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振往往是極右派抬頭的溫床,例如圖中的美國茶黨。(美聯社).jpg 

猶他州共和黨人最近剝奪連任3屆聯邦參議員的極保守同黨同志班尼特尋求連任的機會,因為他不夠保守。在緬因州,激進共和黨人成功推動一項黨綱,主張廢除聯準會及聯邦教育部。一個日益明顯的現象是,以咆哮為能事的脫口秀主持人握有共和黨的實權。

新聞機構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突然間,右派偏激分子把持共和黨的現象成為一則故事。何以致此象?尤其是,為什麼是這個時候?

右派的回答是,這是出於對歐巴馬總統「社會主義」政策的憤怒所致,正如他全力推動的健改方案,與羅姆尼在麻州推動的方案多少相似。許多左派人士認為,這一切與種族問題及一名黑人入主白宮所產生的震撼有關。其中另有玄機。

不過我要提出另外兩種假設。首先,共和黨偏激主義始終不曾消聲匿跡,改變的是媒體願意承認的態度。其次,如果提到共和黨偏激成員影響力有增無減的問題,經濟是最主要的關鍵。

關於第一點。在讀到媒體記者對於緬因州共和黨的瘋狂行徑感到震驚的報導內容時,我對於他們過去八年來的所作所為感到好奇。因為事實上,強硬右派把持共和黨已非一朝一夕。緬因州共和黨新黨綱主張廢除聯準會、聯邦教育部、環保署,同時恢復金本位制,論調比2000年的德州共和黨黨綱溫和。

然而德州共和黨人的偏激態度並未成為2000年的主要新聞題材。咸認立場溫和的德州州長布希贏得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勝利。

或者想想那些脫口秀主持人。林博並未改變。他最近表示,墨西哥灣的生態災難可能是環境恐怖分子暗中所為。這種論調不會比他暗示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可能是謀殺集團一員的論調更惡毒。改變的是他可受尊重的特質。新聞機構不再像2002年那樣的急於淡化林博的激進色彩。當時的華盛頓郵報評論文章聲稱,林博的批評者已經「失去一些螺栓」,他是「主要談論政策的主流保守派人物」。

如此說來,媒體的報導為什麼轉向?可能因為純粹出於對權力的服從:只要各界認為共和黨人即將永久把持美國,願意直陳右派偏激主義之名的人並不多。也許唯有在一名民主黨人入主白宮的情況下,部分觀察家才會有勇氣道出真相。

平心而論,觀感並非唯一的關鍵。右派偏激主義可能一如既往,然而它的信徒已經明顯多於以往。為什麼?可能與經濟弊病百出有關。的確,這不是應有的運作之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觀察家認為,一旦經濟面臨危機,政治氣氛可能左傾。畢竟這場危機曾使右派所謂「市場知道一切」、「管理終究不好」的教條淪為胡扯。然而如果回顧,這又失之幼稚:選民傾向於以發自肺腑的反應回應現實環境而不是分析式的論辯。在艱難時期,許多選民的這種自然反應都會向右傾斜。

這是經濟學家布魯克納及葛魯納最近在一項報告中所欲傳達的訊息。他們發現,在先進國家,經濟表現與政治偏激主義之間具有極為驚人的關聯。在美國與歐洲,經濟成長偏低的時期往往伴隨右派與民族主義政黨所獲選票明顯增加的現象。換言之,茶黨正是經濟危機出現後,我們原應預期的產物。

這麼說來,我們的政治體制究將何去何從?短期而言,很大的一部分取決於經濟復甦。我們可以預期,如果就業機會持續增加,茶黨的氣焰將有所收歛。

然而千萬不要指望偏激分子很快就會失去他們對共和黨的掌控。猶他州與緬因州的事件絕不意味共和黨的性格已經改變。偏激分子把持它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唯一不同的是,其他的美國人終於注意到這個現象。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世欽編譯)

【2010/05/1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