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過去二十年,野百合學運世代在政治部門的嚴重挫敗,讓外界對年輕世代改變政治結構的可能性感到高度失望;但是,學運世代投入公民社會、實踐公共理念的努力軌跡,卻已讓「改變是可能的」這項信念重新萌芽。這是我在《秩序繽紛的年代》書中感受到的力量。

     由吳介民、范雲、顧爾德三人共同主編的這本新書,選擇在野百合學運二十周年之際出版,書名取自日前過世的詩人羅葉作品,內容並非野百合學運的懷舊自戀,而是以批判性觀點檢視過去二十年社會發展,希望「催生台灣下一輪民主盛世的靈魂」(編者語)。

     這種大堆頭集體創作,乍看之下可能會被視為另一場知識分子的紙上清談。然而,只要將撰稿的二十位學者、NGO工作者放在其長期投入的領域脈絡,就可清楚發現,此書二十篇作品毋寧更是台灣公民社會建構過程的宏觀記錄與深度自省。

     早在此書出版前,二十位作者已分別在工運、婦運、農運、環保運動、社區運動、新移民運動扮演重要角色,對教改、憲改、金改、司改、全民健保等公共政策投入甚深,關切記錄片運動、文化政策、藝術自主,知識分子角色等課題,並試圖勾勒族群想像、民粹政治、媒體發展、兩岸關係的走向。正因為關懷領域如此多元開闊,才能讓野百合學運參與者在實踐公共理念層面不證自明。

     學運世代從政者曾經為政壇帶來創意與活力,但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慘痛經驗已經證明,學運世代從政者不僅沒有改變金權政治、民粹政治遊戲規則,更多時候反而是被舊有政治結構所吞噬改變。反觀在社運、NGO、學術領域奮鬥的學運世代,則逐漸透過細緻的改變累積進步力量,在各領域協助打造台灣公民社會的當前面貌。

     當然,還有很多學運世代的努力,是此書未及羅列的,例如九二一地震到八八水災重建、基本人權、廢除死刑、國際移工、原住民運動等重要面向,但這並不影響此書營造公共對話與多元思辨的價值。而在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當道下,此書對於民主化、本土化、資本市場、兩岸關係等核心課題進行的思索,也有助於台灣社會看清未來挑戰。

     任何改革都非一蹴可幾,只要不放棄努力,改變確實是可能的。《秩序繽紛的年代》書中傳遞的理想主義信念,這一代年輕人已透過樂生保存運動、野草莓學運、大埔農民抗爭等行動具體實踐。當新生代開始譜寫屬於他們的「世代之書」時,台灣公民社會已注入更多值得期待的改變力量!

 

  • 2010-07-28
  • 中國時報
  • 【何榮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