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02_006.jpg 

【文/摘自《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smart智富  出版】

本書為理財節目「Money我最大」主持人邱沁宜小姐,以過去10年在錢雜誌、經濟日報與TVBS電視台的財經與投資採訪工作上,所累積經驗的集結,為個人第一本書。

  散戶,跟我一起賺錢-邱沁宜的投資成長日記

  她,是當紅的理財節目主持人
  她,是台大EMBA最年輕的畢業生
  她,以高分考取理財規劃師證照
  可是,她卻曾經被老師認為是數字白癡。

  從理財雜誌的菜鳥新人、專業財經報紙的一流記者,到螢光幕上最受散戶信任的主播。在投資這條路上,她曾經糊里糊塗買了未上市股票大賺,也曾聽信朋友明牌而慘賠,她終於領悟,投資賺錢不能總是賭運氣,發誓要打敗數字恐懼症,一方面靠自己認真做功課,一方面勤於向所採訪的投資達人學習。

  她做到了,她不再恐懼數字,更繳出一份亮麗的投資成績單,最重要的是,
  她讓投資變得很簡單。

  你可以在這本書看到邱沁宜:

  如何從初戀過程,學會了理財人生的第一堂課。

  家境小康的我,因為初戀,第一次有「缺錢」的困擾。父母親給零用錢都很明理,合理的消費,都是實支實付,但當然沒有任何一項叫「男朋友的禮物費」。他的生日剛好在2個禮拜後,我要怎麼「變」出一個「像樣有質感」的禮物呢?錢從那來呢?

  從採訪經濟學專家,學會看關鍵指標進出的穩賺操盤法

  各部會公布的指標一大堆,我也曾經跑過央行、經濟部等單位,整體而言,經建會、主計處統計的是總體經濟指標,對整體趨勢判斷相當具參考價值,資訊的取得也不困難,上官方網站寫得一清二楚。就新手而言,有三項指標最容易上手,也最實用。

  看盡散戶賠錢的經驗,領悟台灣散戶學巴菲特不如李佛摩

  我的某位主播朋友也是巴菲特的忠實信徒,他遵循巴氏核心哲學:「價值投資法」,也就是在「公司落難時買進」,然後長期持有,但結果竟是持有愈久,價值愈少,他難過的問我:「難道信巴菲特錯了嗎?」

  三輪車投資法,台股賺錢很輕鬆

  投資大師李佛摩,曾經提出「協力車」股票投資法,大師果然是大師,經過這麼多年,仍舊很適合運用在現今股市;我把大師的協力車再加上一輪,變成「三輪車」股票投資法。

  買台灣50ETF,要注意什麼?

  股市空頭時,台灣50ETF比較抗跌;當中小型股票飆漲時,台灣50ETF績效落後。如果你想投資國內市場,又是一位忙碌、沒空看盤的上班族,或者是你很不喜歡花時間研究個別股票,那麼買和大盤連動性強的台灣50ETF應是不錯的選擇。

  跟銀行買基金划算,還是跟投信公司?

  當你知道在銀行申購至少要多0.35%的費用後,還要不要留在銀行買基金呢?值不值得把資產搬家到投信?如果你有下列幾種投資行為,我覺得可以考慮直接跟投信下單:1.買同一家基金超過2支以上。2.基金投資大戶,若希望談到較高折扣數,投信有較大的彈性空間。

  債券基金都一樣嗎?該怎麼選?

  「高收益公司債」,又名「垃圾債券」,顧名思義,投資的都是信用狀況比較不良的債券,景氣不好時,這些債券價格下跌機率高。2007至2008年,由於景氣轉差,美國政府債便一枝獨秀,高收益公司債與新興市場債分別為-25%與-10%,但隨著2009年景氣從谷底翻揚,高收益公司債與新興市場也隨之大幅上漲。

  長期投資高收益債基金,比股市好賺

  接下來我就要告訴大家一個公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祕密:長期投資高收益債券比股市卡好賺。而且好處多多,你不必像投資股市時,三不五時緊張盯盤忙進忙出,生活還能更有品質。

作者簡介

邱沁宜

  現職:TVBS「Money我最大」主持人、
  TVBS-NEWS《整點新聞》主播

  學歷:台灣大學財金所EMBA、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經歷:TVBS財經記者、
  《經濟日報》財經記者
  錢雜誌記者

  「Money我最大」為周一至周五下午三點到四點的常態性理財節目,隔天早晨7點會再重播的理財節目,是TVBS招牌的理財節目,除了該節目每日在螢幕上大量曝光外,邱沁宜本人也輪班一般新聞的主播工作,曝光率極高。邱沁宜本人也為TVBS周刊在內的多本雜誌撰寫專欄,文字作品有固定粉絲。

第一篇:11堂人生理財課
第一章、我曾是數學白痴
第二章、初戀教會我的一堂理財課
第三章、超級打工女:「哇!錢難賺」
第四章、人算不如天算,處女秀台股技術分析
第五章、能發揮長才的工作,是成功理財的開始
第六章、三年存到人生第一桶金
第七章、未上市股意外賺很大
第八章、日久生情 經濟指標對我說話
第九章、會生活就會投資  第一檔基金賺3.8倍
第十章、一生最棒的投資
第十一章、投資海外EFT,一點都不難

第二篇:投資世界暗藏陷阱
第一章、用對方法,投資可以很簡單
第二章、小心明牌變成讓你破產的「冥牌」!
第三章、賠錢了,要不要逢低攤平?
第四章、短線殺進殺出,當心肥到別人口袋
第五章、你還在想一夕致富嗎?

