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Vincent’s Hospital Manhattan.bmp 

150 年來,傳奇醫院聖文森(St. Vincent’s Hospital Manhattan)就像曼哈頓的特殊地標。這家享譽盛名的羅馬天主教醫療中心位於紐約文藝區的醫院,服務過無數詩人、作家、藝術家、酒鬼、窮人、藍領階級和同志朋友;這家醫院有許多故事,但現在卻得與過去揮淚永別。

聖文森醫院治療過各種病患以及災難受害者:包括 1849 年霍亂大流行、1912 年鐵達尼號船難、2001 年 911 恐怖攻擊、乃至去年驚險迫降哈得孫河的全美航空 1549 航班。美國知名女詩人 Edna St. Vincent Millay 就是以醫院「聖文森」作為中名,因為這家醫院在 1892 年成功挽救她至親的性命。

可是,現在的聖文森醫院卻在垂死邊緣掙扎。前兩週消息傳出,由於有連鎖醫療院所準備出手接管聖文森醫院,故這家紐約市最後的羅馬天主教醫療中心,關閉了住院病房、結束大部分急診室服務,目標轉變為服務住宅區和貧民區門診病患的醫院。

這家醫院的財務狀況多糟,從以下指標可以清楚描繪:上週二,紐約州長辦公室對外表示,州政府將額外提供 600 萬美元的緊急貸款以幫助聖文森醫院順利發薪。

為何如此慈善的社區醫療機構會瀕臨倒閉?美國《The New York Times》報導,這是一段管理問題日益擴大、加上經濟危機重擊醫療產業的故事,這段過程讓歷史悠久、出於宗教精神而導致低獲利的社區醫院,不得不含淚揮別過去,全盤重整。

聖文森醫院屬於紐約市羅馬天主教教堂的社會政治網絡。教區居民通常在天主教醫院出生、於教會中小學受教育、步入教堂舉行婚禮、由神父舉行臨終聖禮—醫院是「從搖籃到墳墓」一輩子照護的其中一環。

前兩週,繼連鎖醫院宣布接管聖文森醫院之後,慈惠姊妹團(Sisters of Charity)和天主教修女們齊聚一堂,在醫院二樓小禮拜堂舉行正午彌撒,矢言奮戰到底。醫院董事會副主席 Jane Iannucelli 修女表示:「我們不會離開。…對慈惠姊妹團來說,幫助窮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某些產業人士認為,這種「因宗教感召而堅持」的信念可能會把醫院推向死亡。大紐約地區醫院協會(Greater New York Hospital Association)會長 Kenneth E. Raske 就表示:「幫助窮人的確是使命,但這還是很有爭議,因為醫院會面臨兩難。」

其他醫療機構往往會強調「高科技照護」,搶著投資昂貴的醫學設備、爭取名醫,以期吸引更多病患,儘管病患必須為此付出某些代價;聖文森醫院卻還堅持著自己「慈悲為懷」的座右銘—這是聖文森醫院創設、接受捐助、訓練護士的起點。

隨著都市變化,有更多中產階級家庭進駐,聖文森醫院卻沒辦法與時俱進。經過一場(與其他天主教醫院)不當合併之後,醫院於 2007 年打算,廉售紐約第七大道(Seventh Avenue)和第十二街(12th Street)數棟舊式建物,籌資興建最新型大樓—邀請興建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

但有些人認為那已經太晚了。無論是否真的拆除低矮的建物、為嶄新設計圖開道,聖文森醫院在當地的聲譽已經下滑,如 Susan Sarandon 和 Tim Robbins 等演員都臆測,聖文森醫院已經不再準備服務當地病患。Susan Sarandon 在地標保存聽證會上表示:「我不會想帶小孩去那裡看病了。」

1980 年代正值愛滋病猖獗,當時聖文森醫院照顧了許多患者,幾乎塞滿整間醫院;但 1990 年代由於藥物治療發展且公眾意識提高,愛滋病不再急速蔓延,新移入當地的富裕居民開始選擇其他醫院。就目前可取得的就診病患紀錄,1996 年至 2007 年間聖文森醫院失去了 10% 的住院病患,但這 10 年間全紐約的醫院就診人數持平。

同時,聖文森醫院急診室收容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超過全市平均—這代表兩個最糟糕的情況,急診病患越來越多、住院病患越來越少,但後者才是醫院收入的來源。根據資料顯示,1996 年紐約住院病患平均會在醫院待 8 天、至 2007 年減為 6.5 天,但同期聖文森醫院的病患從近 9.5 天減到 7.5 天。

