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經濟學.bmp 

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從車禍變外遇再到離婚,整起事件讓不少人看得樂此不疲,不過,經濟學家對此似乎興趣缺缺,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更在其專欄聲稱「不會寫和老虎伍茲有關的評論」,其實經濟學對外遇的研究卻頗有可觀之處。

【文/摘自《飲食男女經濟學》,商業周刊出版】

 

■外遇債券

男性外遇的機率要比女性高7個百分點。

 哪些人特別容易外遇?兩位經濟學家(Bruce Elmslie、Edinaldo Tebaldi)在2008年的研究〈So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The Economics of Infidelity〉,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調查3,000名男性及3,000名女性,結果發現男性有外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7個百分點;男性不到55歲,比超過55歲更有可能外遇。如果男性表示自己不快樂,他有外遇的機率比認為自己快樂的男性高出13個百分點,此外若男性大學畢業,他有外遇的機率比那些高中學歷以下的男性要少3個百分點。

 

該研究還發現,妻子若想嚇阻丈夫外遇,勸其信仰宗教,以免因對配偶不忠而死後下地獄,這種威脅對丈夫來說收效甚微;不過,若丈夫外遇被「抓姦在床」的風險提高機率,就能使丈夫保持忠誠。

 

至於何種女性更容易外遇?研究發現,沒有宗教信仰的女性,外遇的機率會比有宗教信仰的女性高;不到45歲的女性也比45歲以上的更有可能外遇;另外,職位較高的女性也更可能外遇;至於女性若嫁給比自己學歷高的丈夫,其外遇機率較低。

 

外遇是種背叛配偶的行為,人們也因此會有罪惡感,不過,這種罪惡感的來源卻因性別而不同。《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期刊在2008年的研究〈Sex Differences in Feelings of Guilt Arising from Infidelity〉,找出有外遇的130名受試者(男女各半),以問卷回答相關問題,原先學者的假設是:男性由於天生想到處繁衍後代,因此,不會因外遇性行為有罪惡感,而是會因愛上別人而有罪惡感;女性則會因與別人上床而有罪惡感。

 

不過,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男性罪惡感是來自外遇的性行為,女性罪惡感則來自外遇時愛上別人。學者還把「愛上別人」與「和別人嘗試各種性姿勢」兩個選項讓女性評比,結果女性對前者的罪惡感也比後者還大。該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都一致認為,他們的配偶發現自己「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自己「愛上別人」,更難獲得配偶原諒。女性對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上床的容忍度也比男性低,她們若發現自己的配偶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配偶愛上別人,更可能導致婚姻破裂。

 

為避免外遇導致婚姻破裂,丈夫或妻子都會想盡辦法隱瞞另一半,因此才有「丈夫(妻子)有外遇,另一半總是最後一個知道」之語。經濟學家哈特福(Tim Hartford)對此提供一個解決方法:假設妻子懷疑丈夫有外遇,相關親友卻因不敢得罪丈夫而不願說出真相,妻子可對親朋好友發行兩種債券,一種是到某期限前,若丈夫外遇曝光,擁有此債券者就可領錢;另一種則是某期限前若丈夫沒有被發現外遇,則有此債券者可領錢。

 

這是因親友雖不肯說出真相,但他們「用錢投票」卻足以反映他們所知的訊息,若「有外遇債券」的價格提高,顯示親友握有外遇的訊息,就可判斷丈夫是否有外遇。

 

不過,這種方法還是有瑕疵,若碰上像老虎伍茲這種財力雄厚的外遇丈夫,可以匿名大力炒高「無外遇債券」價格來偽裝自己清白;此外,妻子發行這種債券,等於是不信任丈夫,雙方恐怕也很難共處下去。

 

只能說人性太複雜,要避免外遇也只能靠夫妻雙方平時的努力了。

 

■外貌協會坐大

63%女性當選人的外表比一般人漂亮。

 

宋朝翰林學士洪邁的《容齋隨筆》,曾記載唐朝選拔官吏的4個標準:身(面貌端正)、言(長於口才)、書(寫字漂亮)、判(文筆奇佳),洪邁批評唐朝把長相當做選官的標準,不能不遭致眾人非議,不過,事實上今日民主選舉,這種「以貌取人」現象可說「於今尤烈」!

