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雜誌.jpg 

每到夏季就是冰品和飲料的旺季,還有哪些商品會激發消費渴望?有哪些品牌會隨著溫度上升而暢銷?行銷人該掌握哪些關鍵趨勢?

陽光炙熱、氣溫逐漸升高,外頭每個行人都汗流浹背,煩悶不已。不過天氣愈是燥熱,愈是各大品牌行銷人摩拳擦掌,迎接夏季市場肉膊戰的時刻。因此每到這個時候,也是電視廣告量爆衝、廣告價碼居高不下的季節。

 

依照慣例,夏季的熱門商品不外乎是飲料、冰品、冷氣機,另外迎合暑假的相關產業也都是最大受惠者,不僅業績呈倍數成長,市占排名更有機會在這個時候一舉奪冠。但非季節性的品牌行銷人,也不是只能坐在冷氣房裡,等待銷售慢慢回溫,只要抓住消費洞察,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行銷創意,仍有機會讓品牌成為人人搶購的夏季人氣商品。

 

究竟漫長的夏季會帶來哪些商機?行銷人又該運用哪些工具角逐市場,爭取消費者對品牌的向心力?在本期「熱商機」的專輯中,《動腦》編輯部特別針對炎熱夏季所帶來的龐大商機作深入的探討,和讀者分享世界各地的精采行銷案例。

 

夏季熱門行銷 4趨勢

 

在景氣漸漸回溫的影響下,今年夏季市場似乎也比往年熱絡,不只新商品蜂擁出爐,連服務業也大打價格戰搶攻市場商機。但仔細觀察這些話題商品,不難發現其中暗藏玄機,原因不只是產品新穎、行銷創意到位,更重要的是也抓住了消費行為的脈動。到底有哪些轉變值得注意?

 

《動腦》根據這些案例整理出今年夏季商機的四大趨勢。

 

1. 透明消費

 

雖然現在似乎已能在市場中,嗅出景氣復甦的氣氛,不過在金融海嘯前,過度仰賴高槓桿理財和奢侈消費行為,所帶來的教訓與傷痛,還存在許多消費者心中。因此如何把一分錢當三分用,或尋求低調、簡單但舒適的生活,仍是一大需求。

 

尤其面對旅遊旺季的到來,以低價為訴求的旅遊業不僅普及度更廣,行銷手法也愈顯成熟,像是AirAisa免費機位的活動就行之有年,在今年5月除了開放100萬個亞洲航線的機位,更增加了多條長程航線的免費機位,消費者只要支付數百到數千元不等的機場稅,就能成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項促銷方案將出發時間限制在今年底及明年初,這樣銷售先行的策略,也不失為另一種趕搭夏日旅遊商機的好方法。

 

如果你並不是市場中價格最低的,幫助消費者了解他們的錢花到哪裡去,也是一種表現經濟實惠的方式,像是強調付費制度透明化,就成為多家航空公司的共同語言,不管是紐西蘭航空或是德國的Germanwings,都不約而同有相似的行銷訴求。

 

 

2. 品牌綠化

 

壟罩在溫室效應的陰霾下,夏天變得像火爐般更熱也更長。每當熱得受不了時,想按下冷氣開關,或扭開冷飲瓶蓋的那一刻,心中似乎總有一絲絲愧疚,忍不住問自己「這下子我是不是又造成地球的負擔呢?」或許就是這種愧疚的心理,讓近兩年的夏季市場多了更多環保意識。其中許多品牌是從包裝減量上下手,不僅省下大量的原物料,重量降低也會大幅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排碳量。例如去年風靡日本的I LOHAS輕裝保特瓶礦泉水,或是今年台灣泰山的TWIST WATER,都有相同的概念。

 

用環境友善的商品來提升品牌形象的論點,也在鹿特丹管理學院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中被證實。研究發現,這幾年來消費行為確實在慢慢改變,例如消費者會偏好選擇油電混和車,而非同等價位的其他奢華車種,因為他們覺得環保商品更能表現社會地位。

 

3. 故事決勝

 

每個季節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夏天也是,不過一般被行銷人大量使用的視覺元素,不外乎是海灘、艷陽、棕梠樹等。創造品牌專屬的夏日氣氛,不僅是讓品牌在吵雜市場中成為亮點的一個策略,也是建立與消費者間聯結度的關鍵。不過提到如何用故事決勝,今年夏天大概沒有一個品牌,像接下來的案例那樣迫切的尋求轉型和突破。

 

4.創意集思

有什麼比推陳出新,更能把消費者的目光拉到品牌上?每年夏天總是成為新商品的戰場,但也讓行銷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如果新商品能順利一飛沖天,不用說會成為夏季熱門商品,甚至可能搖身一變為長銷商品;但如果銷售情況慘淡,不只會造成一筆不小的損失,與市場期望落差過大的產品,更會傷了品牌形象。