不僅如此,這家醫院還是全紐約無家可歸者最主要的收容治療機構,而且頻繁進出醫院看病的病患也主要來自城區老居民、而非新移民。他們多半頭髮斑白、上了年紀,來自中國城或留著藍領階級的痕跡,他們填滿了所有床位,就連最慈善悲憫的照護修女都可能心裡猶豫。

其實,整座聖文森醫院瀰漫著家的溫馨感。急診醫學部主任 Eric Legome 醫師表示:「任職這裡的使命就是讓醫院像個家,而這裡真的充滿家庭氣氛。」

然而根據院方統計,每年接收 6.2 萬名急診病患、接生 1800 個嬰兒、將近 2.2 萬名住院病患、26.3 萬人次的門診病患—這樣仍不足以打平收支,醫院還是陷於嚴重赤字,情況恐怕將延續多年。

一位正與收購方 Continuum Health Partners 連鎖醫院進行談判的醫院人士透露,聖文森醫院已經很接近第二次宣告破產邊緣,上一次宣告破產是 2005 年。現在院方背負的債務有 7 億美元之多。

院方有人將問題歸咎於收容太多窮人和無保險的病患、聯邦和州政府醫療保險(Medicare and Medicaid)遭砍、以及醫院無力與保險公司協商出較有利的合約,使得醫院對保險公司索費低於市場價格的 70%。

全美還是有部分天主教醫療機構經營成功,但紐約市醫院生態已經遠不像 100 年前的情況:擁有健康保險的紐約人現在可以選擇許多更有名的醫院。也因為想維繫競爭力,2000 年聖文森醫院與許多其他天主教醫院合併,組成聖文森天主教醫學中心—這項合併案本意是整合醫療管理、讓這些醫院增加調價空間,以迎接其他 7 家醫院的競爭。

但問題從一開始就浮上檯面:醫療網絡剩下紐約市有一家大醫院、美西有一家精神病與藥物濫用治療醫院、幾個護理之家以及門診診所。多家最終關閉的醫院遺留大筆債務,這些都由聖文森醫院概括承受。

之前幾年,這家醫院很努力想擦亮招牌,爭取知名醫師(如前紐約市市長朱立安尼)以吸引病患。但經過一番經營爭端後,2005 年 7 月醫院聲請破產保護;根據 2007 年法律訴訟文件紀錄,醫院的債權人指控,這家醫院被 2004 年起無恥吸血的經營顧問公司和消極愚蠢的董事會所挾持,因此控告原先擔任醫院執行長和財務長的 David E. Speltz 和 Timothy C. Weis。

這場官司焦點在 David E. Speltz 和 Timothy C. Weis 似乎刻意抬高身價、並聘用高成本的簽約醫療人員,而不是聘用原本醫院的雇員,還試圖利用在醫院的地位要求院方議定其他顧問交易。結算下來,醫院數年間總共付給該顧問公司 3080 萬美元,其他顧問交易費用 120 萬美元。

根據法庭文件顯示,顧問費開支包括許多荒謬的細目:如私人大學俱樂部會員費、配偶赴紐約的旅遊費用、數以百計曼哈頓高級餐廳帳單、食品雜貨、乾洗發票等等。

對此,David E. Speltz 和 Timothy C. Weis 兩人的律師團並未發表評論。但律師團在法庭文件中聲稱,債權人竄改事件經過,且將醫院破產的罪責怪在兩位委託人身上,如此說法相當不公—律師認為短欠的 6000 萬美元乃審計人員疏失所致。目前這場訴訟在一番紛擾後,即將走向和解。

現任醫院經營主管 Henry J. Amoroso 是 2004 年以來第四任主管,他同樣未回覆記者的訪問。

前兩週,有 500 名民眾聚集在教堂地下室的會議室,表達反對收購提案的立場;同一時間聖文森醫院董事會宣布,將持續與另一家危機管理公司 Grant Thornton 的合作關係。醫院董事會副主席 Jane Iannucelli 修女承認,目前醫院正處於危急關頭,「我們目前還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員工薪水,但現金流已經越來越緊縮,處境越來越脆弱。」

一位不情願醫院遭併的家屬 Mark Leonard 表示,妻子剛生下雙胞胎嬰兒,護士就建議他們帶孩子離開聖文森醫院的加護病房,回家自行照料。

另一位在政府退輔部門工作的民眾 Nancy Spannbauer 則感嘆,「假如我年近 90 歲還得到醫院就醫,我真的只想到聖文森醫院看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