第三篇:我的私房投資術
第一章、「資產配置」有沒有做對?
第二章、投資一定要做功課!
第三章、你的理財工具,務必量身訂做
第四章、投資性格測驗
第五章、學巴菲特不如學李佛摩
第六章、靠「動力三輪車」尋找熱門股
第七章、看景氣燈號買ETF,讓你十賭九贏
第八章、單筆投資  教你找到最佳進場時點
第九章、定期定額投資,怎樣才能保證獲利?
第十章、基金手續費,要找最划算的通路
第十一章、沒空看盤,選一般基金還是ETF?
第十二章、債券基金聰明挑
第十三章、從債券型基金月報,了解所承擔風險
第十四章、長期投資高收益債基金,比股市好賺
第十五章、用動產心態買不動產,提高賺錢成功率
第十六章、從年薪與存款算你能買多貴的房子
第十七章、「舊愛新歡三部曲」,投資房市最佳戰略
第十八章、買REITs ,花小錢當房市投資客

第四篇:帶你走向財富自由
第一章、退休金圓夢計畫
第二章、科技業工程師夢想55歲退休
第三章、28歲單身粉領存款百萬想買房
附錄

untitled.bmp 

§內文

初戀教會我的一堂理財課

文│邱沁宜

雖然坊間沒有什麼「玉女」主播的稱號,但向來注意隱私的我,很少和別人談起自己的情事,不過要談到我的理財第一堂課,還是不得不招了。好吧,我的初戀發生在國三,那也是生平第一次知道什麼叫「缺錢」,什麼叫「有錢真好」。

初戀應該算是我人生的奇遇之一,對方是我暗戀兩年的校園風雲人物,國中時戴個大眼鏡、頂個西瓜皮的我,情竇初開,但某些神經卻極不敏感,不像別的女同學會常常照鏡子,那時我不太懂得要在意外表(印象中第一次認真端詳鏡中的自已經是高中),也不知愛情為何物,只知道每次看到他,內心就會湧起一陣甜甜暖意,從來也沒期待童話故事般的邂逅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是,初戀總會有些特權的意外,它就是發生了……

★遇上多金王子 反而為「缺錢」煩惱
 
說是奇遇,因為我的初戀男友算是個滿特別的人,在那個年代,他的生活、戀愛方式,都和同年的學生都差很大。不只178公分的身高,外表成熟像個大學生,他對待我的方式,也像極了大學生,不,應該說和大部分同學10年後的戀愛模式,也相去不遠。

除了他的個性本就早熟體貼外,一個很直接而實際的理由是:「他是『好野人』!」每天上學,都有黑頭車接送到校門口;走到哪都有一群同學跟著他,因為有他在的地方,就代表有金主會整桌買單;生日時,他會包下速食店,任同學狂點餐;補完習出來,會看到他捧著一大束玫瑰花正在等我;我們第一次約會,吃的是頂級牛排,一客快千元,那天我說不到10句話,他誤以為我是文靜女,其實是心裡緊張死了,因為皮包裡只有50塊……

即便從現在「熟女」的立場來看,我還是可以客觀地說,他是個好情人,個性浪漫,常常不時送上可愛的小禮物,日本進口的皮夾、鉛筆盒、包包等等,一些在學校附近櫥窗裡看過,但零用錢肯定買不起的東西,一個一個出現在我面前。班上女同學羨慕我遇上白馬王子,我承認有那麼點虛榮,收到禮物時也會高興好幾天,但另一方面,無形的壓力卻愈來愈大,從小我受的教育是「無功不受碌」、「禮尚往來」,在愛情上也該如此,但,我有能力回送什麼呢?

家境小康的我,因為這場初戀,第一次有「缺錢」的困擾。課外的補習費,父母會直接繳給補習班,沒帶便當時的午餐費,一天大概是50塊,偶爾和同學在外用餐,可以再拿到額外的零用錢100塊。父母親給零用錢都很明理,合理的消費,都是實支實付,但當然沒有任何一項叫「男朋友的禮物費」;收禮物的感動及矛盾,到我生日那天,到達臨界點。

15歲生日那天,初戀男友送上了一隻很好看的手錶,從國中生的角度,一看就覺得「$$$」,至少好幾千塊,我的壓力也來了,他的生日剛好在2個禮拜後,我要怎麼「變」出一個「像樣有質感」的禮物呢?錢從那來呢?
 
 
untitled.bmp 
 
★為了買禮物 學會存下第一筆錢

 


生日那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有了人生第一本記帳簿,當晚我開始「清算」自己目前的資產,列出未來每天的進帳(吃飯錢),及可能創造出的進帳(例如,故意不吃早餐時……),決定展開為期2週的籌錢大計。後來才知道當時畫的那張表,其實就是「未來現金流」估算表。

計畫的第一天,不算成功,被熱壞的天氣打敗,路過自動販賣機時破了功。第一次體認到,存錢要有紀律,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得仰賴外力。

隔天我拿了個信封,裡頭裝了今天創造出來的進帳,早餐加午餐費100元,很慎重地跟坐在隔壁的好友說:「從現在開始,我每天都會把我的餐費、零用錢,通通交給你,你要把這些錢放在信封袋裡頭,而且無論我怎麼跟你要,求你、罵你、甚至打你,你都不可以給我,知道嗎?」好友知道我的目的,但還是被我的嚴肅嚇到,點頭接下了這份信封盟約。

接下來的日子,我和好友很有紀律地執行計畫,每天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交錢。

正值青春期的我,活潑好動,才挨餓第一天,放學時已經感覺體力不支,有點頭昏眼花,第一次這麼想快快回家吃飯。吃晚餐時,正起身想多添一碗飯,媽媽笑著說:「哇,今天怎麼這麼會吃啊,是白天沒吃飯嗎?那我給你的便當錢,你花到那了?」現在想想,媽媽一定是隨口問問,當時我卻心虛不已,明明才五分飽,還是把筷子放了下來,故作輕鬆說:「當然有吃便當啊,我是吃飽了,要去作功課了。」

事實上,一天只吃一餐,實在非常痛苦,有時我竟然餓到,看到「樹葉」也有食慾。天啊,怎麼行呢?心想這是長期抗戰,可不能太快陣亡,於是做了一點「資產重配置」,決定動用部分存款支援早午餐。我相中了一款當時容量最大的運動飲料,促銷價只要10塊錢,早午餐各一瓶,只求先騙過肚子,效果還不錯呢!

