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寺早期曾是霧峰林家私設佛堂,一度成為龍華派齋堂,後來靠著僧人法師努力造就現有佛寺規模。(林欣儀攝).jpg 

台灣久久》菜公菜姑好修行 齋戒誦經撫人心

你聽過「吃菜教」、「菜公」和「菜姑」?你知道台灣許多老地名都和「齋教」有關?台灣齋教盛極一時,各地曾經超過兩百多座齋堂,雖早已式微,但老一輩的記憶中,都還記得各地遍布的「菜堂」(齋堂),以及一群持齋守戒的帶髮居士身影。

     婚姻不幸婦女 吃齋隱遁齋堂

     五十九歲的黃秀華長期出入齋堂,她皈依台南市三級古蹟西華堂的前住持莊吟純。「齋堂有很多菜姑,早期許多家庭不幸福的婦女,都會住在齋堂終此吃齋唸佛過一生,」黃秀華說,西華堂是婚姻不幸婦女的修行所,也扮演安養及幫助貧苦民眾的角色,有些菜姑長年住在菜堂,幫忙打掃或煮素菜,添錢給菜堂,還有人從三十幾歲住到八十幾歲過世,「菜堂等於是她的家」。

力量的泉源▲台南市三級古蹟的西華堂,隱沒於水泥叢林中,這裡曾是金幢教的重要齋堂,見證昔日齋教盛行的歷史。(高有智攝).jpg  

     鄰近西華堂的慎德堂,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也是台灣史料記載中最早創立的齋堂,不過,目前早已被僧尼接收管理,也如同台灣大多數的齋堂,捨棄過去齋教科儀。慎德堂的廂房中依舊保有齋教金幢派「住世老爺」董應亮的畫像,這也是國寶古董級的捲軸,見證殘留的齋教歷史。

     齋教在民間稱為「菜教」或「吃菜教」,具有濃厚的儒、釋、道色彩,明鄭時期隨著移民傳入台灣,入清之後,各派齋堂陸續成立,乾隆嘉慶年間以後大為盛行,但早期卻被視為「秘密宗教」,包括漢醫第一人黃玉階、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等人都是齋教徒。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曾經走訪全台各地齋堂,他說,齋教可分成龍華教、金幢教和先天教三派,到了日治時期,雖然已經浮上檯面,但後繼人才斷層,「齋堂數量增加,但齋教已經逐漸變質了」,二次大戰後,許多僧尼接收齋堂,齋教就逐漸沒落,其中一派則衍生發展出一貫道。

     朝天老齋堂 仍維持齋教科儀

力量的泉源▲彰化朝天堂創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中部知名的老齋堂。(吳敏菁攝).jpg 

     他也指出,台灣許多老地名和齋教有關,包括嘉義內埔的「菜公坑」、嘉義新港的「菜公厝」、彰化溪洲的「菜公庄」、雲林西螺的「菜公溝」、桃園龜山的「菜公堂」和嘉義溪口的「菜堂」等,其中嘉義番路「菜公頂」的地名就是源自金幢教的碧雲山堂。

     彰化的朝天堂是目前仍維持齋教科儀的老齋堂,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當今管理人林普榮的家族大都是齋教成員,也就是俗稱「菜公」和「菜姑」,父親林普心是職業軍人,但打娘胎出生後就吃素,空軍退休後接下朝天宮住持。林普榮也是從小就吃素,現在依然守戒。

     林普榮說,菜堂和佛堂的差別在入教的正式信徒,依然可以成家立業,過著一般的家庭生活,也就是「在家佛教」。他強調,齋堂有濃厚的台灣民俗的色彩,早年齋堂的主要功德在幫人做消災法會,組織誦經團,「早期民間有喪事,菜公、菜姑就會前往助唸、誦經,民間的道士很多都是從龍華教派出來的,這也影響台灣的喪儀文化。」

     望族建堂 供未婚或守寡修行

     台灣早年的望族也會出資興建齋堂,提供族內未婚或守寡親友修行,包括板橋林家的「接源堂」、新竹鄭如蘭家族「一善堂」與「淨業堂」、霧峰林家「靈山寺」等。靈山寺廟方也說,早期靈山寺的住持、管理責任,多由霧峰林家人親自負責,林獻堂的嫂嫂為紓解喪子之痛,也曾到青桐林寺中暫住,甚至在旁邊買地蓋屋,開始潛心修道。

     齋教風行的年代早已逝去,婚姻不幸的婦女也有了更多出路。不論入教方式,只要善心向佛,都能帶給社會更多祥和的力量。

 

  • 2010-08-15
  • 中國時報
  • 【(採訪/高有智、吳敏菁、林欣儀,整理/高有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