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 Jones & Co..jpg 

Dow Jones & Co. 的創辦人曾相信,在未來的某天,對不在華爾街上班的人而言,財經新聞也會很有價值。而在1902年買下 Dow Jones公司的Clarence W.Barron與其妻子Jessie也如此相信,據說,在Barron辭世那天,他最後的遺言仍是:「今天有什麼新聞?」
 
在Barron的年代,財經新聞還是小眾又呆板的東西,然而Barron和 Dow Jones編輯、發行們,努力改變了人們的想法。他們用活字印刷印出報紙,再來是廣播、電視,他們一點一滴地證明,從鐵路的建設到購買日用品,財經資訊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然後,成長為有制度、能獲利的企業,把觸角伸向世界各角落。

不過, Dow Jones並非一路走來無風無雨,它也曾投資失利,也曾發生過內線交易醜聞。握有 Dow Jones大部份股權的Bancroft家族把經營公司的重任交由執行高層來負責,但Bancroft家族並不總是同意他們的決策─有時連家族內的意見都相歧異。

Dow Jones 的風格謹慎而保守,以致很多時候,它在採取新傳播方式上總是慢了半拍。近年來,似乎連華爾街投資人都懶得搭理 Dow Jones和它了無生氣的股價。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Dow Jones的創辦人 Charles Dow與Edward Jones本身是記者出身。他們先為華爾街一位財經資訊經紀人工作了 2年,後來決定自己介入這個市場。1882年,他們在紐約下曼哈頓區一家糖果店的地下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個地點現在已經成了紐約證交所。而在 7年後, 《The Wall StreetJournal》(華爾街日報,下稱Journal)就誕生了。

Dow 是個沉默但有超群記憶力的人,他常把筆記藏在袖口,也以能一字不漏引用他人話語而知名。 Jones則是個追求美好生活,又能寫出一手精妙分析報導的人。

當時的財經記者,就像私家偵探、速記員與八卦專欄作家的混合體。1900年加入 Dow Jones的記者OliverGingold 說,「蒐集新聞是個嚴苛、絲毫不能鬆懈的工作。」他在 Dow Jones一待就是60年。

「許多公司甚至不願對自己的股東公布年報,所以記者得花很長時間守在董事長或公司門外,看有沒有機會堵到一個知悉內情的人。」他說。然後信差會火速把記者的新聞送回,在辦公室進行手抄複寫 (一次最多只能複寫24份) ,然後再派送到訂戶家。

很快地, Dow Jones報導的獨特風格讓它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距離。當時的財經報導,是聯合了企業與投資人共同來操作市場,但 Dow Jones的報導則是客觀地從謠言中抽取出事實。剛開始,公司還規定員工不可投資他們所負責追蹤的公司,類定的規定在今日仍可看到。《Wall Street Journal》 早期的格言簡單而明確:「正確運用事實。」

《Journal》 早期的讀者定位很明確,是公司營運者、銀行家與資本家,報中為讀者準備好了最菁華、必要的數據資料,讓他們容易讀到重點。在美國報業快速成長時期,雖然 《Journal》並沒有旗鼓相當的勁敵,但狹窄的報導範圍和平淡的文句,卻使銷量顯得疲弱。

在1902年,Barron以13萬美元買下 Dow Jones時,《Journal》 只有7000位訂戶。但是Barron和之後的編輯們卻對此感到很滿意,因為 《Journal》的訂戶多是菁英階層,比較富有、受過良好教育,也比較有影響力。這使公司可以對訂戶和廣告主收取更高的費用。

《Journal》 的新聞報導中不得摻雜記者個人的意見,因此《Journal》 推出了評論政治及經濟議題的版面。1908年加入 Dow Jones任職社論版編輯的 WilliamHamilton,為這版面設定了「解放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目標,支持撤除貿易壁壘,贊成降低稅率等議題。

除了辦報, Charles Dow的另一項創舉是市場數據。由於當時金融市場太混亂,許多人都認為市場太不理性,但 Dow認為,必定有辦法測量市場的脈動。他在1884年發行了追蹤11檔個股的綜合股價指數,其中大部份是鐵路公司。在1896年, Dow Jones推出了追蹤12家工業公司的指數。

1897年,Dow Jones 也涉足電報收發報機業務,以提供全美各股票經紀公司最快、最即時的市場資訊。這項新聞發報服務,雖不像 Dow Jones的報紙業務赫赫有名,但卻在公司慘澹經營的某些時期,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