這當然不是值得推薦的省錢法,當年年幼無知,根本不懂得運動飲料不能喝太多的道理,那段時間,雖然吃得極少,卻老覺得臉部有些浮腫,正是錯誤省錢法付出的代價。

就這樣辛苦挨餓2個禮拜後,好友把已經凸起的信封袋交還給我,任務終於完成,兩個人都覺得鬆了口氣,我更是被自己感動到有點熱淚盈眶,原來我真的可以存下一筆錢,雖然只有2,000元,卻是我個人第一筆小小的資產。

當天我直奔東區SOGO百貨,很「豪氣」地買下了一隻上千塊的玩偶,想說今天就當個有錢人吧,也學有錢人,再把玩偶拿上樓包裝,專櫃小姐的技術很好,它變成了一份很美的禮物,當我正為自己的苦心陶醉時,櫃台小姐的話把我拉回沒想到的現實,「包裝費250元」小姐說,「什麼?我沒有買東西,只有包裝耶」我整個傻掉了, 這位小姐頭也沒抬地說:「對啊,就包裝費」。那天我學到了兩個教訓,第一,不要隨便假扮有錢人,第二,絕對不要把東西拿到禮品部包裝。

這幾年陸續有人在我的節目中談到「信封理財法」,我聽了總是會心一笑,原來我20年前就用過這招,可以拍胸脯告訴大家說,這招真的有用!

★Box 存錢新手 先來試試信封理財法
 
拋開過去失敗的理財經驗吧,從為自己訂一個小小的理財目標開始,就算為身邊的人準備一份禮物都好,當你開始規畫,如何在一定時間內累積足夠的金錢,你已經開始為自己理財了。

信封理財法是我當年誤打誤撞的存錢妙招,但也適合正努力執行量入為出的朋友喔,作法是把你每個月的收入確實分類,例如:餐飲費、交通費、房貸或租金,雜費等等,每月收入一進帳,就分門別類,把預估的需求金額裝進一個個信封中,一旦超支,保證你會立刻有警覺!高雄曾有個一家八口的大家庭,將靠著這套信封理財法,把一個月5萬元的收入,分裝在10個信封袋內,結果不但養活一家八口,還能供孩子學琴,擁有自宅,假日也能出門打牙祭。

當然你也可以在銀行開設不同戶頭,薪水一進帳立刻分類管理,不過有人覺得實際觸摸信封的「厚薄度」,卡有感覺啦,就看你的選擇了。

邱沁宜.bmp 
 

三年存到人生第一桶金

文│邱沁宜

「你何時存到第一桶金?怎麼存到的?」在理財題庫中,這個問題歷久彌新,永遠排在前5名。

有人會說,一切都是薪水太低惹的禍,主計處的薪資統計顯示,2008年國內平均薪資,倒退到13年前的水準,過日子都不容易了,何況要存到第一桶金?

★摳門女存大錢 高薪女竟負債
薪水低當然會形成累積財富的阻礙,但這些年來我也看過不少「小錢變大錢」例子。我的朋友阿珍月薪3萬,不到30歲就坐擁逾300萬元資產,沒什麼獨家絕招,就靠著摳到不行的存錢術,認識她10年,只請過我吃一次飯,那次還是我不小心忘了帶錢包。

我心裡頭的碎碎念,直到看到她的財富成績單後,轉為理解和佩服,她就這麼一步一腳印,一個月花不到5000塊,淨存2萬5,000元,在25歲那年,存到了第一個100萬,接下來是也是一步一腳印到處房看子,陸續買了2間小套房,靠房客幫她養房貸。

我有更多的朋友月薪遠遠超過阿珍,例如美女可晴,貌美又擁有高學歷,外商公司主管,年薪250萬元;在她身上永遠可以看到最新名牌精品,很多女生羨慕又嫉妒她日子過得光鮮而自在。

但某次在小酒館多喝了幾杯後,她開始痛哭自白:「怎麼辦,不知道明天該怎麼過下去,我快被卡債逼瘋了。」我和另外一位朋友當場傻眼,天之驕女竟然也會崩潰。原來,長久以來她一直過著高檔奢華,卻早已入不敷不出的生活,1年前還因為投資失利,融資負債幾百萬,但因為個性高傲,死愛面子,禁不起大家關愛或懷疑的眼神,只能繼續借款,撐著一身敗絮其內的名牌華服。

其實本來我們關愛眼神投注的焦點,是前一陣子老出現在她身邊,不怎麼搭調的男人,但沒人敢多問;那天酒後她一併告解:「他願意幫我先付完所有的卡債,讓我重生,我不知道該不該接受。」說著說著,她哭得更傷心了,我完全可以理解,向來堅持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新女性,竟然想拿愛情抵債,卡債就算沒有逼瘋她,也讓她快要失去自己。

★無存錢習慣 一畢業就成「薪光幫」
據我觀察,剛出社會的女性職場新鮮人,薪水多半跟阿珍差不多,但花錢的方式卻很像可晴,也包括我自己。

我第一份工作月薪剛好3萬元整,從繳學費的學生,搖身一變成了領薪水的上班族,內心相當興奮。加上一堆同事都是同學,天天上班像開同學會,中午用餐時間,一般粉領族吃的是便當和簡餐,我們則是輪班當「訂位值日生」;值日生前一天得搜尋美食情報,吃的是「TGI FRIDAY」、飯店自助餐等主題餐飲,單價很少低於300塊。

下了班,只要有人登高一呼,我向來合群,一定會一起散步到隔壁的百貨公司「看看」,說是逛逛就好,但通常姐妹們一個讚美、幾聲附喝,理智很快跟著鈔票一起投降。

可別以為我們上班都像在渡假,以上所說都不是發生在正規的上班時間,只是一群愛美也愛自己的年輕女生,過著自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及時享樂生活。不過,才過了3個月,老媽一個簡單到不行的問題敲醒了我。
 
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jpg  
 
★家人當頭棒喝 開始存錢行動

 


剛開始適應職場的日子其實很不輕鬆,專心寫財經報導,更讓我的細胞死了快一半,無數逛完街回家的夜晚,不是在K書,就是在練習畫線圖,常常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客廳。從不過問我財務情況、完全信任我的老媽,某天關心地詢問:「第一份工作當然會辛苦一些,這也是一種你該學習的人生磨練,但工作3個月下來,你會有小有積蓄的成就感,應該存了不少吧?」