 

在這場新品的豪賭中,都取決於消費者究竟會不會買單。當然現在的行銷人能透過市調、市場測試,為新品未來的銷售狀況測試水溫,不過真實情況通常還要等到正式上市後才知道。此時,公開邀請網友貢獻創意的集思策略(crowdsourcing),就是不少品牌企圖創造話題的做法。

 

聽取顧客的聲音固然是好事,但若想將他們的創意量產、轉化為產品,可就要三思了。去年澳洲麵包醬品牌Vegemite打算推出一款添加起士口味的夏季新產品,並舉辦一場為期三個月的全國性比賽,邀請消費者為產品命名。

 

不過在觀察近年來夏季行銷的趨勢後,該如何把這些元素運用到策略中?恐怕又是另一項考驗,為此《動腦》編輯部將從產品創新、行銷策略、通路經營、廣告創意、公關活動,和媒體操作等各個面向,介紹炎炎夏日帶來的熱潮。例如在歐美經典(P.92)與日本精髓(P.96)中,我們特別請駐外記者蒐集數位行銷和暢銷商品的案例,在台灣則有阿奇儂冰品發掘新通路(P.82),還有可口可樂運用溫度使舊商品翻新的深入報導(P.78)。

當然夏天也不是只能賣冰品和飲料,針對不同的產業我們也加入了來自世界各地,品牌運用季節性議題與消費者建立關係、產生互動的案例(P.86),希望能為急於在今年夏天找到品牌致勝關鍵的行銷人,提供一些改變思維的靈感。

【撰文/吳恬儀 動腦編輯部】

 

動腦雜誌.jpg 

冰品打游擊 阿奇儂街頭新商機

溫度愈來愈高,冰品市場卻逐年萎縮,當雪糕品牌面臨昂貴的通路上架費,及來勢洶洶的茶飲料、碳酸飲品,除了削價競爭之外,還有什麼經營策略?

【撰文/邱家緯 動腦編輯部】

 

想像一下,場景是夏天的午後,氣溫是攝氏33度。走在回家的路上,你汗如雨下,正感到口乾舌燥,猛然發現公園旁有一個雪糕攤販,賣的是一般連鎖通路都看得到的「阿奇儂雪糕」,一支雪糕只要新台幣10元。這個時候,你會不會掏錢出來買?

 

抓住顧客購買冰品時,大多屬於衝動型消費的洞察,以冰品起家的雙葉食品,旗下的阿奇儂雪糕,用獨特的經營模式─「便利購」,將銷售點從一般連鎖通路,擴張到熱門商圈,甚至是住家附近的公園、機車行等上百個據點,將這些原本看來平凡的地方,變成也能賣冰的好所在。

 

盒裝的阿奇儂雪糕除了在一般超級市場、量販店上架外,雙葉透過這種街頭通路的經營方法,讓他們在2009年的業績逆勢成長一倍以上。也由於銷售模式太成功,使得小美、百吉、雅方等知名冰棒品牌開始投入資源,要在競爭激烈的熱商機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市場萎縮 開拓新通路

空曠的公園旁,一個雙葉阿奇儂雪糕的簡易招牌、一台發電機,再配上兩個大冰櫃,這些簡單的設備就能組合成每天創造營收達新台幣上萬元的雪糕攤。一到中午12點,隨著氣溫升高,雪糕攤前的人潮也聚集起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人一買就是好幾盒,買氣比在超市還熱絡。

 

然而,這個走出連鎖通路,在街頭賣冰的瘋狂點子,其實是來自市場萎縮的壓力。雙葉食品副總陳安秊坦承,冰品市場並沒有因為天氣變熱大幅成長,反而是隨著連鎖通路上架費增加,及茶飲料、碳酸飲品的夾攻逐年萎縮,從10年前新台幣40億元的產值,到2008年只剩下新台幣20億元左右;大賣場的冰櫃也從興盛時期的5個變成3個,才讓他們興起另創通路的念頭。

 

跟賣場一樣,流動攤販只提供一盒5支的盒裝雪糕,價格為新台幣50元,換算下來一支雪糕只要10元,與連鎖超商銷售單支30元的阿奇儂雪糕比起,雖然在包裝、容量、用料上有些差異,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攤販的盒裝雪糕更有競爭力,也能吸引到更廣大的民眾。

 

特殊通路 刺激消費欲

從熱商機的角度出發,陳安秊認為,消費者很容易受到氣溫與情境影響購買行為,尤其是變熱的時候,只要在行人必經的要道上擺攤,他們會直接在路邊買冰,而不是特地繞路走到連鎖超商。因此,雙葉流動攤販會出現的時間,一定都是中午以後,也不會在影響業績的天氣裡擺攤。

