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熱食、食物券、補助購鞋與制服,甚至規定達到出席率才發放的兒童福利金,都會有所幫助。這些方法所費無幾。

歐盟領導人習於向外人說三道四。他們狂批伊朗扭曲人權或美國社會不公平時,都挺自在的,但是當外界指出他們自家的丟臉事──歐洲大陸上超過1000萬名羅姆人(或吉普賽人)公民的處境與所受的待遇──之時,他們就不怎麼高興了。

 

不論就哪個社會指標來看,從收入到預期壽命、從文盲率到健康、從犯罪率到兒同福利,羅姆人都比其他歐洲族群來得差。他們不只貧窮,也受到迫害。某些國家甚至被指控為持續地替他們進行強制節育,儘管官方否認。

 

在歐盟東拓之前,這本來只是東歐國家的問題。但後來許多羅姆人向西遷移,使得這個不受歡迎的種族人數大增。不管正確與否,當地人相信他們帶來了髒亂、犯罪、乞討,以及美麗景點裡的帳篷。

歐洲的羅姆人深陷困境,但不是沒有希望。如果有機會,他們也能像別人一般成長茁壯。有些羅姆人在美國就有不錯的表現。他們文化裡一的些面向,如「純種守則」不鼓勵族人與外人往來,確實會對改善其生活造成阻礙,但更大的問題是絕望感與被排除感,這使得他們視上學與找工作為無望,認為只是在浪費時間。

 

讀、寫與羅姆人

歐盟與會員國政府要打破這個循環,其著力點正是教育。許多羅姆兒童上學一曝十寒(如果有上學的話)。那些數據是靜態的,而在有些國家情況還在惡化中:就人口統計學來看(羅姆家庭通常人丁甚旺),改善其就學率對歐洲來說既是攸關自我利益,也合乎其原則。

 

從教室裡的羞辱歷史來看,要把羅姆孩童整合進主流教育當中,將會是件困難的事。一個從沒用過室內管線或見過書本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全班笑柄。許多羅姆人父母認為孩子該去賺錢,而不是上學。教科書與制服的費用,以及進入班級的困難度在在都是障礙。等到六或七歲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年齡再開始恐也為時太晚。整合要從良好的幼兒教育就開始。

 

但是在羅馬尼亞的經驗顯示,可以說服羅姆人把孩子送進學校,政府也可以提供協助。第一步,要先終止許多國家對他們的持續歧視──例如斯洛伐克,該國60%的特教班學生是吉普賽人。熱食、食物券、補助購鞋與制服,甚至規定達到出席率才發放的兒童福利金,都會有所幫助。這些方法所費無幾。這件事需要的不是現金,而是創意與意願。

 

 image.jpg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SEP18-24/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