「存了不少?」這句話像一計重拳突然打在我的心口,我顫顫驚驚工作了3個月,到底換得多少實質報酬?答案是:「幾乎沒有」!天天忙碌,跟著大家腳步的日子,竟然讓我成了月光族而不自知,我的付出,化為帳戶數字,結果是「零」蛋!同時間,我的朋友阿珍已經存了快8萬塊。

雜誌社的3個月,成了百分百的「學經驗」,在下一份工作-經濟日報,我告訴自己,我不光是來學習,也是來領薪水賺錢,決定要開始向阿珍看齊。事實上,我最多也只能「看齊」,獅子座的天性使然,我喜歡過快樂自在的生活,對朋友太小氣我可做不到,但我也有獅子的毅力,至少能夠做到紀律存錢。

★存錢第一階段:標會3年存100萬

 


我的存錢基礎比阿珍好得多,《經濟日報》的底薪加其他福利津貼和稿費,一個月平均有5萬元以上。在很有理財觀念的媽媽建議下,我的存錢計畫分三部分進行,第一階段:一口氣跟了3個各1萬元的會。說實在,當時我不太懂這種傳統的存錢方法,也沒啥信心,是在老媽「倒會她負責」的掛保證後,決定一試。

這個方法對剛開始立志存錢的人來說,效果其實很不錯。首先,每個月的消費大大降低,因為戶頭裡永遠得預留足夠的「會錢準備金」,自然而然花費習慣從「先花了再說」,變成「先扣掉會錢再看看」;其次是強迫儲蓄,每個月時間一到,媽媽就會追著我要錢,我個性最怕被念,通常第2天就會快快領錢一次繳清。

扣掉得標金後,每個月快3萬元的儲蓄,持續了3年,果真讓小錢滾成大錢,有一天,媽媽打開存摺簿請我「欣賞」,當時我兩個眼睛都瞪大了,天啊,我真的存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對我來說,第一個100萬有很多的意義,代表我不再是月光族,我能持之以恆的存錢,我有勇氣拒絕「血拚女王」充滿誘惑的邀約。更重大的意義是,我有信心能做金錢的主人,掌握自己的生活。

★存錢第二階段:零存整付強迫儲蓄

 


因為意義重大,保持戰果顯得更重要。身邊不乏有朋友,把第一桶金通通拿去投資,結果存了幾年的錢,不到二個月通通賠光,3個月的月光族已經讓我感覺很差,不想再拿三年的成果胡亂賭注。於是,我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的存錢計畫:零存整付,就是到銀行開個專門戶頭,和銀行約定每個月繼續固定存錢,享有高一點的定存利率。

為什麼不繼續跟會呢?坦白說,後來財經資訊越看越多,開始知道「倒會」的普遍性和可怕,度過三年,不代表能順利度過第四、五年,媽媽也認同我的想法。後來也證實「見好就收」是對的,聽說接下來的會頭,沒多久後竟然「不告而別」。

★存錢第三階段:「儲蓄型保單」與「投資」雙管齊下

 


零存整付取代了原先的跟會,而第一桶金的一半,則進行第三階段計畫:儲蓄型保單,這也是老媽的建議,50萬的現金,預估5年後,能夠拿回55萬,利息不算太多,但能穩定保本增值,就算達到我的目的。

至於另外這50萬,我打算來一場投資冒險之旅,讓它有機會快快長大,寫過那麼多財經報導後,該輪到自己一試身手吧。

★box 摳門女阿珍的存錢術
 
即果你老覺得薪水低,又想存錢,那麼阿珍的省錢術,值得參考。

什麼,你怕日子過得太辛苦,撐不下去?其實阿珍雖然厲行摳門省錢術,但生活品質可沒打折,據我觀察,她只是應用巴菲特的兩個投資守則:

巴菲特:買股票找大股東
阿珍:買東西找源頭

要記得,只要東西經過一手,一定會再加錢,所以,買東西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找愈上游的愈好。巴菲特買股票,往往不是從股市直接買進,通常都是直接跟公司談,取得優惠價格。而小珍買菜買水果,一定去傳統批發市場,一根香蕉在便利商店要賣17元,但在台北濱江水果市場,卻可以買到兩大串,每根香蕉價格大概只有超商的10%。

巴菲特:趁好公司落難時買股票
阿珍:趁好產品變便宜時多買

巴菲特買股票從來不急,他可以觀察一家公司好幾年,直到價格合理時才買進。小珍也是趁產品跌價時才出手購買,像蔬菜水果,如果價格大漲,小珍絕對不買,她會耐心等到下一季農民搶種,價格大跌時,再大量買進,只要做好冷凍保存工作,這些便宜的菜,有時可以吃上大半年呢!至於買電子產品,她則是專挑快被淘汰、廠商庫存壓力大的產品,往往都有非常好康的折扣。

每樣東西都省一點,就等於多賺一點,長期累積起來其實很可觀,終有一天,小錢會變成大錢!
 
邱沁宜.bmp 
 
不要妄想一夕致富

文│邱沁宜

承認吧,你是不是也幻想過:「只要做對這一次,我就會變成千萬富翁!」想要一夕致富,是人性,自古皆然。

歷史上發生過數次泡沫經濟,每次過程都扯到不行,但卻都造成舉國瘋狂;例如1771年的南海泡沫,這家南海公司一開始因為首次發行新股空前成功,獲得很多投資人青睞,股價一飛衝天。英國人把買南海視為一種「流行時尚」,同時也帶動一股新公司上市風潮,各式各類的海市唇樓、「幻想公司」都紛紛上市,有公司專門經營「海上城市」,還有公司標榜能從「蔬菜裡頭分濾出陽光」;城市空氣中彌漫投機氣氛、迅速致富的美夢,就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也進場炒股。

