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ina(右)對古又文的服裝設計很有興趣。圖 華研提供.jpg 
 
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為S.H.E設計了新專輯的一款造型,所以當他舉行「破界」服裝雕塑展時,Selina代表前往,她正沉浸在毛線纏繞的世界裡,古又文一出現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問候她的雙下巴。

展覽刻正在北美館舉行,除了S.H.E「SHERO」這一款所代表的粗毛線系列外,Selina也很喜歡「再雕塑」系列,一直研究其結構與解構方式。就在她獨自參觀到一半時,古又文發現女明星駕到,馬上熱情地過來招呼,卻是盯著Selina的下巴猛瞧,第一句話即是:「妳沒有雙下巴啊。」

兩人愛鬥嘴,講到當時為S.H.E設計的衣服,古又文說:「不好意思,沒讓妳露很多。」她說:「沒關係,Hebe跟Ella露身體,我只要露臉就好了。」但他又把注意力挪到Selina的下巴:「妳是不是真的有稍微胖一點?」她辯駁:「宣傳期很忙,三餐正常吃,有胖一點點。我對雙下巴看很開,這是我的招牌,而且我媽安慰我說雙下巴是房子。」

Selina嘴上不饒人,號稱「毛衣達人」的她被古又文考毛線打法,一口答對是「平針」,還立刻回嗆他:「我除了打毛線,我也很會串珠,可以教你啦。」

【記者袁世珮2010/04/04 聯合報】
 
 
 
 
▲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首次美術館個展「破界」,本週末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登場,展出10件他以羊毛條為創作材料獨創出的「軟雕塑」。(北美館提供).jpg 
 
★古又文跨進北美館 / 軟雕塑服裝【2010-03-10 中國時報】

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獲得美國「國際服裝競賽前衛時裝獎」的作品「情緒雕塑」系列,終於要和國人見面了!台北市立美術館自十三日起推出「破界.Breakthrough:古又文服裝雕塑展」,展出十件古又文以羊毛條作為材料所獨創的「軟雕塑」。這不僅是古又文首次在美術館推出的個展,也是以當代藝術為方向的北美館第一次舉辦台灣本土服裝設計師的個展。

     台灣的官辦美術館近年來順應世界潮流,將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納入藝術展覽之列,接連引入西方時尚設計大展,相對之下,台灣服裝設計師的作品則較少機會在美術館曝光。二○○二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曾舉辦過「世態與流風:台灣早期服飾和傅子菁的對話」,將史博館典藏的台灣早期服飾與傅子菁的設計對應展出。

     卅一歲的古又文以紡紗用的原料羊毛條作為創作材料,以他獨創的立體編織結構法,突破工業針織技藝的極限,使他的服裝呈現出雕塑般肌理與特色,因此他的服裝設計也被視為具「軟雕塑」風格。

     什麼是「軟雕塑」?外界熟知的雕塑作品,常見的是以青銅、泥土、陶瓷、石材、鋼鐵等媒材製作。到了一九六○年代,美國普普藝術家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以填充玩偶、布料等較為柔軟的材料創作,開創「軟雕塑」的新類型。

     古又文的「情緒雕塑」系列就是以「軟雕塑」為創作發想的起點。這次古又文個展「破界」之中,展出了六件「情緒雕塑」系列作品,都是以羊毛條為材料,以立體編織為主要構成手法。另外四件作品則是「Re-Sculpture」系列,古又文混合了好幾種不同的種織品與纖維材料,以立體摺疊結合針扎、立體編織構成。兩個系列都可以見到服裝表面具有雕塑般的立體特色。

     古又文前衛的服裝設計,同時具備雕塑性,跨越了藝術和時尚設計的界線。個展名稱「破界」,指的正是這個特色。古又文藉著他的設計,想提出一種反工業大量生產的服裝類型,希望能突破服裝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僵固模式,希望自己每件服裝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無法再製造出相同的第二件。

     因為前衛時裝揚名國際的「台灣之光」古又文紅回台灣,以羊毛條為創作素材、毛線堆疊而成的得獎作品,即將登上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破界.Breakthrough》古又文服裝雕塑展。周五將返台的他興奮表示,「在北美館辦展有如美夢成真,證明自己除了是服裝設計師,也是當代藝術家。」

     在藝評家眼中,古又文也是當代雕塑家,不同於雕刻大師楊英風、朱銘以不鏽鋼或銅器等硬體為題材,他以毛線發揮雕刻創作,開創台灣當代雕塑的新思維,作品融合藝術概念,將服裝、針織以及雕塑三者合而為一。

 

  • 2010-03-10
  • 中國時報
  • 【吳垠慧/台北報導、謝學豐/台北報導】
  •  
     
      


     

