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新聞周刊.bmp 

金融大海嘯殘酷地驗證「大者恆大」與「品牌價值」的事實,未來三年,各產業都會見到加速整併,甚至分割的現象。然而依過去國內外的經驗,在併購上「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不僅難以達成,甚至是以失敗收場居多,分割亦然,投資人面對新一波產業重整潮,最佳方式就是多去了解背後因素。

 

不論是併購或分割,華頓投信投資長楊師銘分析,當消息一傳出,投資人應該先抓套利空間,來評估是否該搶存續或消滅公司的「帽子」。

 

產業趨勢定併購成敗

「以併購的事後來看,台灣這麼多案子中,大概只有鴻海算是最成功,但郭台銘買到網通廠建漢就不算成功;至於金融業以『二次金改』改走金控模式之後,爭議更是不斷。我身處的證券業是年年都有併購,最成功的元大證券一路買,但也是大勢所趨下的決策,反映在每股獲利上,只能說還可以,但股價會不會在併購一年後翻倍,這要取決於產業前景。」

 

元太在六月再度以二億一千六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七十億元)買下美國E Ink所有的股權、關鍵技術與專利,雖然元太是家虧損的公司,但是它取得的是惟一全球性電子紙技術,儘管買得價格很貴,法人卻非常捧場,股價從二十元一路走揚到最高八十五元,整整翻了四倍之餘,楊師銘說,若這個案子是發生在去年,股價恐怕會是倒過來走,因為「景氣悲觀」。

 

這些年來,鴻海併購數位相機普立爾,切入網通併購建漢,重整鴻準成功,以及這次的群創和奇美的併購案等,最終股價都有不錯的表現。拓墣產業研究所指出,併購成敗的關鍵一開始就在於產業趨勢分析研究,必須針對公司競爭條件與經營策略,描繪出併購願景與藍圖。

 

企業合併不是成功的代名詞,如何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才是關鍵。鴻海的成功在於「西瓜偎大邊」的效應,在郭台銘大軍旗下將可得到更大量訂單,營業額增加的題材,讓股價活蹦亂跳。

 

西瓜效應散戶當謹慎

只要是郭台銘大軍切入市場,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當鴻準切入鎂鋁合金及散熱模組市場,立刻擠壓可成。鴻海吃下普立爾時,又讓亞光備感壓力。這次群創和奇美的結合,成為全球第三大面板廠商,使得友達李焜耀不得不嚴肅看待,這一切就是「西瓜效應」,治軍嚴謹的鴻海代工大軍,藉由併購題材發酵,一步步吃下整個電子組裝市場。

 

單純說到短線上的套利,對小散戶來說又是個「資訊不對稱」,而且根本沒有能力分析,元大投顧投資研究部副總經理鄭宗祺說,儘管最近像台積電參股茂迪、群創併奇美電,之前在市場上就傳聞不斷,但公司沒有正式公布換股比例等契約內容,就連專業的投資機構都很難評估是買貴賣便宜,何況一般投資人,只能等消息正式公布後再去算套利空間,然而投資人一樣會面臨搶不到或賣不掉的窘境,例如面對華碩分家震撼彈,只能硬接跳空跌停。

 

鄭宗祺因此提醒投資人,不論是併購或分割後,企業調整路漫長,投資的資金壓進去是有成本的。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也表示,要了解的是大老闆們的動機,也要懂得放長線釣大魚。這次奇美與群創併購案,乍看之初,鴻海以溢價二二%買下奇美,奇美豈不是要漲三根漲停板?

 

台廠變大有助搶訂單

但事實上,此併購案符合大者恆大的趨勢,兩家公司在產品上可互補,前不久鴻海先前吃下Sony墨西哥廠,單靠群創的面板供應不足,吃下奇美電後則正好能夠供應需求,對群創與奇美電後市表現皆正面解讀,被外界視為買貴的群創,並沒有因此大跌,目前股價平穩在四十五元附近。奇美則是十月十六日跳空漲停板後,股價走穩在二十元附近。

 

此外,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奇美電、群創、統寶的面板大併購案上,上游面板零組件廠商也不得不再度進行整合,十二月七日聯電旗下驅動IC封測廠頎邦,和仁寶關係企業飛信決定合併,成為全球最大的LCD驅動IC封測廠,同時也是開啟聯電與仁寶兩大集團的合作。

 

寶來金融市場處執行副總邱榮澄分析,友達與新奇美確立後,LCD驅動IC封測廠商面臨下游客戶的集中度提高,為提高往後的議價能力,頎邦與飛信宣布合併正符合此一產業大者恆大,持續整併之勢。

 

邱榮澄說,頎邦併購飛信,產業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避免過去台廠產能擴充競賽及殺價流血競爭,有別於全球驅動IC後段封測最大廠三星是自給自足,此合併案有助新頎邦穩居全球第一大驅動IC後段封測代工廠,有利於爭取國內驅動IC客戶下單,也加速爭取日系大廠釋出代工商機。

 

供應鏈廠商連帶表現佳

台壽保投信國內部主管葉泰宏則認為,從併購案透露出來的趨勢與「概念股」才應該是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像這次台積電參與私募的茂迪、外傳德國太陽能大廠Q-Cells有意入股的新日光等,讓整個太陽能股近期都紅通通一片。就連台積電都想碰太陽能這塊領域,背後透露出,太陽能谷底已過,未來是值得投資的產業。

 

同樣的,這次群創、奇美大併購之後,主導的鴻海陣營就再度成為市場關切的焦點,影響面板、組裝業數兆元產值,考驗上百家供應鏈廠商「選邊站的智慧」。

 

此外,整個面板產業也活絡了起來,被點名要被併購的華映、彩晶待價而沽之外,周邊零組件廠商奈普、達虹、輔祥、瑞軒等,都有不錯的表現。

 

因應全球競爭的變局,未來台灣還會有一連串的併購案,投資人能賺什麼呢?

 

如果只是看短線上的兩家公司誰的溢價空間大,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要懂得大老闆的心,張忠謀入股茂迪,是為了要切入太陽能產業;郭台銘整併面板產業,是要取得三螢一機。先讀懂大老闆的心,才能夠放長線釣大魚,大賺併購財。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09年19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