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影星林鳳嬌、秦漢在明星咖啡館拍攝電影「芙雲翠」。(本報資料照片 朱立熙攝).bmp 

「我們家在八十年前就開始喝咖啡囉!」在金門經營高梁紅古厝民宿的梁雲卿說,當年許多金門人下南洋工作,帶回來一包包的咖啡,八十年前的咖啡被當作機能飲料與補品,「老一輩金門人將咖啡磨粉後就倒入水中直接煮,喝時加糖不加奶,喝完杯底都有一層咖啡渣」。

     光緒時代 台灣就種咖啡

     台灣咖啡濫觴於清光緒年間,日治時期大規模栽種。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早年即有咖啡山之名,種咖啡是張萊恩已傳承四代的祖業。「小時候只要水變黑,聞到味道,就覺得是奢侈的享受」,咖啡是招待貴賓的極品,也是張萊恩最難忘的童年味道。但本土咖啡後來被外國咖啡壓得抬不起頭,廿五年前他決心再創咖啡山盛名,「巴登咖啡」品牌歷經「八年抗戰」,終於擺脫慘澹經營,讓本土咖啡重登飲品主流地位。

     古坑巴登 也有歐洲味道

     前副總統李元簇下鄉視察,「巴登」勾觸起他留學德國回憶,以為張萊恩曾到過德國巴登小鎮,誇讚巴登的台灣咖啡「果然很有巴登味」,從此成了主顧。前第一夫人曾文惠是台北天母店常客、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回台也一定會喝上幾杯。「前體委會主委張豐緒從不喝咖啡,一喝就上癮。還有前軍訓處長宋文巡視各縣市,必問這裡有沒有巴登咖啡?」

     從衰微到興盛,張萊恩延續了台灣咖啡的命脈,讓中產階級也開始喝起本土咖啡。原味的堅持外,最近還把古早的米麩融入咖啡,稱為「玄米咖啡」。他強調,這是「新的古早味」,「經典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來自於人的情感」,這種溫度也是機械大量煮製所望塵莫及的。

     人文薈粹 形成重要地標

     喝咖啡從提神飲料變成風雅象徵,人文咖啡館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更瀰漫濃濃的文人墨客味道。

本土情▲巴登咖啡董事長張萊恩的三合院老家,每年都曬著咖啡豆。(許素惠攝).bmp 

歐洲風▲「挪威森林」咖啡館曾吸引許多文人前往。(本報資料照片李威德攝).bmp 

明星咖啡館的門面今昔迥然不同。.bmp 

     早期大稻埕「波麗路」、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都曾經引領風騷,詩人周夢蝶在明星樓下擺攤,白先勇、尉天聰、黃春明、陳映真、林懷民、管管、隱地等作家出入明星的文學沙龍盛況,已成為一則咖啡與文學激盪的傳奇。

     九○年代個性咖啡館崛起,中產階級與文藝青年想要在城市裡覓得歐洲人文咖啡氣息,一九九三年在台大附近溫州街開張的「挪威森林」遂成為重要地標。挪威森林老闆余永寬說:「當時張耀出了歐洲咖啡館攝影書很受歡迎,挪威森林的氣氛剛好讓人有歐洲人文咖啡館的投射。」

     當時正是台灣小劇場生命力旺盛的年代,劇場界、作家常出入挪威森林,在此大談理想或振筆疾書,作家舒國治就常晃盪到吧台旁,導演戴立忍在這裡思索劇本,各大報副刊主任在此高談論闊,咖啡館的場景則被寫進紀大偉的小說中。

     稿紙褪色 咖啡依舊飄香

     挪威森林在二○○九年畫下終點,余永寬戲稱「被太多的藝文八卦與複雜的男女關係所拖垮,無法再負荷眾人的祕密」。近年因為網際網路發達、作家創作方式改變,咖啡館的人文味也起了變化。當人文咖啡館成了網咖,最後幾年咖啡館的場景變成:念書、上網、鬼混和很想早早關門的老闆。

     對於人文咖啡館的結束,余永寬一點也不眷戀,他說:「我們只是時代的產物啊!現在的人文空間與討論或許是在網路中、在facebook裡。」那個還在用稿紙寫作的咖啡年代,早已一去不回頭;但中產階級走進咖啡館享受氣氛的風潮,卻仍方興未艾。

 

  • 2010-01-26
  • 中國時報
  • 【(採訪/許素惠、黃麗如、何榮幸,整理/何榮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