    古又文、吳東治 窮孩子跳上設計舞台

    沒有優渥的家境、漂亮的學歷,古又文和吳東治來自邊緣家庭,卻靠著過人的堅毅與努力,在設計的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舉著鑲有銀色剪刀的獎座,站上曼哈頓國際服裝競賽舞台,拿下前衛時裝獎的古又文說出「我來自台灣」的那一刻,這位打毛線的一八○公分大男孩,注定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
     
    源自社經邊陲的家庭、文化邊陲的學校,三歲喪父,他靠著媽媽掃馬路和低收入戶補助成長。沒有物質支持,更無主流世界認可的漂亮學歷,古又文卻在十七歲立定志向後,從松山商職、樹德科大、輔大,擠進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設計學院,從社會底層一路戰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他創造了全球認可的美學,打入曼哈頓時尚殿堂。
     
    得獎後就沒好好休息過,電話那頭,古又文強打精神說,「我那麼慘,還可以做到這步田地,滿希望自己的故事能鼓舞學設計的年輕人,能往前再走幾步路。」
     
    台灣邊緣孩子爆發出的設計能量,今年像是連成一線燦爛的煙火,向世界舞台投射光芒。
     
    今年剛拿到德國工藝設計紅點(Red Dot)大獎的吳東治,也是一例。
     
    花蓮縣吉安鄉一幢民宅前,吳東治的父母正揮汗,烹煮著道地的龍鳳腿和肉圓。這小攤子就這樣養大包括吳東治在內的五個小孩。
     
    和古又文一樣,沒有漂亮的學歷,吳東治在花蓮高工建築科畢業後直接當兵,二十歲前沒離開過吉安鄉。
     
    但二十歲,確定以設計為志業後,他拚命向前,就讀亞東工專夜間部設計科、實踐大學產品與設計研究所,在國際競賽中征戰。短短四年間,他拿了十一座德國紅點大獎、兩個德國iF獎、一個美國IDEA獎,成為工業設計界的新星。
     
    三十歲的古又文,和三十二歲的吳東治,成長過程中被貼著各式的標籤。他們是靠著怎樣的條件與努力,在石縫中開出花朵?
     
    被世界遺棄  仍選擇相信
    單親、家境清寒的古又文,青少年階段經常招來「單親就是壞孩子」的鄙視眼神;而且,他愛看清水玲子的少女漫畫、不愛打籃球,使他不受男同學歡迎。
     
    「那是個沒有中性的年代,不是陽剛就是極陰柔,這兩極我都不是,」談起十年前青澀歲月的傷口,他敏感咀嚼當時的愁悵。
     
    吳東治則是同學父母口中,喜歡打電玩、成績不怎麼好的壞學生。那段日子他最深刻的記憶,還包括每天下課要走哪條路,才不會被野狗咬的困境。
     
    父母養家的辛苦,以及成長中一切得仰賴自己的生活本能,都讓他們無暇自我放棄。
     
    古又文說,不論別人怎麼折磨你、詆毀你,如果對想做的事分析與思考過,就要對自己有信心。而吳東治則認為,「如果因別人對你的觀點而受傷害、沮喪,只是徒讓別人少個對手而已。」
     
    古又文在男生堆中勇於做中性的自己;吳東治無懼眾人眼光,在改裝摩托車中,摸索出工業設計的道路。
     
    他們抽離地笑看世界,然後一頭栽入美的世界裡,專注做自己。
     
    喜歡畫畫和設計的兩人,沒花太多時間周旋、浪費在人云亦云中。當同齡者還在四顧茫茫時,他們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確立志向,開始接案、實習,半工半讀養活自己。
     
    與真實世界拚搏的經驗,更讓他們提早磨練設計的技法,目睹設計的全球標準。
     
    吳東治在台北縣亞東工專讀夜間部、古又文在高雄縣燕巢鄉念樹德科大時,就大量接案,了解顧客與市場對設計的需求。古又文重要啟蒙恩師之一、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老師邱鳳梓說,「他不在乎案子的大小,即使是僧袍或休閒服都不拒絕,他要賺工讀金,願意接受各種磨練。」
     
    成功來自失敗經驗的累積
     
    兩人在設計領域有天賦,更有熱情,都想創造自己的品牌。
    他們的策略,是把自己往世界的舞台丟,定期盤點能力、條件。
     
    古又文很在乎國際競賽,「我不要形容詞,好或差太主觀。我要有個鐵錚錚的標準驗證實力,尤其對學歷不漂亮的人更需要這些。」所以他到上海、北京,四處參賽。
     
    吳東治也是給自己許多期許與壓力,定期規劃參與比賽。進入亞東科大不久後,他就投遞大大小小的比賽。
     
    比賽,是充滿挫折的,儘管人們記得的,總是他們獲獎的時候。「只有成功的經驗才被別人看到,但我有很多失敗經驗。」吳東治今年拿到亞東科大傑出校友,但很少人知道,當兵前他曾被亞東入學考拒絕過一次。
     