後來公司經營階層驚覺公司的微利,早已撐不住漲上天的股價,開始拋售股票,消息一傳開,投資人紛紛跟進,股價狂瀉千里,本來大賺的知名物理學家牛頓也跟著受傷;牛頓後來感觸良多告訴朋友:「我能計算重大物體的運動,但對人們的瘋狂行為,我卻計算不出來」。這起南海事件毀了無數家庭的身家財產,也使得英國經濟傷口整整延續了100年。

★成功企業家,從不追求短期暴富

 


不只英國,泡沬經濟簡直是全球運動,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全國瘋狂追求買賣「球莖」,創造出天價球莖,那時一株花莖可換到110盎司的黃金(約台幣400萬元以上);之後泡沬破裂,昔日的瘋狂搶購變成沒人要的垃圾,也造成無數人傾家盪產,甚至跳樓。儘管這些國家政府處心機慮頒布各種禁令,想要消滅泡沫,但幾百年來,幾乎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起泡沬事件,原因就在於人們妄想一夕致富的心態,始終難以改變。

因為太想快速賺錢,投資人往往會接受一些不合常理的資訊,縱容腦部細胞瘋狂作亂。但冷靜下來時,好好想想這個問題:「真正一夕致富的人有多少呢?你真的有可能會是下一個嗎?」

會想一夕致富的人,代表現在一定不夠有錢;而想變成有錢人,先來看看有錢人怎麼想吧!因為工作和念EMBA的關係,讓我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老闆,每每問他們如此成功有錢的祕訣到底是什麼?大部分人的反應竟是:「我只是持續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其實沒想到會到今天這個地步。」

很多人喜歡買樂透,總覺得一券在手,希望無窮,但根據統計,會買樂透彩的人絕大部分是中產階級以下,很少有富人會買彩券,這也代表有錢人想得真的跟你不一樣,「有錢人不想一夕致富」。

大多數的企業家都是兢兢業業經營本業,日復一日不斷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績。

就連投資專家,也極少是靠押對一支股票致富,而是靠不斷的投資累積獲利。像股神巴菲特,每年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中,常常提到他犯的投資錯誤,從每次錯誤中再不斷學習精進,他的成功正是靠長年不斷累積而來。

★熱血全壘打,不如穩穩安打
 
常常看美國職棒的粉絲一定明白,要贏得世界大賽的關鍵,不是靠瞬間的爆發力,而是要靠不斷的安打累積,一些球隊擁有很多重砲型球員,但到了季後賽,只要全壘打熄火,總落得被淘汰的命運。

你的投資想擁有密集安打,還是爆發性十足的全壘打呢?這裡做個小小的測驗,下面的A基金、B基金你喜歡那一個?

YEAR 1 YEAR 2 YEAR 3 YEAR 4 YEAR 5 YEAR 6 YEAR 7 YEAR 8 YEAR 9 YEAR 10
A基金 30% 20% -25% 15% -20% 60% 25% -40% 20% 10%
B基金 6% 6% 6% 6% 6% 6% 6% 6% 6% 6%

A基金,常常可以揮出報酬率達2、3成的全壘打,非常過癮,但有時也會槓龜慘賠;但B基金只是持續的揮出6%的安打,非常平淡,乍看起來,投資A基金似乎報酬率較為可觀。

但仔細計算一下,如果分別投資100萬元在A基金與B基金,十年後,投資A基金的財富成長到170萬元,B基金則是近180萬元,反而是B基金可以累積更多的財富。

擊出全壘打固然激情,但運氣成份大,可遇不可求。投資上,持續不斷的安打,代表累積很多次正確的決定,長期下來致富的可能性更高,真心想變有錢人,有點耐心,從練習不斷的投資安打開始吧!
 

untitled.bmp 
 

散戶最易犯的「資產配置」2大錯誤

文│邱沁宜

「資產配置」是理財的鐵律教條之一,問題是,你的資產配置做對了嗎?

曾經演講後,有位太太手舉得老高,很興奮想告訴我她的配置成果:「邱小姐,我很認真做資產配置喔,我買了新興亞洲基金、歐洲動力基金、中國基金、開發中國家基金、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及債券基金;股票有買台積電,也買了聯電……」

她洋洋灑灑說了一堆,原來她以為買很多不同種類的基金,就是在做資產配置,但在我來看,她只是很認真在「分配」資產。就像跑了很多家百貨公司血拚,買了各種不同名牌,但戰果其實只有一種,叫奢侈品;她買的一堆基金通通只有一種配置,叫做「新興市場」,連債券也不脫離這個市場。買了一堆股票型基金後,再買的還是台股,且連買台積電、聯電,通通叫晶圓代工;一旦全球景氣下滑,電子股受挫,她的投資組合鐵定集體跳水。

還有另一個族群,他們大概知道何謂資產配置,甚至可以背出專家的標準說法:「資產配置就是買進相關性比較低的金融商品,長期報酬會更好。」但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執行起來往往反其道而行,就曾經有朋友和我辯論說:「我就是不想現在做資產配置啊,明明知道市場正多頭,明明知道這支股票或基金報酬率不夠好,幹嘛要買它?」

其實上面的例子,都算誤會了配產配置的真諦,在進入後頭的投資工具之前,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再次請讀者放空腦袋,問問自己,你真的會做資產配置嗎? 想想看你有沒有這些迷思呢?。

尧錯誤1:資產配置是為了能夠立即賺錢
场正解:資產配置真正目的是「保本」,保本是為了增加股市低檔時的加碼空間。

資產配置短期間不會讓你賺大錢,而且是很難賺大錢。想看看,如果全球股市正在大漲,買股票型基金一定賺最多,若將錢分散至平衡型基金,或者是債券基金,短期投資報酬率一定不如100%投資股票型基金。

但大家都讀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忍一時之氣,受盡吳國的屈辱,但最終能獲得平反,打敗吳王夫差。資產配置也是如此,雖然暫時投資報酬不如人,還可能被朋友訕笑「股市正多頭耶,幹嘛這麼保守?」但只要經歷金融風暴,笑你的朋友肯定會開始羨慕你,當初的堅持終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下圖是20年來,全球股票、全球政府債券與全球新興市場股票的累積報酬率走勢:

