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Yorker.jpg 

創立於一九二五年紐約的《New Yorker》雜誌,是一本以紐約都會為主題材,以藝術評論、文學批評、諷刺短篇小說聞名的雜誌,深入的文字批評與時事諷刺畫一直以來為吸引讀者的重要原因。二○○九年發行公證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調查,這本雜誌的平均讀者年紀四十七歲,為收入十萬美元以上的高知識分子。

 

有趣的是,《New Yorker》除了內容與其他雜誌不同之處,當近年其他雜誌紛紛砸大錢採用明星為封面,《New Yorker》仍沿用八○年代慣用的手繪插畫為封面。不要小看這手繪插畫的封面,其實被視為對於紐約與九○年代繪畫技術的一種紀錄,而且一直以來有許多人收集《New Yorker》雜誌封面的喜好。

 

千禧年後,網路蓬勃發展時,許多人開始唱衰平面媒體的發展,有人說報紙、雜誌業即將落沒,更多人在等待、也在觀看,這個時期,平面媒體的生存必須面對轉型與媒體整合,於是《New Yorker》除了將一九八四年來的文章建成網路文字資料庫,更聰明的,它還建置http://www.cartoonbank.com網站,將所有雜誌封面大量複製於網路販賣,比如九○年代專為其雜誌畫封面的著名插畫家Saul Steinberg的作品,一幅可賣到四百五十美元。

 

二○○九年六月,《New Yorker》封面除了延續屬於紐約的藝術意識外,還與iPhone的周邊軟體Brushes合作,由藝術家Jorge Colombo創作了第一個digital figure painting的數位手繪封面。利用Brushes便能以手指在iPhone螢幕上作畫,選色、疊色與多種畫觸的數位畫圖功能,在一個手掌大的數位畫布完成。

 

在《New Yorker》網站www.newyorker.com左下欄 「Figure Painting」,能看見Jorge Colombo的作品,有趣的是,按下了網站框裡的PLAY鍵,便能看見Jorge手指繪圖的過程,這看起來複雜奇妙的作圖過程,其實是BRUSHES的紀錄功能,在畫圖過程中,軟體會紀錄作畫的順序,儲存成電影檔,這構圖過程還能在YouTube和facebook與大家分享,iPhone的觸碰螢幕曾影響都會人的瀏覽方式,現在它改變了繪圖行為,又再整合媒體合作,《New Yorker》以保舊與新科技整合了雜誌封面的附加價值,便是一個新呈現,不管這個新合作會不會提高訂閱人數或點閱率,至少,它都帶領著忠實讀者一同面對新的媒體世界。

 

經濟的衰退與都會人閱讀習慣的轉變,讓舊印刷媒體在網路擴張新知氾濫的世界裡遇見了危機,今年美國都會區最大報社《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於今年五月傳出了營運危機,就像驗證了許多負面的預言一般,於是媒體整合變成為一種口號,但誰又知媒體創新與整合是什麼?

 

惟一確定的是挖掘創造本身的價值,拿《New Yorker》為例,堅持內容風格,延續傳統並在傳統裡翻新(插畫與iPhone Brushes結合),並創造舊有內容的附加價值(販賣封面),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方向。

 【撰文/姜冬仁】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09年19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