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冰的世界.jpg 

科學家對地球的環境設定了九大的安全防線,一旦超過這個底線,我們可能無法繼續在地球上生存。可怕的是,其中有三項已經失守!

科學人.jpg 

■儘管氣候變遷已經獲得普遍注意,但物種減少與氮污染已經大幅超過安全底線。我們的環境也正在逐漸接近危險的邊緣。

■立即改用低碳能源、限制土地開墾,以及改革農業生產方式,是讓地球和人類永續生存的重要對策。

 

曾經有將近一萬年的時間(從人類文明剛剛萌芽到全新世時期),我們的世界似乎廣闊得無法想像,遼闊的土地和海洋提供無窮無盡的資源,人類可以恣意污染,而且只要遷徙到其他地方,就能輕鬆愉快地逃避污染造成的區域性影響。人類揮霍著彷彿用之不竭的財富,建立起帝國和經濟體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恩典會有消失的一天。

 

但在公共衛生進步、工業革命以及後來的綠色革命影響下,地球人口從1800年的10億人暴增到今日近70億人,過去50年來,人口數量增加了超過一倍。而在生活富足的推波助瀾之下,我們消耗的資源也十分驚人,近50年內,全球食物與淡水的消耗量增加到三倍以上,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更增加四倍,我們現在佔用了全地球光合作用產物的1/3~1/2。

 

如此毫無節制的成長,也使污染從地區問題擴大成全球的困擾。平流層臭氧破壞和溫室氣體濃度顯然已經相當棘手,但其他有害的影響也已開始浮現。

 

人口突然加速成長、資源消耗殆盡和環境損害已經改變了地球。我們現在居住的是「客滿」的世界,資源有限,吸納廢棄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居住在這樣的世界必須遵守的規則也不一樣。最基本的,我們必須採取行動,確保我們的活動不要超出目前環境系統的「安全運作範圍」。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將造成災難性的變化,最後釀成全人類的悲慘結局。

 

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些變化?我們該怎麼避免?一支由世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的洛克斯壯(Johan R鐼kstrom)領軍,成員包括歐洲、美國(包括本文作者)以及澳洲的學者,近來從一個範圍更廣、關係更深的角度來尋找答案:我們是不是逐漸接近地球的「引爆點」?超過這個點,我們將把全球環境推入危險的新領域,而且人類史上完全沒有類似的狀況可供參考?

 

仔細審查幾個物理與生物系統的跨學科研究後,我們的團隊認為有九項環境問題可能影響地球支持人類生存的能力。接著我們定義出這些問題的底線,也就是人類活動只要不超過這個範圍就能確保安全。其中有七項問題有明確的底線(見右頁圖示),能以科學方式定出數字(當然其中仍有少許不確定性),其中三項(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平流層臭氧破壞)已經到達引爆點,而剩下四項也面臨無法復原的惡化狀態。另外有兩項問題(大氣懸浮微粒污染和全球化學污染)尚未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還沒有確定的底線數字。

 

我們這個團隊的分析顯示,目前有三項問題已經超過底線,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氮污染和氣候變遷。其他幾項問題也在慢慢逼近底線。個別的安全底線數字或許會有少許調整,未來也可能再增加其他須注意的問題,但這幾項問題可說是歸納出目前全世界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中的「優先順序」,同時提供一套整體架構,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這些威脅。

 

化石燃料引發危機

探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目前最急迫的環境問題,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線索。在兩項問題中(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有一個成因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氣候變遷。儘管地球已經承受了人類造成的顯著暖化,而且暖化還會更嚴重,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仍在尋求方案,避免出現最嚴重的後果,包括兩極冰原融化、淡水供應枯竭,以及地區氣候系統崩潰等。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高達38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體積濃度),但溫室氣體濃度究竟要達到何種程度,才會使氣候變遷具有危險性,目前仍有爭議。一般的建議值為350~550ppm的二氧化碳當量(各種溫室氣體總濃度的代表值)。依據我們的分析,我們建議單以二氧化碳而言,比較保守而且必須長期維持的數字是350ppm,才可盡量與氣候引爆點保持一定的距離。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全世界必須立刻採取行動,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並在未來數十年內降到低於目前的數字。

 

海洋酸化。海洋持續酸化是氣候變遷中較不為人知的連帶反應。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有更多的碳溶於水中,形成碳酸,使海洋表面酸性更強。海洋在自然狀態下為鹼性,pH值大約是8.2,但資料顯示目前海洋的pH值已經降低到8.0左右,而且還在持續下降。我們的團隊透過在海洋表面層形成的霰石(一種碳酸鈣礦物)減少幅度,來量化海洋酸化造成的損害。許多生物(從珊瑚到海洋食物鏈底層的多種浮游植物)都依靠霰石形成骨架或外殼。酸性提高可能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和食物網,因此也是促使各國朝低碳能源發展的強力誘因。

