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過去每到夏季乾季,亞馬遜雨林便遭到砍伐與焚燒,因之造成的煙霧往往在太空裡都能看到。不過今年不一樣了。巴西的森林砍伐率以驚人速度下降。

雨林還有希望,但人類若想自救,動作得再快點。

 image.jpg

過去每到夏季乾季,亞馬遜雨林便遭到砍伐與焚燒,因之造成的煙霧往往在太空裡都能看到。不過今年不一樣了。巴西的森林砍伐率以驚人速度下降。在2004年,約有280萬公頃(10,700平方英里)的亞馬遜雨林被夷為平地,但在去年只有大約 75萬公頃遭劫。

 

這種進展並非孤立現象。許多世上最大伐木公司已開始擁抱樹林。在過去的十年中,根據聯合國的記錄,每年有將近800萬公頃的森林得到重新生長或重新種植的機會。這主要發生在較富裕的地方,如北美和歐洲,當地逐年減少的農村人口使得林地承受的壓力亦漸緩和。但是,在若干大型貧窮國家裡,特別是中國,也相繼推出龐大的植樹計劃,企圖阻止因砍伐森林造成的環境災難。即使在雨林被砍伐最嚴重的熱帶國家裡,漸漸不願伐木的國家也不只巴西一國。

 

近幾年所取得的進展說明人類未必非得要把地球的森林植被給剝光才甘罷休。但從伐木到護林的轉變還是不夠快。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過去的十年中,每年大約有 1300萬公頃的林地──面積約當英格蘭大小──被轉化作為為其他用途,主要是農業。如果這世界還想繼續擁有可以幫助呼吸、涵養水源、降低氣溫並孕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罩,動作得再加快。

 

老舊的惡習

 

打從1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撤退,森林重新覆蓋地球開始,人類已經開始在摧毀它們。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人口爆炸、僧侶過於勤勞,也許有將近一半溫帶的橡木與山毛櫸樹林遭到摧毀,通常是清出空間來種糧食。19世紀時,美國有將近 1億公頃的森林在類似因虔誠信仰而強化的「改善」土地信念之下,遭到了大屠殺而消失無蹤。這種精神仍然存留著。

 

預備、穩住、成長

 

森林遭到砍伐,以及伐木速度減緩的原因,都是因為經濟發展。在早期發展階段,人們破壞森林以求糊口。全球化加速了其過程,因為對熱帶國家農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與此同時,隨著新興國家的人民更加富裕,他們開始思考除了賺錢養家之外的問題,政府也慢慢開始通過和執行保護環境的法律。國際貿易還可以讓注重環保的富國消費者去影響發展中國家生產商。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談判觸礁,以 REDD這種方式來籌募資金的前景黯淡。但是,終究得從某處找出錢來。如果不認真解決這個問題,氣候變遷造成危機將會大幅增加,而地球將失去其最有價值也最美麗的資產。這將是一場悲劇。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SEP25-OCT01/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