 

3位學者在2006年9月的一篇文章〈The Looks of a Winner: Beauty, Gender and Electoral Success〉,研究芬蘭多次選舉,分析發現各候選人的外表,比他們的能力、智慧、可信任度等,更能解釋得票率高低,而且這個「美貌貼水」(因美貌而獲得的利益)對女性候選人的好處比對男性還大:當選的男性,只有40%其外表被評為「水準以上」,但當選的女性政治人物,卻有63%的外表優於平均。

 

這3位學者是把芬蘭共1,900個候選人,刊登在其競選廣告上的照片,給在美國、德國、瑞典等2,700多位居民來品頭論足,這些國外居民事前並不認識這些芬蘭政治人物。

 

分析發現,男性居民對當選或落選的男候選人,給他們的外表評價其實都差不多,但女候選人卻是另一個故事。女性當選者得到的長相評價,都明顯比落選者高。若是在同黨、同選區的競爭,美貌則是唯一「統計上顯著」影響結果的因素。

 

若現任候選人競選連任,外表就不是重要因素,但對新參選者來說,長相仍是關鍵:新參選而當選的女性,有65%的外表比其他平均新參選者要好,男性則是57%。

 

整體來說,最帥的男候選人,其得票率比最醜的男候選人要高6到8個百分點,而最漂亮的女候選人其得票率,甚至比最醜的女候選人還要高10個百分點。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稱,1950年代英國流傳一句話:「如果政黨推一頭豬出來選,我們照樣投給這隻豬。」如今選民對政黨推出的候選人,不分優劣照單全收的現象已一去不返。在選民自主意識高漲下,政客必須重視外表,讓選民「賞心悅目」,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Linda Bilmes所說,對那些搖擺不定、卻能左右選舉結果的選民來說,候選人長相有特別大的影響力。

 

近年來最不修邊幅的政治人物,或許是正在美國紐約州監獄服刑的參議員James Traficant,此人連續9次當選參議員,最後因為詐欺、逃稅等罪名入獄,他在公眾場合出現時,總是一頭不加修飾的亂髮,他曾公開說:「我是否用割草機整理頭髮?我想是的。」從政者就算姿容奇陋,亦不礙其能散發出令人折服的氣質魅力。據《世說新語》〈容止〉,漢末,魏王曹操有次要見匈奴來的使者,擔心自己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不足雄遠國」,於是叫手下一個長相莊嚴威武的崔琰來冒充他,曹操自己則假扮成崔琰床頭邊的帶刀侍衛,事後曹操派人問這個使者,該使者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得知,派人追殺此使。

 

政治人物長相漂亮雖有先天優勢,但若刻意追求外表,恐怕是捨本逐末。大文學家林語堂在《論讀書》中就說:「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臉,盡可於跑狗場、跳舞場,及政府衙門中求之。」又說:「有漂亮臉孔,說漂亮話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對那些長得漂亮的政治人物,可說極盡譏諷之能事。林氏若見當今政壇帥哥美女當道,恐怕更要發出不平之鳴了。

 

【文/摘自《飲食男女經濟學》,商業周刊出版】

飲食男女經濟學.jpg 

《商業周刊》人氣專欄「關鍵數字」精選集結120篇,取名為「飲食男女經濟學」。作者從經濟學的角度,報導及分析貼近真實生活的經濟現象,涵蓋經濟成長/投資預測/兩性議題/體育賽事等面向,以一篇一主題方式,提出有趣的發現和統計,適合作為日常或職場上的話題。

迷你裙貢獻日本經濟曾達1年226億日圓

 2009年5月9日德國《明鏡》(Spiegel)週刊報導,波蘭一位立法議員將提案禁止女性穿迷你裙出門,以打擊街頭賣淫風氣,《明鏡》稱「這是一場文化戰爭」。不過,女性裙襬長短不只和文化有關,在某些專家眼中,它還是經濟、股市的「先行指標」。

 迷你裙的起源,一般認為是1960年代英國設計師Mary Quant及法國設計師AndréCourrèges,在不同地方同時設計出來的,當時被當做女性解放自我的象徵,不過,保守勢力視為洪水猛獸:1967年希臘軍事執政團將軍Stylianos Pattakos就明令禁止女性穿迷你裙;南韓「迷你裙教母」、流行歌手Yoon Bok-hee,1967年首度穿迷你裙亮相震驚全國,還被抗議民眾丟雞蛋及番茄。

 

裙子長短雖有文化意義,不過,專家卻更早就注意到其與經濟股市的關連,這種「裙襬理論」(hemline theory)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代,華頓(Wharton)商學院一位經濟學家泰勒(George Taylor)注意到當經濟繁榮時,女士們裙襬也開始縮短;但若景氣不好,女士們裙襬也跟著變長。

 泰勒解釋,這是因為布料成本與取得的難易度,對歷史上女士們裙襬長度有顯著影響,在景氣好時,生產者收取絲織品或紗布的費用也跟著上揚,因此設計師就會把裙子設計短一點以節省成本。

 其後一位股票經紀人洛南(Ralph Rotnem)也提出「裙短股高」的觀察心得:1920年代及60年代,美國股市居高不下,女士們裙襬也大幅縮短,而在1930及70年代,股市低迷不振,女士們裙襬也伸到最長,這是因為裙子越短,意味社會樂觀開放,人們對未來更有信心,股市也因之上揚;反之,裙子越長代表社會漸趨保守,民眾對未來看法悲觀,股市也因此向下。

