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互聯網既是一種發明,也是一種交換協定。作為許多網絡系統的總和,它在過去15年裡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茁壯,因為它愈大,就會有更多網絡願意加入它。

image.jpg 

怎樣避開對互聯網開放性的威脅?

 布希總統在2004年競選活動裡曾說過:「有不少謠言在,嗯,許多互聯網上流竄…」,那時他的無知備受嘲笑,而他的複數形「許多互聯網」一詞,也成了他對線上世界一無所知的明證。但當時的無知,如今看來卻頗有先見之明。目前,互聯網上正有幾股不同的力量在互相角力,這讓網路世界面臨失去普遍性而分裂成幾個不同數位領域的危機。

 

互聯網既是一種發明,也是一種交換協定。作為許多網絡系統的總和,它在過去15年裡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茁壯,因為它愈大,就會有更多網絡願意加入它。它的開放式標準使得與之互聯既便宜又安全,消解了現有的學術網路、企業網路與消費者網路之間的藩籬(還記得校園服務與美國線上嗎?) 就如同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擴大市場與增加獲利,互聯網上的資訊流通也使之更加豐富並促進創新。然而,現在互聯網既巨大又廣受運用,因此有些國家與公司與網路經營者想要在其間建起幾堵牆,或者希望有部分網路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運作,以促進其政治與商業上的利益。

 

網上築牆

目前網路世界裡有三種牆正在興建中。首先是國家的牆。中國的「網路長城」早已嚴格控管其國內對外的網路連線與流量,使得許多網站與服務無法使用。其他國家,如伊朗、古巴、沙烏地阿拉伯與越南,也都試著在進行類似的事,還有別的政府也正在加緊控管人民在互聯網上的自由。

 

但美國的狀況不是這樣。有關網路中立性的尖銳爭議,反映出的是在取得頻寬上的缺乏競爭。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要求電信業者如同世上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全面性地向競爭對手開放其高速網路。美國的大型網路經營者長時間以來辯稱:如果強迫他們分享網路,會讓他們喪失投資新的基礎建設的動力,而這只會阻礙寬頻的進一步擴展。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那些強制要求開放網路的國家裡,反而他們都享有比美國更快速也更便宜的頻寬。網路中立性很難界定也不易執行,想要強迫施行也只能治標(關切歧視)而非治本(缺少競爭)。網路業者之間的互相競爭,才能防止線上資訊流通遭受到新起的各式障礙的阻擋。

 

本刊長期以來鼓吹自由貿易、開放市場與實體世界裡的有力競爭。互聯網世界也應當適用相同的原則。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SEP04-10/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