣。

廣告行銷經理大谷(Stan Otani)生於加州,現住波特蘭,父親是第二代日本裔,母親是日本新移民。她看清孩子在「外國」環境成長將面臨許多艱難挑戰,用心良苦讓子女加倍深化,融入美國傳統。

39歲的他,兒時感恩節大餐有火雞、馬鈴薯泥,配上豆皮壽司、味噌湯、白飯,如此東西合併,「在我看來完全正常,我們也會看美式足球、感恩節大遊行電視轉播。」

以「荷里活華人」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華裔導演曾奕田(Arthur Dong)生於舊金山,在中國城長大,感恩節是成長過程重要部份。他說,媽媽親手所做廣式風格十足的「中國版火雞」,色香味俱全,絕對是乾澀的美國傳統式火雞無法媲美!

對老一輩僑胞每逢佳節倍思親,「低頭思故鄉」的中秋節,56歲的他說,自己沒受到很多傳統習俗洗禮,內心感受沒那麼強烈。

曾奕田從文化角度分析,清教徒跟華裔美國人都是外來移民,這是共同點,清教徒是侵略者、佔領者,華裔移民則不是。他希望5歲兒子能瞭解,感恩節歷史還有許多衝突、殺戮與侵略,不像幼稚園演話劇那般純真良善,歷史也不能用「非黑即白」眼光看待。

他說,華裔美國公民現在仍常被當「外國人」,每次出現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例如黑心產品,不免就有人會把「中國政府」與「華裔美國人」混為一談,種族歧視問題迄今仍在,「這一點我們要記得。」

 

 

 

 

 

蜘蛛人將重返紐約了!第83屆「梅西感恩節大遊行」明天登場,揭開年底繽紛歡樂佳節序幕,成千上萬民眾今晚迫不及待先睹為快,擠到曼哈坦欣賞卡通氣球玩偶。

素有美國「小過年」之稱的感恩節來臨,白宮依例宣佈赦免兩隻火雞,紐約則照例由梅西百貨主辦的卡通玩偶遊行登場慶祝。

市長彭博與市警察局長凱利(Ray Kelly)晚上連袂到曼哈坦上西區中央公園旁,慰問負責充氣的工作人員。彭博說,年底時報廣場跨年倒數、梅西感恩節遊行、七四國慶東河煙火等,早已成為紐約名聞全球的重大節慶。

 

 

彭博更特別以洋基隊今年勇奪美職棒世界冠軍,百萬人遊街活動,再度讓紐約大蘋果聲譽竄紅,「我們要讓全世界知道紐約是個多采多姿的大都會」。

另外在感恩節前夕,美股也演出慶祝行情,三大指數皆收紅盤,道瓊工業指數還登上13個月以來高點。

今年梅西百貨感恩節遊行路線明早9時從曼哈坦西77街和中央公園西側路口開始,往南方前行,再轉東到中央公園的南側。

由於百老匯大道部分路段已改為行人徒步區,今年遊行隊伍抵達第七大道時,會轉向南方在中央公園南側角落往42街的方向前進,繞過百老匯,再沿著東42街從第七大道至第六大道行進。最後,隊伍會再轉南至34街,再朝向西至Herald廣場,在梅西百貨總部的34街和第七大道路口結束。

  今年新增四個卡通人物,分別是麵糰寶寶、新版米老鼠,以及重新創造的麥當勞叔叔和蜘蛛人,當然還有小朋友喜愛的凱蒂貓、寵物小精靈Pokemon、海綿寶寶等,精彩可期。    

 

紐約今天飄著細雨,但市民不減興致,不少父母晚上帶著孩子全家總動員,前往現場觀看卡通人物氣球的充氣過程,地鐵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緩慢向前行,過節氣氛濃烈,當然交通也為之嚴重打結。

 

 

 

 

 

 

在感恩節前夕,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在白宮宣佈赦免兩隻火雞,使牠們免於被宰殺成為第一家庭感恩節大餐佳餚。

美國第一家庭赦免火雞的傳統,始自杜魯門總統時代,並延續至今。歐巴馬在女兒瑪麗亞(Malia)和莎夏(Sasha)陪伴下,主持了赦免儀式。

由全國火雞聯合會(National Turkey Federation)贈送的這兩隻火雞,公的叫「勇氣」(Courage),母的叫「卡羅來納」(Carolina)。歐巴馬說,這兩隻火雞應該感謝瑪麗亞和莎夏,因為她們的干預,他只好赦免牠們,否則他打算把牠們宰來吃。

歐巴馬開玩笑說,他還是趁改變心意之前趕快宣佈赦免。

兩隻火雞被赦免後,將送到加州迪士尼樂園頤養天年。「勇氣」將擔任今年迪士尼樂園感恩節遊行榮譽指揮官。卡羅來納則擔任備胎,萬一「勇氣」無法視事時,代理執行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