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比一比▲電腦科技日新月異,講究輕薄新,3D就是今年最夯商品之一,上圖為今年春季電腦展時民眾戴上3D眼鏡體驗這項新穎科技的酷炫。左圖則為1995年的台北電腦展展示的桌上型電腦,相較下顯得「笨重」。(本報資料照片 王錦河、蔡明德攝).jpg

 六月一日在台北世貿登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umputex),今年邁入第卅個年頭。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專文指出,「台北國際電腦展」是行家心目中最重要的全球科技盛會,台灣的科技公司正在征服全世界─然而也漸趨中國化。

     《經濟學人》細數台灣的科技業成就表示,目前全球半數晶片、七成電腦顯示器及逾九成的筆電係由台灣製造,而廣達、鴻海、去年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製造商的宏碁,及以自有品牌智慧手機紅遍全球的宏達電,都是台灣孕育的重量級科技企業。

     產製電腦心臟到機殼 應有盡有

     台灣資訊科技(IT)產業的成長,大半歸功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一九七三年創立的工研院,不僅輸入技術、投入經費研發,並培訓科技人才、扶助創業,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因此應運而生。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創辦人兼執行長里道(Derek Lidow)說,台灣的歷史背景,「助長台灣成為把理念化為實際的最佳舞台。」

     《經濟學人》指出,「台北國際電腦展」不單是宏碁、華碩等大廠的新品展示場,也不僅是電腦零件商城。台灣IT產業的核心力量,是數百家零組件製造商匯聚的綿密供應網,從記憶晶片、主機板、硬碟、風扇到機殼,應有盡有。

     不過《經濟學人》提醒,此優勢也是台灣的弱點。大多數業者都只是全球IT產業供應鏈的次要廠商,僅生產他人研發的產品。台灣在製造上擅長所謂「漸進式創新」,亦即改良式創新;過去十年在美國申請專利權的案件中,台灣高居第四,即為明證。

     但是夏威夷智庫「東西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恩斯迪(Dieter Ernst)警告,很多台灣業者經常落入「商品化陷阱」(commodity trap)中。他指出,利潤率微薄,將導致業者減碼研發與建立品牌的投資。

     擅長漸進式創新 缺乏附加價值

     《經濟學人》並認為,台灣業者在最具附加價值的智慧財產,如軟體、服務以及系統等方面,能力尤其貧乏,造成業者經常成為歐美業者控告侵權的對象。《經濟學人》又說,台灣電腦製造商紛紛出走,把生產線移到勞力更便宜的國家,最主要為中國大陸。但中國在高科技創新上已經卓然有成,政府也大力扶植IT產業,最佳樣板就是半導體代工大廠中芯國際。

     但該刊認為台灣仍然具有優勢,台灣具備適應能力,工研院更著力在智慧財產的開發與保護、服務以及設計,並成立創意中心。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信宏指出,大型企業已提高專利權申請的品質,提高供應鏈價值,積極尋找新市場。台灣業者也向世人證明,他們有能力採用現有技術而推出新商品,華碩率先問世的低價小筆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 2010-05-29
  • 中國時報
  • 【蔡鵑如/綜合報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