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中國與印度同步崛起,他們的關係勢將塑造全球政治局勢。可惜他們之間的關係並未改善。

在一百年前,不難看出當時幾個新崛起力量之間的互動與競爭,勢將形塑20世紀的面貌。當時大英帝國巔峰已過,新強權紛紛冒出頭來,特別是美國、日本與德國。他們的出現帶來了夢想不到的繁榮,但同樣也帶來了想像不到的殺戮。

 

看看本週的主要歷史事件:中國已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西方,這件事被視為中國取代美國的日子,會比原先所設想的要更早到來。但用亞洲當地的視角來看,就會發現中國的長期競爭對手,是另一個正在恢復中的經濟體:印度。這兩個亞洲巨人在西元1800年時,仍然佔全球經濟產值的一半,而且他們也不像日本與德國,只是個民族國家。從國土大小與人口來說,兩國都擁有一個大陸──儘管成長率炫目,卻都很貧窮。

 

不是宿命,但卻仍然很要緊

 

這一切仍然未定,而且應該放遠眼光來看。像中國這樣龐大且複雜的國家,可能會因為其自身的矛盾而表現未達預期甚至崩潰。就短期而言,他的對外關係──甚至就在亞洲當地──可能更要緊:比方說,崛起中的中國就很可能和老年化但力量仍強大的日本起衝突。西方勢力在此地的影響力也一樣不容小覷。

 

這是過度偏執。作為世上人口最多、出口值最大者、最大的汽車市場、最大的碳排放國與最大的能源消耗國,為什麼不應該被多要求一些?至於軍力平衡的改變、解放軍不斷提升其科技質量、建立遠洋海軍與其在外太空與網路上的技術發展,目前雖未能威脅美國的優勢地位,卻引起鄰居與區域競爭對手的不安。近來,可以看到中國和南韓(以及西方國家)因天安艦事件的齟齬,且北京當局對南海主權的宣告,也和東南亞國家意見不一致。

 

印度也一樣對此感到不安。印度對50年前在邊界衝突裡遭到中國羞辱,仍然感到不滿,戰略上對中國不信任的傳統是根深蒂固的。印度認為中國在各方面都致力於削弱自己:搶先佔領兩國都需要進口的能源、玩手段阻擋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裡的席次,以及最要緊的,和南亞其他較小的國家、特別是巴基斯坦之間保持友好關係。印度也注意到,過去數十年來,中國一向將中印邊界糾紛先擺到一邊。但近年來,中國對造成1962年戰爭的西藏與喀什米爾邊境地區的立場卻漸趨強硬。這種不安,使得印度在戰略上靠向美國──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兩國引起爭議的核子合作。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AUG21-27/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