    古又文也遇過參賽多次未得獎的低潮,那時他的情緒爆開,哭倒在房間地板上久久未起。直到情緒平復,再拍拍衣袖,分析自己到底哪個環節做錯。
     
    他們沒時間自暴自棄,知道成功是寸進,沒有捷徑,更非一蹴可幾。所以,按部就班,徹底執行,從失敗經驗中檢討、修正。
     
    「從A到Z中間有二十四個字母,不可能直接就到Z了,我只是把當下每個可以掌握的事做好,」吳東治說。這幾年,他靠著從歷年紅點得獎圖鑑中找設計趨勢,如環保、新材料的運用等,仔細研讀評審的評論,歸納作品得獎的關鍵。
     
    為了參加國際競賽,他們更努力克服英文不好、資源不足的侷限。
     
    古又文上BBS到處找台大和政大學生開英文讀書會、找外國人練英文;吳東治則是勤翻字典,大量看英文設計類雜誌與評論,掌握第一手的設計訊息。
     
    二十歲前從未離開過吉安鄉的吳東治,會存錢買下日本汽車設計的書籍,從漢字裡面猜意義,模仿裡頭的草圖做模型;在貿易公司擔任設計師時,他設計出生平第一個紅點得獎作品,最後該公司量產,所有權雖不在他手上。但他覺得,「別人付薪水讓我學習,理所當然。」
    當他們看到別人坐擁資源卻不懂運用,偶爾人性中不滿的情緒會隱隱抽痛,但又會立刻斬斷負面思考,停止抱怨。
     
    古又文在燕巢鄉的求學環境中,也能解讀出正面訊息,「偏僻地方還是有很好的資源,年輕師長很願意分享所得所學。」
     
    邊緣孩子創意的爆發力,讓征戰世界各國大獎,擔任大型比賽評審的自由落體工作室創辦人陳俊良感慨良深。比較都會與邊緣學生的創意後,他發現,資源較多的都會學生思惟較格式化,容易「撞創意」,但邊緣長大的小孩因為要學會活著,反而能絕地逢生。
     
    他說,兩者都可累積競爭力,但邊緣創意更具差異與原創性。
     
    熱情是到夢想最短的距離
     
    古又文的老師邱鳳梓,是台灣第一屆服裝設計新人獎入圍者。她在學界多年,也認為,不論貧富其實都有均等的機會,差別在於是否掌握機會的態度。「當古又文願意嘗試,你說老師們願不願意幫助他?」古又文今年準備出國念書時,老師和同學都偷偷塞錢資助。
     
    自助人助的吳東治與古又文,未因貧困而逃避,選擇做入世的夢想家。
     
    兩人如今都選擇開工作室,同時接商業案件,也持續創作。
     
    「團隊是求平均質,設計最突出的部份,很容易在團隊合作時被抹掉了,」迪化街裡,吳東治與朋友合開的與創設計,顯得獨樹一格。
     
    大量客製化的商業環境裡,的確很難滋養出好的設計師。
     
    古又文這次在美國最大國際服裝競賽Gen Art得獎的六套立體針織毛衣,就是例子。每套毛衣要花兩星期的手工編織。製作衣服時幾乎是每天十六個小時的工時。
     
    而他選擇原本是紡紗原料的羊毛條做編織之用,用柔軟的羊毛做出立體感雕塑,「每個勾針都是變數,針與針之間的張力與緊密度決定塑型,針針掌握在自己手裡,」邱鳳梓形容,古又文以手替代機器勾針的高度困難。
    選擇困難的事去超越,這兩位邊緣出身的年輕人,用邊緣戰鬥的方式,證明了熱情與努力,是實踐夢想最短的距離。
     
    在迪化街老舊公寓裡,吳東治正埋首忙著即將到來的研究所口試。他的論文題目是「以經驗衍生之設計方法」。
     
    而另一頭,得了時尚大獎的古又文,卻把在跳蚤市場裡用五英磅買來的皮夾克,穿出質感。因為貧困出身,他節制對物質的需要,不希望時尚是奢侈或昂貴的。他更希望台灣人能對年輕設計師更有信心,不要一味崇洋。
     
    純真的志氣,為古又文與吳東治銘刻了走上世界設計舞台的希望,也讓他們跳脫邊緣的宿命。(全文完)
     
    BOX:小檔案---古又文
     
    松山商職廣告設計科、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畢業,現就讀於英國中央聖馬汀服裝設計碩士課程
     
    給年輕人的建議:不論別人怎麼折磨你、抵毀你,如果你真的思考過分析過,不論周圍的人是否對你有信心,要對自己有信心。
     
    BOX:小檔案---吳東治
     
    花蓮高工建築科、亞東工專夜間部設計科、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研究生
     
    給年輕人的建議:早點投入設計實務工作,經歷全面的設計體驗;因為真正要出類拔粹,不能只是模仿老師的風格,老師教再多只能學到他有的,要超越自己,而那是沒有方程式的。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437期 2009/12】
     
    15068f.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