全球股票 全球新興市場股票 全球政府債
年化報酬率 3.94% 7.86% 6.48%
年化標準差 15.65% 24.46% 3.19%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
統計日期:1989年11月~2009年10月

看到了嗎? 雖然做資產配置不能讓你立即賺錢,但目的還是為了讓你以後賺得到錢。一般人都認為股票報酬率高,但投資20年下來,投資全球股票的報酬率竟不如全球政府債,即使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報酬率第一名,但也只比政府債多出不到2%的報酬率。

換個角度,如果是採取「80%投資全球新興市場股票+20%全球政府債」的資產配置,雖然在股市大多頭時期,績效會稍落後新興市場股票,但若把時間拉長,結果不一樣了。

80%全球新興市場股票+20%全球政府債 100%全球新興市場股票
年化報酬率 8.16% 7.86%
年化標準差 19.52% 24.46%

如果你在2008年底的股市相對低點,還記得把20%的全球政府債贖回,轉而加碼至全球新興市場股票時,報酬率還會再進一步提升。

資產配置也像是在兩軍對峙時打持久戰,股市大盤持續下跌,就好比在圍城,如果還保有一些低風險的保本資產,就像持有一些存糧與兵馬,就算股市大軍兵敗力竭,依然有援兵相救,在低檔加碼投資,創造反攻的機會。

尧錯誤2:資產配置的操作方式,是一支漲的股票,搭配一支跌的股票。
场正解:好的資產配置是將「主要報酬來源不同」的金融商品配在一起。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在落實這樣的資產配置,像夫妻兩人收入來源不同(主要報酬來源不同),也可以構成一種配置;例如,老公是創業家,那老婆最好是領取固定薪資的公務員,那麼即使先生創業失敗,還能倚靠老婆的固定收入,不會坐吃山空。

金融商品總報酬來源不外乎是下列兩項總和,一個是資本利得,一個是利息收入。例如,高科技股很少配息,所以主要報酬來源為資本利得,債券主要報酬來源則是利息收入。

因此,如果投資人買一支電子股,再買一支營建股,以為這就是作資產配置,其實錯了,因為電子股和營建股的股息都較低,大部分是靠股票上漲,也就是賺資本利得獲利;但如果買電子股的同時,買進股價波動不大、但配息可觀的中華電信(2412),報酬來源明顯和電子股不同,即符合資產配置的操作方法。

那些金融商品以資本利得報酬為主,那些又是利息收入為主呢? 我整理如下表:

主要報酬來源
 
資本利得
1.配息率很低的股票,或產業循環變動較大的股票,如電子業、營建業、奢侈品行業
2.商品(包括黃金)
3.房地產
4.新興市場債與高收益債(景氣熱絡時)

利息收入
1.高配息且股票波動不大的股票,如電信股、醫療生技股、電力等公用事業股票、生活必需品股票如統一超商
2.美歐等已開發國家政府公債
3.存款
4.新興市場債與高收益債(景氣復甦初期)

找個時間,翻開你的存摺,打開你的網路銀行,好好檢視你的資產吧!要記得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保本」而不是「立刻多賺錢」,操作方式是靠「賺資本利得為輔的商品」與「靠利息收入為主的商品」互相搭配投資。從現在開始,在腦中輸入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才能迎戰投資路上風吹雨淋的考驗。
 
 
邱沁宜.bmp 
測測看,找出最適合你的理財工具

文│邱沁宜

你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理財方法嗎?立刻透過以下測驗,從你的個性找到最適合的工具!測驗共有兩大題組,皆為是非題。(保證沒有狗仔隊偷拍你的答案,請誠實作答)

★測驗一
□1.認為周遭的人,都沒有你懂投資?
□2.債券都是低報酬率、低風險的商品?
□3.夏普(SHARPE)不是家電品牌,而是衡量基金績效的一種方法?
□4.如果有人報明牌,但手中沒錢,可以適度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借款去投資?
□5.單筆買進股票或基金,會等有獲利才會賣掉?
□6.過去5年,每年實際理財績效平均有超過10%?
□7.投資方式主要是聽從理專或朋友的建議?
□8.可以立即回答出5位世界級投資大師?
□9.覺得投資賺錢的人,大部分都只是撿到好運而已?
□10.「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如果跟著第四台老師操作賠錢,再找另一位投顧老師?

★測驗二
□1.常常會因為擔心股票大跌,而睡不好覺?
□2.只要每年理財報酬率有8%就很滿意?
□3.覺得自己工作很忙,沒時間作研究?
□4.平常有買債券基金的習慣?
□5.手中一定要保留一些現金,才會安心?
□6.就算股票賠個30%,不會對現在生活有很大影響?
□7.曾經把大部分資金押在一支飆股上?
□8.與其寄望投資獲利,還不如少買一件衣服比較實在?
□9.如果現在有100萬元,有人跟你打賭猜硬幣正反面,贏了可以賺100萬,輸了要賠100萬,會參加賭局嗎?
□10.投資輸錢,會忍不住把怨氣發洩在家人身上?


邱沁宜.bmp 
★解答
你的投資屬性:
測驗一 >6 >6 ≦6 ≦6
測驗二 ≧6 <6 ≧6 <6
投資個性 A B C D

A型岘要錢不要命的殺手級專家
你具備相當程度的投資知識,很理性去評估投資績效,但可能對投資績效會有點自戀,有時可能因此使得風險過度集中。萬一判斷失利,也可能讓你萬劫不復。

建議:「狡兔有三窟」,適度的風險分散,會讓你的操作更穩。

40歲以上A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15%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40%
股票3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0
ETF15%

40歲以下A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2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25%
股票4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0
ETF15%

B型岘賺錢同時性命也會照顧的投資大師
看起來你有花時間研究過一些財經知識,不過對你來說,在股市坐雲霄飛車壓力太大,還不如穩穩的賺比較好。

建議:核心資產買一些會定期收息的產品,搭配少數的高波動產品,對你來說最適合。

40歲以上B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2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40%
股票1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15%
ETF15%

40歲以下B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2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25%
股票1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30%
ETF15%