為了賺更多錢,過更上流的生活,Edward Jones在1899年離開了 Dow Jones,加入一家股票經紀公司。而Charles Dow 也因健康情況不佳,在 3年後將公司賣給了Barron夫婦。

在美國企業開始大展拳腳、賺進大筆營收的時期,Barron可說是財經新聞事業最理想的經營者。在維持新聞報導深度的同時,他將報導範圍拓展得更廣。當《Journal》 愈來愈有影響力,市場操作者就愈難對Barron和員工施加壓力。「我無意成就或摧毀任何一家公司,」Barron曾表示,「我只決定要不要給某家公司機會摧毀我們。」

Barron也延續了另一些 Dow Jones的傳統:用簡潔的字句節省讀者的時間、自己訓練員工、不鼓勵記者變得自負,並且警告其員工,就算工作時間再長,在 DowJones 也不可能賺大錢。在公司經營困難的時期,甚至曾讓記者休不給薪的長假。

不過在1920年代,當道瓊工業指數上漲 3倍來到381 點的時候, Dow Jones的報紙和新聞發報服務也欣欣向榮。

在Barron退休的前 1年,他長久以來的夢想終於實現:更多美國一般民眾開始投資股市,分享這個國家成長中的財富。當他於1928年10月去世時,美國股市正要起飛,隔年 8月,《Journal》 的評論中說,「秋季的前景似乎是最近幾年來最好的。」

不過緊接著,就是1929年10月2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股災。雖然股災過後,《Journal》 頭版仍以「下滑後持穩」做為大標題,但 Dow Jones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卻保護不了自己,它眼睜睜看著訂戶與廣告流失,發行量銳減 50%,報紙版面也砍掉了一半。

當華爾街股市與美國經濟在 1930-1940年代慢慢復甦時, Dow Jones也正努力重整旗鼓。那時的股市已不再是任由內線人士操弄的天堂,政府開始控管市場、制定遊戲規則。在較好的溝通與運輸條件下,企業也破除了地域界限,開始發展成區域性或全國性的大企業。到1940年代,身在美國東西兩岸的不同企業家,所希望得到的金融資訊卻是相同的。

這時的《Journal》 讀者,也不想再看死板板的財經報告了。那時的年輕記者 Bernard Kilgore,用對一個虛構角色解讀財經新聞的體裁,所撰寫的專欄系列文章 「Dear George」,受到讀者的大好評。 Kilgore的專欄受歡迎的程度,說服了《Journal》 的管理階層,若想吸引更多讀者,他們真的需要做點改變。

Kilgore 在1941年當上《Journal》 的編輯總監,當時他年方32。接下來的25年中,他一步一腳印地重建《Journal》 的聲望,讓訂戶數從 3.3萬人增加到 110萬人。在美國經濟與社會整體的成長變動下, Kilgore無人能出其右的洞察力,仍能讓《Journal》 的報導方向、特色和深度處於完美的和諧狀態。

Kilgore 謙虛但又雄心萬丈,他認為《Journal》能夠,也應該不只是商業報紙。它應該「要適合努力討生活的人閱讀,也該適合想知道別人如何討生活的人閱讀。」他說。簡而言之,金融報導不是要寫給銀行家看的,而是要寫給銀行的客戶們看。

在Kilgore 的年代,大部份的新聞報導都謹守「5W準則」:在報導的第一句,應寫明相關的人、事、時、地、物 5件事情。這種快速、明確的報導方式,有時卻會讓讀者一頭霧水,不明白來龍去脈。Kilgore 偏好分析式的報導,在描述完事件之後,再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

《Journal》 獨特的頭版版面也出自Kilgore 手筆,滿滿 6欄排列,幾乎沒有廣告,這版型一直沿用到2006年。Kilgore 認為,這是一份全國性的報紙,東、西岸的不同版本最好看起來要一致,也因此頭版不放照片。

Kilgore 在1945年接任總裁職務,當時 Dow Jones獲利約為21.1萬美元。到1966年,他退位前一年, DowJones 獲利已經超過1300萬美元。

儘管如此,Kilgore 任內也做過不那麼睿智的決定。為了吸引較年輕的讀者,他於1962年推出了週報《The National Observer》 。這份報紙內容繁雜、方向廣泛,但經過高度包裝,吸引了為數可觀的讀者。在1973年的高峰,它擁有56萬讀者,但廣告主卻一直覺得,與其說它是週報,它更像一本雜誌。

不願忍受它再拖累公司營收,1977年 Dow Jones董事長 Warren Phillips宣布,「《Observer》長久以來自給自足的努力徒勞無功」,決定停止發行。在它發行的15年間,花了公司3400萬美元。

