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行銷.jpg 

香蕉又跌了,蕉農欲哭無淚!政府與其用金錢「補助」企業「救」失業率,何不強化農產品加工,實質解決滯銷問題?何不用過剩的農產品「創造」商機,也讓農漁民增加就業的機會。

     其實,台灣有些農產品由於產量不足,或種植成本高而利用進口國外原料加工,再經行銷做出不錯業績的,例如花生、蠶豆、瓜子產業和醬油、豆乾產業;由於這些傳統產業仍持續留在台灣發展,所以對於農業縣市如雲林北港、西螺及桃園大溪農村的就業及創造地區性品牌產品,都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台灣花生、蠶豆及瓜子主要產地是在雲林、嘉義、台南及高雄、屏東一帶,可是由於種植面積都不大,工資貴,初級生產成本高,所以早在二十多年前,在兩岸還沒正式開放前,花生、蠶豆及瓜子的加工重鎮雲林北港的業者便前往中國找尋貨源,再進口台灣加工;由於這些業者大多根留台灣,所以除了維持家族事業經營,造就了花生油、花生醬、各種口味花生、瓜子、蠶豆的本土品牌,也增加當地農民就業機會。

     可惜的是政府未積極輔導業者,無法創造更大的商機,否則如能像康師傅那樣,依中國各地對鹹、酸、甜、辣不同口味,出口中國,這些台灣製造的食品可能在中國各地創造出更大的商機。當然,如果在口味上也能針對日本、韓國、東南亞,甚至不同洋人的口味,或許利用進口花生、瓜子、蠶豆的食品加工,可能為台灣賺取更多的外匯。

     至於大溪豆乾,多年來一直利用進口的美國大豆,在豆乾、豆腐乳、豆瓣醬的製造,不但獨佔台灣市場,這幾年來也將產品銷往東南亞及中國;也為「黃日香」等品牌創造商機。如今豆乾業者剛好碰上肉毒桿菌之衝擊,如果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生署能適時積極協助及輔導,相信在數年內亦能以台灣製造為名,創下更大商機。

     在台灣從事農業初級生產,國際競爭力大,十分辛苦,而且一滯銷,農委會一直是補助「耕鋤」,不然就是農民任其腐爛,造成資源浪費!所以,像這種傳統的食品加工如果能在農委會、經濟部形成政府重大政策,先以華人市場為導向,以安全衛生營養好吃的台灣品牌走出去,不但能利用過剩或進口的農產品為農企業創造財富,也能為台灣農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不是比「補助」企業、「救」失業率更有意義?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授)

  • 2010-06-01
  • 中國時報
  • 【楊平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