 不過,紐約「技術流行學院博物館」(The Museum at the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館長史蒂爾(Valerie Steele)卻稱這種理論和現實不符,「裙襬1927年開始往下伸長,是在經濟大恐慌前兩年(當時景氣仍佳)。」此外,裙襬理論即使曾經成立,如今也已失靈,因為布料取得方式比以往更容易。

 該學院流行商品教授明卡利(John Mincarelli)也說,1960年代,所有人都穿短裙,因為設計師只設計短裙,所以不會有別種趨勢;但今天設計師設計出的衣服款式多如牛毛,因此,很難判斷單一種衣服款式會和經濟走勢有關連。

 

不過,迷你裙銷量增加,對零售業與經濟仍是好消息,據2004年7月日本《每日新聞》(Mainichi Daily News)報導,引述日本週刊《Spa!》的資料,迷你裙銷售熱潮,至少為當年日本經濟貢獻了226億日圓,日本立正大學(Rissho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 Isamu Saito 的解釋是:男性是視覺動物,見到女性穿迷你裙就會產生性聯想,這使得男性更興奮而會更積極的行動,反映在市場上,就是他們掏出鈔票大量消費,以吸引女性注意。

 

另一位經濟分析師Haruhiko Sato也稱,女性買迷你裙後就想穿出去亮相,這會吸引男性也出門,於是就有機會創造更多男女配對,他(她)們會在餐廳等休閒場所約會並消費,而那些找不到適合女性卻慾求不滿的男性,則把錢花在色情產業,這些都對經濟有益。

 

女性裙子長短不但與經濟股市有關,甚至可預測政治: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布希(George Bush)與民主黨高爾(Al Gore)競爭,美國廣播公司(ABC)一篇報導就稱,女士裙子越長,共和黨就會贏(因共和黨是保守派),最後結果真是布希以些微差距獲勝,不管是否為巧合,都說明女性裙襬長短的影響力實不可小覷。

飲食男女經濟學.bmp 

男性外遇的機率要比女性高7%

 

 

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從車禍變外遇再到離婚,整起事件讓不少人看得樂此不疲,不過經濟學家對此似乎興趣缺缺,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更在其專欄聲稱「不會寫和老虎伍茲有關的評論」,其實經濟學對外遇的研究卻頗有可觀之處。

 

哪些人特別容易外遇?兩位經濟學家(Bruce Elmslie、Edinaldo Tebaldi)在二○○八年的研究〈So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The Economics of Infidelity〉,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調查三千名男性及三千名女性,結果發現男性有外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七%;男性不到五十五歲,比超過五十五歲更有可能外遇。如果男

性表示自己不快樂,他有外遇的機率比認為自己快樂的男性高出一三%,此外若男性大學畢業,他有外遇的機率比那些高中學歷以下的男性要少三%。

 

該研究還發現,妻子若想嚇阻丈夫外遇,勸其信仰宗教,以免因對配偶不忠而死後下地獄,這種威脅對丈夫來說收效甚微;不過若丈夫外遇被「抓姦在床」的風險提高機率,就能使丈夫保持忠誠。

 

至於何種女性更容易外遇?研究發現沒有宗教信仰的女性,外遇的機率會比有宗教信仰的女性高;不到四十五歲的女性也比四十五歲以上的更有可能外遇;另外職位較高的女性也更可能外遇;至於女性若嫁給比自己學歷高的丈夫,其外遇機率較低。

 

外遇是種背叛配偶的行為,人們也因此會有罪惡感,不過這種罪惡感的來源卻因性別而不同,《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Psychology)期刊在二○○八年的研究〈Sex Differences in Feelings of Guilt Arising from Infidelity〉,找出有外遇的一百三十名受試者(男女各半),以問卷回答相關問題,原先學者的假設是:男性由於天生想到處繁衍後代,因此不會因外遇性行為有罪惡感,而是會因愛上別人而有罪惡感;女性則會因與別人上床有罪惡感。

 

不過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男性罪惡感是來自外遇的性行為,女性罪惡感則來自外遇時愛上別人,學者還把「愛上別人」與「和別人嘗試各種性姿勢」兩個選項讓女性評比,結果女性對前者的罪惡感也比後者還大。

 

該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都一致認為,他們的配偶發現自己「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自己「愛上別人」,更難獲得配偶原諒。女性對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上床的容忍度也比男性低,她們若發現自己的配偶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配偶愛上別人,更可能導致婚姻破裂。

 