 

就像打游擊戰一樣,這種沒有固定銷售時間的通路行銷策略,被雙葉稱為「便利購」,不僅能夠大大降低連鎖通路上架的成本,也可以避免與競爭品牌放在同一個冰櫃中銷售,分散掉消費者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這些「神出鬼沒」的雪糕攤販,不會在同據點銷售超過三天以上。今天你在公園看到阿奇儂雪糕,下次要再買到這些冰,可能是幾個禮拜後了。陳安秊自豪的表示,不定期的街頭銷售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期待感,促使他們一次購足大量的雪糕。

 

重產品力 提升回購率

流動攤販雖然不需要負擔上架費用,但沒有定點的銷售方式,卻也很容易遭到消費者遺忘。雙葉希望打造物美價廉的品牌價值,培養一群高忠誠度的顧客,使他們一看到阿奇儂雪糕,就會忍不住買個兩三盒回家。替雙葉規劃所有行銷活動的智通策略總經理舒湘宜分析,這群人最重視的就是產品力,也是他們願意回購的最大因素。

 

為了扭轉一般路邊攤給人劣質產品的印象,提供消費者用料實在的冰品,凸顯品牌的產品力,雙葉壓低人事成本,將這些多出來的費用挪到產品研發與原料上面,使雙葉一年可以推出5至6種新產品。譬如說,比起其他冰品品牌動輒50名上下的業務人員,雙葉卻只有3個人,連副總自己都得捲起袖子跑業務。

 

另外,考量到一般流動攤販賣冰時,冰櫃開關的次數可能會加速雪糕融化,品質會大打折扣。所以,每位雙葉的銷售員都受到嚴格訓練,他們會先詢問顧客的需求,包括口味、數量,才打開冰櫃一次拿完。這種規定既能確保雪糕的品質,還省下許多電費,在最節省成本的情況下賣出更多商品。

【《動腦》2010年7月號】

理財周刊.jpg 

酷熱的經濟問題      【撰文/林建甫】

最近的夏天,台灣很熱,台北因盆地效應更熱。大陸東部和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也出現了日最高溫大於等於35℃,北京、河北全省10多個縣市氣溫超過40℃。連黑龍江北部、內蒙古東北部和西部、新疆東部、河北西南部等地都出現了38℃以上的高溫天氣。

熱浪也襲擊美國東北部城市,高溫天氣導致美國多處停電,其中紐約市中央公園測得破紀錄的39.45℃高溫,皇后區有多名消防員在酷熱天氣下救火時中暑,要送院治療。在費城、底特律市都有婦人倒斃街頭熱得過世。紐約歷來7月6日的最高溫紀錄之前是1999年的38.3℃,但今次卻輕易打破,創下新的39.45℃的歷史紀錄。

人們對於冷的問題,比較容易處理,搭屋避風寒,燒點柴火,溫度就上來。但是熱的問題,一直就沒法解決。因此太熱,中午的選擇就是長長的午休。整體的熱帶地方,文明的表現、科學的發明都比寒帶地方來得差。冷氣機的出現是1928年,普及已經是60年代以後,熱的問題才算稍有對抗之道。

最近實在太熱了,台灣在吵要不要放「高溫假」,大陸在爭「高溫津貼」。中國1960年即頒布《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2007年又有《關於進一步加強工作場所夏季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

廣東從該年就開始執行高溫津貼政策,高溫季節的6至10月間,室外作業和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月150元,非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月100元,在企業成本費列支。

北京最近將高溫津貼從每月60元一舉調高一倍成為120元,並自7月1日起實施。但很多地方還是因為補貼辦法欠周詳,被譏為吹冷氣的比曬太陽的錢拿得多。大陸網友甚至說銀行業人員的高溫費最可觀。

發高溫津貼,是一項人道的做法。作為現代文明社會,需要落實對勞動者的人道關懷。但這更是符合經濟學原理,因為整個社會要運行,不能停頓,一定有某些工作必須有人做。在高溫下工作,對人的健康不利,但他的犧牲,必須有報償。給予高出的薪資是一補償,也是尊重工作者選擇的結果。

台灣的社會,不能什麼都要求放假,否則我們的社會將停滯不前,愈來愈沒有競爭力。

※理財周刊515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填權息奇兵 10檔強股
◎企業特寫:後ECFA時代 鋼鐵有撐 航運亮眼
◎CEO特寫:郭淑珍 標地女王的「減賺」搶地術
◎本周關鍵強股:半年報、美股財報周 觀盤重點
◎外匯搶先報:美元指數若漲 紐澳等貨幣好買點
◎投資報告:台股演出有聲無影的資金行情
◎投資報告:IC設計族群 長線買點可留意
◎港股周報:陸股止跌 布局在港掛牌中國ETF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1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