有些人相信,若 Kilgore沒有在1967年過世,那麼他一定有能力挽回《Observer》的衰落。Kilgore 在Dow Jones 企業文化中已經成為一個模範,當往後的公司管理人遇到困難時,他們經常自問,「如果是Kilgore,他會怎麼做?」

不過當時《Journal》 已經成長為擁有最多訂戶的美國大報,《Observer》的停刊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挫折而已。在1966年至1983年間,訂閱數成長到2100萬份;在1977至1983年間,廣告刊登費用以每年 1成的速度上漲,但廣告主絲毫不在意。公司的員工開始報導原本屬於「非財經」的產業,如法律、不動產、娛樂和健康。就算《Journal》 的員工沒有在公司獲利大好的那些年變得富有,起碼他們也享有相當優渥的員工福利。

其他媒體原本認為財經新聞居於次要地位,只有少數人關心,但《Journal》 的成功使他們發現並非如此。白領上班族和有錢的退休老人們,他們有退休帳戶、可以合法減稅,他們握有零息債券和反向抵押貸款。只要是每個月有收入的人,他們就需要理財;而為了獲得最大報酬,他們就需要財經資訊。因此,競爭者諸如《Investor's Daily》、《Financial Times》、《Money magazine》、《the New York Times》、《USA Today》甚至電視台等,突然紛紛闖進了 DowJones的勢力範圍。

不過真正威脅到 Dow Jones地位的,是電腦。

雖然那時網際網路一點都不普及,但在1980年代,就可以明顯看出,電腦是個能快速、有效率蒐集資訊的好工具。1982年,Michael Bloomberg 就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出快速又簡單易用的系統,來分析各家股票的相關資料。

Dow Jones 在1963年上市後,Bancroft家族仍握有公司營運的主導權,不過他們很少插手。他們維護公司執行高層,幾乎有如維護家人一般,而從任用了Kilgore之後,Bancroft家族就持續讓記者來帶領這家公司。

Warren Phillips 從印務工作做到編輯總監,日後成為執行長,掌管公司達16年。而他的接班人 PeterKann曾因1971年報導印度與巴基斯坦戰爭得過普立茲獎,接任後也當了16年的執行長,直到今年才退休。他們所做的決策有時不盡然正確,Dow Jones 的利潤相對不是那麼好,但Bancroft家族仍然支持他們。

而Bancroft家族也得到了回報。1986年,Dow Jones公司為Bancroft家族通過一種新的特別股,它所代表的董事會投票數是一般股份的10倍。這使Bancroft家族成員可以在賣出普通股的同時,仍然保有對公司的影響力。如果家族內部能團結一致,公司就不可能被任何人買走。

這使得 Dow Jones在惡意併購的風潮中免於被影響,但這也給了公司高層一種安全的錯覺:只要經營得當、配股配息穩定,Bancroft家族就會滿意。

到了1980年代,有線電線和電腦的普及,讓投資人可以用更快、更便宜的方式拿到財經資訊,這讓 DowJones 產生了危機感。不過《Journal》 並未喪失原有的優勢:快速、可信賴的財經情報,只需重新包裝它即可。

期望利用新科技的優勢, Dow Jones投入鉅資在電子資料發行和有線電視上。公司投入了數億美元的資金,換來的卻是失敗。或許可以歸咎於缺乏經驗或執行不當,總之結果是: Dow Jones比別人慢了一步。

1985年, Dow Jones買入Telerate 32%股份。這家公司專營美國國庫券電子即時報價服務,並且是這領域的佼佼者。在1970年代,由於它提供即時數據給全球數萬個端點,公司成長快速。1980年代早期,它曾連續 5年獲利成長超過 50%。

不過,當英國新聞公司 Reuters開始經營與Telerate相同的業務, Dow Jones仍毫無警覺,持續買入Telerate股份。1987年 Dow Jones持有Telerate股份已達 56%;1988年達 67%,到1990年全部買入。此時,Dow Jones 已為Telerate付出16億美元。

後來證實,這兩家公司是錯誤的結合。為了與Reuters 和當時已大有斬獲的 Bloomberg競爭,Telerate需要更有創意、推出更好的服務,這也表示得投入更多資金研發新的資料處理系統。但 Dow Jones執行高層缺乏這方面的經驗,當 Reuters與 Bloomberg已經開始獲利, Dow Jones和Telerate還在苦思改進的方法。