C型岘有勇無謀的最牛散戶
你很敢衝,但這就好像不穿防護衣在火場救人一樣,稍有不慎就會被火紋身。想投資是好事,但切記要先了解一些財務相關知識。

建議:現階段最適合你的投資方式是基金而非股票。

40歲以上C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3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40%
股票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10%
ETF20%

40歲以下C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4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25%
股票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15%
ETF20%

D型岘錢放在銀行睡覺的保守族
雖然錢放在銀行最穩,但長期下來的結果,可能財富一直停滯不前。

建議:適當投資一些會固定收息的產品,長期績效鐵定比定存還好。

40歲以上D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1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40%
股票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30%
ETF20%

40歲以下D型人資產配置建議
股票型基金10%
存款+政府債券基金25%
股票0%
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40%
ETF25%
邱沁宜.bmp 
單筆投資基金 教你找到最佳進場時點

文│邱沁宜

「基金是適合懶人的理財法!」很多廣告、專家都這麼告訴你,國內一位A咖藝人演藝事業太忙,沒空也懶得理財,他自認完全符合懶人的條件,照著做買了一堆基金,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過了大半年後,基金報酬率依舊-30%、-40%,讓他為之氣結,忍不住抱怨:「買台股賠錢就算了,怎麼連懶人理財都失敗?」

和台股相比,投資基金確實可以「懶」一點,但不代表可以懶到「隨便買、隨便賺」,尤其像上述這位藝人,他根本是把基金當股票買,幾乎每筆都是單筆投資,只要一不小心,照樣每買必套。

★熱門基金不是獲利保證
挑基金其實不能太偷懶,就跟挑女婿、媳婦一樣,挑到好的基金經理人,每個月都會賺錢拿回家,讓你生活幸福又快樂;但如果挑到不好的經理人,就得常常為他擔心,不知何時會出紕漏,日子從此彩色變黑白。

台灣投資人很喜歡投資所謂的「熱門基金」,就是名號特別響亮,廣告打得特別兇的基金,通常是你買,我也買,彷彿大家一起投資,將萬眾一心,「錢途無亮」。但根據一項統計結果,最受投資人歡迎的基金,往往不是表現最好的基金。大家買基金就是想賺錢,最愛的基金,竟然不是賺最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投資人感覺到這股投資熱潮時,通常行情已經過了大半,此時進場,反而容易套在高點;而基金經理人看到資金不斷湧入,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代表為了配置龐大的新資金,他恐怕不得不追高,買在高點,自然下檔風險更大。

如果不追逐熱門基金,看「排行榜」買基金行不行呢? 一些基金評鑑公司會定期評選公布表現良好的基金,像是國外的晨星(Morning Star)、標準普爾(S&P),或者由台大EMBA老師李存修、邱顯比教授所公佈的基金評比,另外也有金鑽獎等,都是挑選基金很好的參考依據。

但是,實證結果也顯示,得獎基金不代表未來報酬一定領先群雄,甚至有很多基金得獎後,反而中了「得獎魔咒」,績效開始大幅落後。

金融市場情境,瞬息萬變,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只要一跟不上市場調整的腳步,肯定會一敗塗地。就像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基金排行榜徹底大洗牌,金融市場頓時「黑天鵝」滿天飛,眼鏡行生意更是好到不行,因為投資專家眼鏡碎了一付又一付。

★算時機,符合「3.6法則」再進場
如果你也是金融海嘯的基金受災戶,一定要徹底改變原來投資的觀念,買基金別再單單只看過去的投資績效,和得獎與否,更重要的關鍵是,選擇「未來漲幅可能較大的基金」,如果是單筆投資,絕對要選對「進場時點」。

最好的進場時點,就是要找出已經「落底」的市場,只要該市場景氣已經落底,就代表行情即將出現反彈、走升。至於如何判斷市場有沒有落底,提供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觀察「指數近3個月報酬率」與「指數近6個月報酬率」,只要同時符合下列2個規則,就代表市場可能已落底,即將起漲:

規則1 近3個月報酬率>10% 代表該市場獲得資金動能,可能是該市場景氣轉好,資金開始介入,有可能會繼續上漲。
規則2 同時,近3個月報酬率-近6個月報酬率>20% 近3個月報酬率減去近6個月報酬率>20%,代表過去半年報酬率欠佳,可能還是負數,因此雖然近3個月已經上漲,但還是在相對的歷史低點,此時介入還不遲。

以大家熟悉的中國股市為例,用上述簡單的判斷法則,可以發現,從2005年到2009年9月,共出現過2次進場買點訊號。
第一次發生在2005年8月,當時上海證交所指數在1163點,近3個月報酬為10%,近6個月報酬率還是負數的-11%,也就是近3個月報酬率減去近6個月報酬率為21%,代表基金單筆投資的買進點已到,此時可以開始買進;隨後兩年,中國股市開始大多頭走勢。

另一次買進點,則出現在2009年的1月。當時上海證交所指數為1990點,近3個月報酬率為15%,而近6個月報酬率卻是-28%,3個月報酬率減去6個月報酬率為43%(大於20%),再度出現買進訊號;隨後股市也開始起漲至7月的3400點。
邱沁宜.bmp 
★選基金,近3月報酬率較優秀者
若市場出現買進訊號,要挑選什麼樣的基金呢?投資人除了可參考基金評鑑公司的建議外,我覺得最簡單的挑選基準,就是選擇「近3個月表現為同類型基金前幾名的基金」。

很多投資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看「短」,不看「長」呢? 因為當指數開始起漲時,短期績效較好的基金,代表它抓的住此波強勢表態的類股,就像前面股票篇所提到:「通常一個類股突然開始強勢,通常會持續好一陣子」,因此買「持有強勢類股的基金」,未來績效持續看好的機會也比較大。

而短期表現相對落後的基金,雖然長期績效依然相當好,但還是得很無情地對它「留校察看」。數字會說話,這代表基金經理人來不及調整自己,跟不上市場的變化,例如,過去幾年科技股當紅,2009年第二季景氣循環主流股卻變成了中概股,但基金經理人可能受限於本身的研究背景,挑科技股飆股一把罩,但碰到中概股,卻是摸不著方向,此時投資人最好的作法就是,勇敢的移情別戀。

