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jpg 

中國人有句古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來形容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角色與功能的轉變,最為精準。

2008年9月以後,從歐美國家引爆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同心協力,採取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營造前所未見的低利率環境,再加上刺激財政政策,以求雙管齊下挽救全球經濟步入蕭條。

眼見凱因斯的「大有為政府」就要成功達陣,避免全球各國集體衰退,不料歐債風暴、中國打房及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卻吹皺一池春水,國際金融市場因此劇烈震盪,這些現象也曝露各國政府的施政無能,可能成為拖累世界經濟的變數。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報導指出,近來全球市場陷入恐慌主要原因是,投資人擔心經濟每下愈況風險愈來愈高,而且這些風險主要來自各國政府。

其中歐洲的前景最黯淡,政策也最搖擺不定,由於歐元區經濟反彈原本就較薄弱,加上歐債風暴愈演愈烈,為了維持歐元制度,歐洲人不僅必須進行痛苦的財政整頓、緊縮支出,更需要為期長久且深遠的結構性改革。

但這些政策,除將打擊歐元區初萌發的經濟嫩芽外,更有可能遭到各國民意強烈反彈,從希臘公務員的大規模示威罷工,到德國執政黨日前的地方選舉慘敗,在在都顯示出改革過程是漫長且痛苦的,只要稍有不慎,各國政府就有可能因為抗壓性不足、做出遺憾終生的錯誤決定。

除了歐元區之外,其他國家也有可能「凸槌」,尤其是在匯率和財政政策。例如近來歐元的急跌不止,或許會讓中國政府以為,人民幣不需要在短期內採取升值行動。

但事實正好相反,由於歐洲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在歐元區未來將陷入一段時間混亂的預期之下,出口力道可能因此受到若干影響,中國政府反而更應該藉由人民幣升值,來促進國內消費,以維持整體經濟平衡。

當然還有,南、北韓的緊張對峙情勢,雖然雙方一度劍拔弩張,所幸,至今尚未擦槍走火,但未來難保彼此不會因為其各自國內的政治利益,而走上開火一途,而這將是復甦步伐蹣跚的全球景氣,最大的不確定變數之一。

【2010/06/1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