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全球農業正興起一股傳統智慧風潮,但這裡有一個替代選擇。全球正處於「農業悲觀主義」之中,擔心人類非把環境破壞殆盡,否則會餵不飽自己。最近俄國與巴基斯坦的天然災害(其小麥生產量分居世界第5與第8位)更引起了對饑荒的恐懼。

全球正處於「農業悲觀主義」之中,擔心人類非把環境破壞殆盡,否則會餵不飽自己。最近俄國與巴基斯坦的天然災害(其小麥生產量分居世界第5與第8位)更引起了對饑荒的恐懼。或云:到2050年時,全球穀類生產必須提高50%,肉類生產必須增加一倍,否則將難以饜足人類之需。然而這非易事,因為穀類生產的增長率已經停滯,而且新的土地與水資源俱缺。

 

這並不陌生。1967年,Paul Ehrlich曾預言1970與1980年代,將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類死於饑荒。5年後,在《成長的局限》裡,「羅馬俱樂部」認為,這世界的原物料即將耗盡,而人類社會將會在21世紀崩潰。

 

在《成長的局限》出版一年後,有一個本來仰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決定改變過去的農業生產模式。為避免日後糧食進口不足,該國決定透過科學研究而非補貼的途徑,來擴大國內糧食生產。這個國家非但不去保護國內農民免於國際競爭──這是目前許多國家採行的政策──反而開放交易,讓缺乏競爭力的農場自然淘汰。

 

這個國家就是巴西。在過去的40年裡,他成了世上第一個地處熱帶的農業大國,並且開始挑戰五大糧食出口國(美、加、澳、阿根廷與歐盟)。

 

巴西的成功例子多少站在農業悲觀主義者的對立面。後者主張透過小型農場與有機種植來永續經營、反對作物單一化與化肥;認可農業研究,但痛恨基改作物。他們認為本地產銷重於國際市場。巴西的農場也永續經營,但它們的規模甚至是美國農場的好幾倍大。巴西的農民均放眼全球市場。他們極為依賴新科技,國營農業研究公司是巴西成功的基礎,而基改作物則繼續使之向前邁進。對目前正方興未艾的農業信念──小而有機才是美的──巴西代表了一種明顯的替代方案。

 

開墾平原,搶救森林

 

巴西也告訴我們,農業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可以另闢蹊徑。過去亞馬遜地區的確有破壞性的農業,但過去40年來,多數農業革命都發生在遠離亞馬遜的Cerrado地區。綠色革命之父Norman Borlaug曾說:想要拯救這世上遭到危害的生態系統,最好的辦法是在其他地方生產足夠的糧食,這樣就沒有人會想要去染指那些自然奇景。巴西告訴我們這是做得到的。

 

現在,這個世界正面臨著慢動作的糧食危機。巴西的例子頗堪借鏡。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AUG28-SEP03/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image.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