再為大家整理,單筆投資買基金的簡單法則如下:

還是要提醒大家,只要是單筆投資,不管是股票還是基金,都一定要設定停損,很多投資專家,包括李佛摩(Jesse Livermore)都建議,停損可設定為10%~15%,因為通常超過10%~15%,很多人就會開始捨不得,天人交戰。在投資世界裡,唯有作好準備,防止可能的大幅虧損,投資生命才能長長久久,有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舊愛新歡三部曲」,投資房市最佳戰略
 
 

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jpg 



文│邱沁宜

拋開不必要的「戀房情結」,避掉可能的套牢風險後,房地產確實可能會讓你快速致富,關鍵還是在於「判斷何時進場」及「選擇物件」上。

一位公關朋友是大家口中的房產達人,因為早早立訂購屋目標,30歲那年即擁有人生第一個窩,自宅後來增值快1倍,讓他對房市信心大增,也開始成為業餘投資客;房產多頭時,他鎖定買賣成本較低的預售屋,每每房子還沒蓋好就已賣出,近似買空賣空的作法,2年內賺進了8位數財富。

有時太順手的賺錢經驗,常常會帶來過多的自信。後來,房產景氣下滑,他的操作方法完全沒跟著調整,一時間手上的預售屋通通滯銷,資金軋不過來,最後只好殺低求售,元氣大傷。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後,這位朋友抱著從那裡跌倒,就要從那裡站起來的精神,想再度進軍房市,卻是「一朝被蛇咬」;一方面是看不清楚房市景氣動向,對已經漲高的房價沒有把握,另一方面也在苦思,有可能再複製一次預售屋賺錢模式嗎?

★2項關鍵數據,搞清楚房地產景氣現況
我這位朋友的問題,恐怕很多人也曾經或正在遭遇,何時該進場?會不會買貴了?該買什麼?其實,買房子和買股票雖是2種截然不同的投資行為,但很多投資心法卻是相通的,想弄清楚房產景氣現況,得先掌握2項關鍵數據:

第1項關鍵數據:建物所有權買賣移轉登記
股市有句術語「量先價行」,意思是,股價上漲前,會先看到量增加,房地產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人心思屋,大家都想買房子,成交件數會愈來愈多,使得建物所有權買賣移轉登記棟數上升,此時可確立房地產市場開始活絡。數據不難找,就在內政部的內政統計月報中;這個指標每個月會公布一次,台灣每一縣市的買賣移轉登記件數通通都有,由量的變化就可知道房地產的趨勢。

由上圖可發現,台灣房市在2001年落底,隨後由於交易開始熱絡,房價也開始上漲。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台北市建物所有權買賣移轉登記件數較2007年增加,但全國的登記件數量卻下降,這代表2008年時,房地產出現一些停滯不前的情況,不過逢低買盤開始介入,因而造成2009年台北市房價續漲,但台灣其他地區由於量能不足,房價上漲幅度遠較台北市落後。

★box:如何查詢建物所有權買賣移轉登記資料?
1.進入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2.點選「內政統計月報」
3.選擇「地政」項目裡的「辦理建物所有權登記」,即可開啟檔案。

第2項關鍵數據:營建類股與信義房屋股價
股價會說話。一般來說,營建股上漲,代表房市可能好轉,但有時也可能只是短暫的上漲,所以要了解房地產市場是否真的好轉,得同時觀察營建類股和信義房屋的股價。

營建股主要是靠「價格」賺取獲利,房價愈高,代表營建股推出的建案獲利率更好,養地的利潤想像空間愈大;而信義房屋則是賺「量」,成交件數愈多,信義房屋抽的佣金就愈多。如果房市要呈現「價量齊揚」的多頭行情,除了代表「價格」指標的營建股上漲外,代表「成交量」指標的信義房屋也得上漲,兩者股價走勢若不同步,顯示房地產景氣有變盤的可能性,此時小心謹慎為妙。

★該買什麼房?採用「舊愛新歡三部曲」
觀察上面兩項指標,確立房地產復甦後,接下來的問題更大條了,到底該買什麼房子呢?如果你是以投資的角度出發,我建議可以採用「舊愛新歡三部曲」:

一部曲
房地產復甦初期:喜新厭舊
房地產復甦初期,我建議要「喜新厭舊」,買舊屋不如買新屋,買新屋又不如買預售屋。主要的理由是,預售屋需要準備的自備款最少,碰上房地產復甦初期,投資風險大幅降低,成了很優的投資工具。通常復甦初期,房子本身條件較不重要,就好像股市開始復甦時,往往是「射飛標」也會賺錢,基本面差的股票照漲不誤;此時投資人可稍微「放膽」擴增財務槓桿,多投資幾間預售屋,參與房產行情。

二部曲
房地產復甦中期:新舊通吃
房地產復甦中期,是房地產表現最好的時候,此時投資客進駐,交易熱絡,房地產價格也會持續上漲,這時候,不管買哪一種房子都會賺,因此採取的方法就是新舊通吃。但在房地產復甦初期買進的預售屋,此時接近交屋階段,為避免太重的貸款負擔,預售屋要開始準備出清。

三部曲
房地產復甦末期:棄新還舊
在房地產復甦末期,可以看到一些死多頭建商,還在拼命哄抬預售屋房價,形成預售屋房價持續創新高,但中古屋房價卻逐漸漲不動的情況,成交量也逐漸清淡。小心!這時買預售屋很容易變成「最後一隻老鼠」,不宜投資;而新成屋單價較高,買盤也會縮手,宜先行出脫;至於中古屋由於價位比較合理,可以繼續持有,但實際上還是要視房屋本身條件狀況而定。

掌握簡單指標,配合景氣循環挑物件,可以讓你站在迷亂的房市路口,清楚知道該向左轉還是向右轉,但還是老話一句,這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想靠買賣房地產賺錢,永遠得再加上所有房產高手一致推崇的第三招──多看!多看!還是多看!明天就出門看屋去吧。
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jpg 
【文/摘自《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smart智富  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