雖然 Dow Jones最後終於了解,要維持Telerate的競爭力就得投下大把鈔票,並在1997年編列了 6.5億美元的預算,想讓Telerate迎頭趕上,但為時已晚。原本Telerate稱霸的市場,已被 Reuters與 Bloomberg鯨吞蠶食殆盡。等1998年 Dow Jones決定出售Telerate,它已經燒掉超過10億美元了。

Dow Jones 在有線電視方面的投資雖然比較少,但結果也同樣地不理想。1991年初, Dow Jones原本同意與 Westinghouse Broadcasting共同以9000萬美元買下Financial News Network (FNN)電視台。但這筆交易只是高層間的口頭協定,在正式簽約前,GeneralElectric旗下的CNBC有線電視出價1.05億元,FNN 也就欣然接受。 Dow Jones與Westinghouse大為不滿,與CNBC展開一場競標戰,但結果,CNBC仍然買走了 FNN,而 Dow Jones還在尋找切入電視圈的途徑。

1996年, Dow Jones與 ITT合作,以2.07億美元買下 WNYC-TV,成立了WBIS電視台。或許是因為在競標FNN 時曾有被搶標的慘痛經驗, Dow Jones這次出手大方,還花高薪僱用許多員工、蓋了間美侖美奐的攝影棚。只不過在 1年後, Dow Jones與 ITT就以2.58億美元價格把WBIS賣了,還資遣了 250多個員工。1997年,是Dow Jones財報首次虧損的一年。

這時報業已經愈來愈難生存,不但人事成本偏高,廣告主和訂戶也有了除報紙外的更多選擇。就算是《Journal》 這樣的百年老牌,利潤也顯微薄,只剩下網路付費服務《WSJ.com》 還能獲利,目前有98萬付費用戶。

雖然《Journal》 仍保有在財經新聞方面的權威性,但 Dow Jones卻似乎不知道該如何發揮它的影響力。

到1990年晚期,有些 Dow Jones股東開始靜極思動。華爾街股市股東 Michael Price和James Cramer相當積極,分別買入了6%的特別股。而Bancroft家族的年輕成員Elisabeth Goth與 William Cox III,也決定不再被動等待公司與董事會的緩慢決議。

不過 Dow Jones董事會與Bancroft家族大部份的成員,採取了保守的立場,靜靜等待這場風暴過去。事件很快就平息了,Cramer在 1個月後就把 Dow Jones股份給賣了,而年輕家族成員的叛逆,也被長輩按捺下來。

雖然 Dow Jones的股價表現平平,但《Journal》漸漸恢復生機。在 1983-1991年的編輯總監NormanPearlstine和他的接班人 Paul E. Steiger的帶領下,《Journal》 改頭換面,使用彩色印刷,加上照片,內容分為四大類,還多了個週末版。

在 Steiger任內,《Journal》 新聞部贏得了16座普立茲獎,其中一座正是因報導 911恐怖攻擊而獲得的。在 911事件那天,座落於雙子星大廈旁的《Journal》辦公室被厚厚的爆炸煙塵覆蓋,記者和編輯緊急前往Dow Jones 位於新澤西州 South Brunswick的總部辦公室繼續作業,趕製當天的報紙。

來到21世紀,《Journal》 仍是美國讀者與記者公認最深入、最精采的報紙。而《Journal》 特別版《Weekend Journal》、《Personal Journal》 和週末版不但增加了閱讀人數,也吸引消費廣告的刊登。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廣告業務的強勁使 Dow Jones股價一下子飆到每股70美元。

但當泡沫消融時, Dow Jones和《Journal》 也遭受重挫,2001年第 4季, Dow Jones獲利較2000年同期下滑超過 60%。此後,廣告業績和訂戶成長又變得遲滯。 Dow Jones開始削減支出,甚至連報紙大小都縮水了,而在 Kilgore訂下嚴格規定之後,這也是首次在頭版上再度出現廣告。2005年, Dow Jones則藉由買下網路財經資訊網站 MarketWatch來拓展數位方面的服務。

直到今年, Dow Jones董事長Kann和編輯總監Steiger 因屆退休年齡,不得不雙雙退休,在有意併購的買家眼中, Dow Jones再度成了令人垂涎的目標。

現在, News Corp.大亨 Rupert Murdoch即將成為Dow Jones的 新老闆,而 100年前 Clarence Barron所恪守的信條「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象徵華爾街最好的一面,也反映美國金融最好的一面」,是否也會成為 Murdoch心中的信條呢? 

鉅亨網/8月2日
2007 / 08 / 02 星期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