 

生產糧食付出的代價

人類已佔據地球上35%的陸地來種植穀物和飼養牲畜,農業規模擴大也成為人類繼續開墾新土地,因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動機。由於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幾項地球底線正瀕臨失守的危險:

 

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開發已造成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物種滅絕。與地質記錄中的自然速度相比,目前的物種消失速度快了100~1000倍。在全世界的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中,物種消失速度都面臨相同的狀況,如此一來可能影響區域性與全球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尤其是在敏感的熱帶森林,需要大眾給予更多關注。一些新的行動,例如聯合國為減少開墾熱帶森林籌措資金的「減少森林伐除與退化導致的碳排放」(REDD),則可同時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碳排放兩種問題,而且成效可能會相當不錯。

 

氮與磷污染。工業肥料廣泛使用,已擾亂地球的化學作用。使用肥料已使整個環境中的氮與磷流量提高了一倍以上,而且每年增加的氮總量為1億3300萬公噸,磷總量為1000萬公噸。這兩者的流量已造成各地的水污染、使許多湖泊與河流水質惡化、形成大片缺乏氧氣的「死區」,破壞沿岸地區的海洋。我們需要新的農業技術來提高糧食產量,但也必須維護環境。

 

淡水枯竭。全世界人類每年由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層抽取的水多達2.6兆立方公尺,用途包含灌溉(佔70%)、工業(佔20%)和家庭用水(佔10%)。結果使許多大河變成細流,有些河流甚至完全乾涸。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例子包括現在已經流不到海洋的美國科羅拉多河,以及中亞地區現在大部份已經變成沙漠的鹹海。未來的淡水需求可能十分龐大,大幅改善全球水資源的運用效率,尤其是在灌溉方面,應該有助於避免更嚴重的水資源匱乏。

 

 【撰文/佛里(Jonathan Foley);翻譯/甘錫安】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98期4月號】

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jpg 

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附DVD)
 
100 Places to Remember Before They Disappear
 
作者:Co+Life A/原著策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1803
裝訂:平裝

 

不用等到21世紀,不用等40年、30年,
大洪水將朝每一個大都市而來,
孟加拉、東京、上海、孟買、台北、高雄、紐約、邁阿密、倫敦
兩億人口的家,終於在無所逃避的大自然現象中,面臨湮滅的危機

從今天起,讓我們開始學習愛已經哭著融冰、泫然欲泣的地球。

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
但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須以砲火為前提。
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

十年後,年年都是「一九四九」;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
我們再無家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
於是緬懷、回憶、紀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從氣候變化的性質和規模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靠自身的力量面對這項挑戰;
也沒有任何一個區域能夠逃避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
因此人類必須在全球的架構下,攜手合作因應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
才能阻止我們美麗的家園從地球上消失!
所以這本書想要提醒所有的讀者,再不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美麗地球,
一旦氣候變遷的腳步無法放慢或停止,那麼,我們將會面臨
全球100個地方即從地球消失的噩運!

  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莫過於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衝擊。時報出版特別針對這個議題,成立了一個新書系EARTH。我們希望舉凡與「綠色知識」相關的主題,都可以納入這個書系,以與所有關心地球、關心台灣,以及關心下一代的讀者,共同思考在面對氣候變遷嚴苛的考驗之下,我們該如何將憂慮化為認知,再將認知化為行動。

  本書中除了介紹地球100個即將消失的美麗地方,並特別邀請中研院地球所汪中和老師,以及「文茜世界周報」名主持人陳文茜,共同執筆,增添台灣7個受威脅地方的探討。完成這本適合各年齡層閱讀、理解的《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書中這總共107個面臨地球暖化威脅的地方與物種,包括我們熟悉的各大城市:台北、高雄、東京、巴黎、芝加哥等;也包括我們或許不那麼熟悉的:庫伊島特有種的旋蜜雀、斯基摩人戲稱為「大鬍子」的麝牛、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矮象等,在可預見的未來,極有可能從我們眼前消失。

  這本書希望,藉著書中共107個地方美麗的圖片,以及圖片後的小故事,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珍愛地球的一草一木,如同珍愛我們身邊的親人,因為--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


【本書特色】

1.詳述地球面臨氣候暖化的各種危機。
2.詳述地球上100個重要城市極可能受到地球暖化影響,有的地形地貌及地物受到嚴重破壞,有的地方甚至可能直接從地球上消失。
除此之外,本書特別將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另篇詳細討論,共分析了7個可能因此消失的地方。
以上各地,都搭配有美麗風景圖照,更深刻提醒我們這些地方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珍寶。
3.陳文茜導讀,中研院地科所汪中和老師顧問。
4.隨書附贈《正負2℃》紀錄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