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bmp 

吳哥是東南亞最重要考古學(archeology)遺址(remains)之一,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中國最早稱吳哥為「扶南」,元朝稱之為「真臘」,使節團團員周達觀著有《真臘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載吳哥城裡王室與風土人情的專書。

十至十三世紀是吳哥王朝 (dynasty) 文明最燦爛的時期,稱為「吳哥時代」,其勢力範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由於吳哥地理位置接近暹羅(今日的泰國),與暹羅戰事不斷。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王朝國力開始漸漸衰退,之後暹羅占領 (occupy)了吳哥,王室被迫遷都金邊,人民也跟隨王室移民,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幾乎完全荒廢 (abandoned and rusty),從此被煙沒在叢林 (jungle) 之中。

untitled.bmp 

十九世紀初有法國傳教士 (missionary) 注意到吳哥,但直到 1860 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並出版旅行紀錄,世人才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1863 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促成更多的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

吳哥王朝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蹟吳哥城、吳哥窟等逾六百座具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印度教與佛教和平共處,成為了吳哥遺址的特色 (characteristic)

untitled.bmp 

包括森林地區,吳哥遺址占地面積廣達四百多平方公里,其建築特色是以堆疊石塊的方式造物,再加以雕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對吳哥遺址及其周邊制定了保護計畫,結合日本、法國、德國、印度和中國等多個國家,重建 (rebuild)修繕 (fix) 遺址裡的多項古蹟。

在吳哥遺址裡,各景點的入口處(entrance) 皆有警察站哨,導遊須著國家規定的制服,而旅客須配帶吳哥遺址的通行證 (pass)。通行證分為三個版本:一日 20 美元、三日 40 美元和七日60 美元,連上廁所都要出示它。

必遊景點1:大吳哥
Must-See Site #1: Angkor Thom

方圓九平方公里的吳哥城,俗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最後一座都城。在這範圍內有歷任國王興建的古都遺跡,包括巴戎廟、巴本宮殿、空中宮殿、鬥象台和古代法院(瘋王台)等。 必遊景點 2:小吳哥
Must-See Site #2: Angkor Wat

吳哥窟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的代表建築,也是吳哥古蹟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吳哥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因此被當作整個古蹟群的總稱。由於佔地面積比吳哥城小,吳哥窟又稱小吳哥。

吳哥窟興建於十二世紀中期,當時的國王是有太陽王之稱的蘇耶華爾曼二世(Suryavarman II, 1113~1150 在位),為供奉 (worship) 印度教毘濕奴神(Vishnu)所建。毘濕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也是維持宇宙 秩序 (order) 的主神,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採用透視和對稱基本建築學法則,吳哥窟在建築結構和雕塑藝術上的完美呈現,使它成為了吳哥古蹟乃至整個國家的象徵,並且出現在柬埔寨王國的國旗(national flag) 上。

古墓奇兵決戰地:塔普倫寺
Scene from Tomb Raider:Ta Prohm Temple

塔普倫寺興建於 1186 年,是加亞華爾曼七世為了紀念 (commemorate)母親而建,又稱「母廟」。塔普倫寺內有許多巨大的樹木盤結在圍牆和廟門上,隨處可見坍塌毀壞的巨石,老樹妖放肆地橫行於古蹟間,像是要將石屋吞噬(swallow)一般。由於盤根錯節無法分離,以致沒有辦法修繕,整座古蹟仍保持著十九世紀中葉被法國人發現時的模樣。

untitled.bmp 

塔普倫寺裡有個敲心宮殿,傳說當國王有心事卻無人可傾吐時,就會到敲心宮殿,背靠著牆朝心窩拍擊,回聲振盪,能解除國王的憂愁。或許當時的工匠就已有製造立體聲環繞效果的能力。

孕育吳哥的母親河:洞里薩湖
Mother River of Angkor:Tonle Sap Lake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河」,湖中富饒的水產更是柬埔寨人民飲食的重要來源。旅程中所食用的魚類和海鮮,多是來自於洞里薩湖。生活在湖邊兩岸的水上人家,住在傳統的水上高腳屋或漁船裡,沒有颱風地震等天災的威脅,遮風避雨的方式都很簡單,看似塑膠袋或是魚網往柱子上一掛,就成一個家。

untitled.bmp 

【完整內容請見《漂亮美語》2010 NO.28 二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