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jpg 

地球愈來愈熱,如何身體力行愛地球?騎單車、走步道是低碳旅行的首選。「低碳綠旅遊」單元分享「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周聖心和徐銘謙如何進行台灣千里步道的計畫。

「有朝一日,千里步道網闢建完成,就像一張大網攤開在台灣大地,網上串連無數文史古蹟與自然生態等景點。這些景點就像鑲嵌在魚網上的珍珠一樣,將變成台灣人珍貴的共同記憶,並以此做為台灣的觀光賣點。」環島千里步道發起人之一 黃武雄

 

 

台北縣金山兩湖村黏土步道,因為連日大雨泥濘不堪,每踩一步,雨鞋就深陷其中。「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徐銘謙,帶領一群都會上班族志工,分配鶴嘴鍬、鋤頭、大錘、耙子等各式聽過沒見過、很有重量的工具,預備整頓那條有點陡、雨天很難爬的步道。

 

因為下雨,因為從來沒做過這樣粗重的工,每個鋤、砍、敲的動作都更顯笨重。兩、三人挖土將已乾枯的筆筒樹幹鋸成木樁嵌入、前方垂直打入兩根硬木樹枝固定、鋪碎石填塞木樁空隙、填廢土、鋪落葉,三個小時只完成了四階步道。

 

但是,在汗水雨水中親手做步道的「緩慢」成就感,卻讓志工們看待步道的眼光產生「化學變化」。步道不再只是方便走過的小徑,而開始有了自己的面貌和生命。

 

慢工細活的手作步道是「環島千里步道」夢想的一環。五年前,長期走在山林裡的社區大學倡議人黃武雄,提出一個柔性的願景,希望幾年後台灣能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他呼籲大家「出門去探查一段小徑:山路、古道、產業道路或鄉道都好,條件是遠離塵囂、沿途要有不錯的自然或人文景觀。」這個夢想觸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心。

 

經過四年的公共討論和實際運作,「千里步道」已經在台灣地圖上連結出一個美麗的路網,也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的環境運動和社會運動。千里步道強調「自然路權」,儘量就現有道路去規劃。所有步道必須具備幾個共同特性——專為雙腳和單車而設;沒有「鄉野三害」水銀燈、除草劑和水泥護欄;不需要大興土木。也因此,千里步道運動串連了全台灣在地的生態、文史、社區營造和環保團體,他們推薦、認養維護的步道路網,接龍一般沿著河川、農路、廢鐵道、古道,已經長達一千五百公里。他們也希望透過立法,保留這些具有自然和人文風光的路線,不再從事任何經濟開發或交通建設。

 

千里步道運動發展出「步道串連」和「步道守護」兩大主軸,由「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統籌,分別由兩位原本和「走步道」沒有太大關聯的女人負責。

 

倡導11號幸福國道

 

執行長周聖心二十年來都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大學主修數學、卻因喜愛文學降轉中文系;在家鄉花蓮教過小學,啟蒙對社會議題的關心;擔任︽人本教育札記︾總編輯十年,直接參與教改、社會運動;負責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的成立,讓她從全台灣八十七所社區大學所凝聚、動員的社會力量,看到步道路網串連的可能。

 

周聖心已有一個念大學、「很宅很都會」的女兒,她「自己雖然也喜歡看山看海,但對環境沒有很高的標準」,會加入步道運動其實完全不在預期之內。她在黃武雄提出步道夢想、獲得熱烈回響後,原本只是樂觀其成,幫忙找到台灣擁有最多會員志工的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以及文藝界的小野,辦了一次啟動大會,沒想到成為頭版新聞。「點燃這第一把火」後,她就無法推辭的接下執行長的工作。

 

周聖心表示,自己沒有既定立場,也沒有背景知識,反而更能貼近一般大眾會有的疑惑和需求。她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平台、步道運動的監工」,去「把設計師畫好的設計圖做出來」。

 

舉辦近五十場的步道「大腦會議」智庫沙龍,她從自己想了解的議題出發,去擬定討論題目。提出「11號幸福國道」(11代表雙腳)、舉辦「1111全台騎步走」活動時,會彈古箏、琵琶、二胡的氣質美女周聖心,往往引來「懷疑的眼光」。「怎麼有這樣『肉腳』(台語)、單車騎不遠也騎不快的執行長?」超級樂觀的她自我調侃,很多路線只要她騎得動,就是大眾路線,否則就列入挑戰級。周聖心肯定,自己「從千里步道認識台灣地理」。

 

相較於周聖心,副執行長徐銘謙則是「帶著問題意識,有計畫、有目標的出國去學做步道。」步道守護就是她從美國阿帕拉契山帶回來的新典範。「台灣不能再用工程師的思維去看事情,」徐銘謙說。尊重當地生態、完全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可以取代到處發包工程、鋪設石階的思維,「反而能持續、適應自然的變動,而且必須集結許多人彼此信任、一起完成,」她已經在台灣看到這樣一個公民社會的逐漸成形。

 

反四輪傳動車廣告,引發效應

 

從小到大活躍在各種球類校隊的徐銘謙,也不是一開始就和步道畫上等號。大學學歷史,最大夢想還是開一輛四輪傳動車到處旅行。研究所時,和一位倡導無痕山林的教練爬大山,「看到他自己隨時拿塑膠袋出來撿垃圾,還將別人無意間掉在沙地裡的麵條撿起來,拍一拍吃下去,」徐銘謙被這樣尊重山林的習慣震撼,才慢慢對大自然有不一樣的思考。

 

直到她寫出那則反對四輪傳動車廣告的讀者投書,在網路上引發完全沒有料到的強大效應,徐銘謙從此經常「莫名其妙的」被邀請到處演講,參加「刷青苔、救古道」一類活動。徐銘謙回想,那時候「到處都有步道抗議的運動,到處都有救火隊去叫挖土機停下來。」讓她覺得應該在源頭去改善。

 

她遠走美國,去到「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最偉大的工程」所在的阿帕拉契山,學習手作步道。經過一百天「手破皮、腳起泡、全身都是傷口」的身體力行,徐銘謙找到了答案。

 

現就讀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研究主題為海洋政策,徐銘謙卻學會「像山一樣思考、聽步道說話」。她風塵僕僕的到處演講、寫報告書,推動步道基地、步道假期志工,也促使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願意在保育、解說志工之外,再培訓步道志工。

 

千里步道讓台灣人用蜿蜒、曲折、慢速,去挑戰當前快速而直線的集體社會壓力和思考模式,提醒大家,美好景色就在身邊。點進千里步道官網(http://www.tmitrail.org.tw/),就可以用Google Earth找到已經規劃好的都會型「生活綠地圖」,例如在永和散步、環台北一週等路線。

 

11號幸福國道可長可短。用雙手、雙腳與自然接觸,才能恢復對地球上美麗事物的敏感與溫柔。選一條離家近的步道,以一天的腳程,帶著孩子上路吧!

 【文/賓靜蓀】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0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