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krugman.jpg 

該如何因應嚴重失業的問題?聰明之士一致認為,沒有速成之策。有待著力之處仍多,然而勞動大眾仍未準備就緒:他們處境不對,或空有一身派不上用場的技能。我們的問題出於結構,必須費時多年才能解決。

不必要求他們提出足以佐證這種悲觀看法的證據,因為根本沒有這種證據。相反的,全部的事實都顯示,美國的高失業率是需求不足的結果。事實上,需求完全停頓。所謂無速成之策的說法聽來明智,實則愚蠢,因為如果我們具備起而行所需的智慧及政治決心,或許可以迅速化解失業危機。

換言之,結構性失業是個假問題,這是部分政治人物不願謀求真正有效解決之策的託詞。

所謂的聰明之士是誰?新聞報導引用最多的人物是明尼亞波利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柯契拉科塔。他堅稱因應高失業並非聯準會的職責而受到各界矚目,他說:「許多企業還有職缺,卻無法找到適任的勞工。勞工需要工作,卻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在這種局面下,聯準會對這個問題使不上什麼力。」

明尼亞波利聯邦準備銀行對未來展望持保守看法,並認為失業主要是因為結構上的問題所致。這種立場通常來自政治右派。然而另一派的部分人士也持類似的看法。例如,前總統柯林頓最近接受訪問時就說,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民眾並未具備遞補開放職缺所需的專業技能」。

我必須鄭重指出,柯林頓接受羅斯福研究所及經濟政策研究所專家的訪談。這兩個研究機構最近相繼公布非常重要的報告,駁斥失業出於結構問題的說法。

畢竟,如果柯契拉科塔與柯林頓的說法正確無誤,我們應該看到什麼樣的局面?答案是,美國部分地區應該出現勞力大幅短缺的現象:重要產業試圖擴大產能,卻無法找到遞補的足數勞工;主力群勞工的技能炙手可熱;全國其他地區還在苦撐之際,部分地區卻能維持低失業。

這一切都不存在。各主要產業領域的新職缺悉數大減,被迫在幾乎各產業從事兼職的勞工人數則大增。各主要職業別的失業率全部增加。只有人口總和略大於紐約曼哈頓區的三個州失業率低於5%。

噢,還有,「無法找到適任勞工」的企業在哪裡?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調查小企業已經多年,總是要求訪調對象列出心目中最重要的問題,而認為勞工品質最重要的比率已降到歷史新低。這反映出即使擁有一身高技能的勞工也急著找工作。

換言之,一切證據與所謂美國失業出自結構問題的說法相互矛盾。問題是,這種說法為什麼大行其道?

部分原因是,高失業時期總是會出現這種現象,專家學者認為,只要聲稱問題根深蒂固且無法速成解決就會使他們看來態度嚴肅。

我一直留意自命專家者流在大蕭條時期發表的談話。他們與時下「非常嚴肅者」發表的談話幾乎如出一轍。1935年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高失業率不可能快速下降,因為勞動大眾「無法適應新局面,也未受過必要的適當訓練。他們無法適時掌握產業隨時可能提供的機會」。

幾年後,一項大型國防整建計畫終於提供配合經濟需求的財政刺激。突然間,產業急著雇用那些「無法適應也未受過訓練」的勞工。

然而一如當時,當前的部分有力集團在意識形態上極力反對政府以充分的具體措施帶動經濟再度發展。

基本上,這是所謂我們面臨巨大結構性問題之說四處蔓延的原因。嚴重失業正逐漸拖垮美國的經濟及社會,這種說法為坐視提供藉口。

須知並無任何實證可以佐證這些說法。我們不缺技能純熟的勞工,缺的是政策決心。

誠如前述,結構性失業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託詞,是在我們亟需起而行的關鍵時刻,任由問題惡化的藉口。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世欽譯)

【2010/09/2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