為避免外遇導致婚姻破裂,丈夫或妻子都會想盡辦法隱瞞另一半,因此才有「丈夫(妻子)有外遇,另一半總是最後一個知道」之語,經濟學家哈特福(Tim Hartford)對此提供一個解決方法:假設妻子懷疑丈夫有外遇,相關親友卻因不敢得罪丈夫而不願說出真相,妻子可對親朋好友發行兩種債券,一種是到某期限前,若丈夫外遇曝光,擁有此債券者就可領錢;另一種則是某期限前若丈夫沒有被發現外遇,則有此債券者可領錢。

 

這是因親友雖不肯說出真相,但他們「用錢投票」卻足以反映他們所知的訊息,若「有外遇債券」的價格提高,顯示親友握有外遇的訊息,就可判斷丈夫是否有外遇。

 

不過這種方法還是有瑕疵,若碰上像老虎伍茲這種財力雄厚的外遇丈夫,可以匿名大力炒高「無外遇債券」價格來偽裝自己清白;此外妻子發行這種債券,等於是不信任丈夫,雙方恐怕也很難共處下去。

 

只能說人性太複雜,要避免外遇也只能靠夫妻雙方平時的努力了。

飲食男女經濟學.bmp 

索馬利亞海盜專屬股票交易所,已有72家公司

 

讓各國海運業者聞風喪膽的索馬利亞海盜,成為《時代》(Time)雜誌2009年度風雲人物10大候選人之一。索馬利亞海盜的「豐功偉業」人們早已耳熟能詳,如今這群海盜也要效法一般公司從股市募資,更可稱是空前絕後。

 

據'09年12月1日路透(Reuters)報導,在索馬利亞海盜主要巢穴海拉希爾(Haradheere),海盜們已成立公司,設置專屬股票交易所,為其海上搶劫活動募集資金,一名前海盜成員表示,這個股市交易所在4個月前成立,原本只有15家「海上公司」(這是海盜對自己的稱呼),如今已成長到72家。

 

這些海盜公司股份對所有人開放,除現金外,一般人亦可以提供武器、有用物資等方式「入股」,股東可按其出資金額,在海盜劫掠所得中分紅,當地人士稱「我們把海盜變成全民運動。」海拉希爾當地官員坦承,海上搶劫變成當地最有利的經濟活動,只要海盜綁架一艘船獲得贖金,當地就可獲得一小筆分紅,這些錢會用來興建醫院、學校等基礎建設。

 

「海盜公司」股東獲利豐厚,一位22歲當地已離婚婦女,提供一顆前夫贍養費留下的手榴彈而成為海盜公司股東之一,38天內她分紅獲得7萬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240萬元),這是當地人一年所得的125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曾引述統計,2008年12個月下來,索馬利亞海盜總共收到超過1億5,000萬美元(約合新台

幣48億元)贖金,這相當於該國總出口金額的一半。

 

海盜雖然唯利是圖,其實「盜亦有道」,美國經濟學家李森(Peter Leeson)在一篇研究〈An-arrgh-chy:The Law andEconomics of Pirate Organization〉,就完全顛覆外界對海盜的刻板印象。

 

早在18世紀,海盜就已實行憲政民主。在當時合法的船隻,如商船、軍艦等,船長是絕對獨裁者,擁有無限權威,船上也充斥著鬥爭、叛變喋血等事件,相形之下海盜船卻早已民主化:船長是由每個海盜成員一票票

選出,若首領濫用職權,成員亦可用民主方式令其去職,這和電影中海盜為爭權而自相殘殺大不相同。

 

18世紀的海盜更早就推動社會保險制,成員若在劫掠行動中受傷,可由所有海盜成員出的共同資金裡獲得補償。他們還是「種族平等」的先驅,英國境內到1772年才廢除奴隸制,美國則等到1865年才在名義上廢除奴隸,

黑人甚至一直等到晚近才獲得平等參政權,但早在1700年代初,海盜就已對他們的黑人夥伴一視同仁,這些加入海盜的黑人當時就有選舉海盜船長的權利,而且和其他各種族成員一樣「同工同酬」,學者調查1682年至1726

年活躍的23個海盜組織,黑人所占比率約是25至30%。

 

世人多視海盜十惡不赦,其實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由於沒有海上軍隊,亦曾付錢給海盜要求其保護相關水域。

 

西元前4世紀,一個海盜被捉至亞歷山大大帝面前,亞歷山大質問他:「占有領海是什麼意思?」該海盜笑答:「就和你想占有全世界同樣意思,」並稱「我用一艘小船做此事,被稱為海盜;你用大軍做此事,卻被稱為大帝。」這位冒犯天威的海盜最後被殺,不過,今日在《時代》雜誌眼中,海盜已成為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等並列的10大風雲人物,索馬利亞海盜真可說是幫他們

的祖先爭了口氣。

 

【文、圖節錄自商業周刊出版《飲食男女經濟學》】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