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jpg 

中國緊抓著具有巨大潛力的輸出品:它的貨幣。

 image.jpg

中國喜歡用小碎步來行百里路。上個月,據說有些幸運的外國銀行,包括各國央行,得以用他們持有若干海外人民幣來投資本地的中國債券。據《金融時報》本週報導,首先付諸行動的是馬來西亞的中央銀行。透過這項購買,將中國貨幣隔絕於世的金融長城上的石頭,又被移除了一塊。

 

全球性貨幣並不經見──如20世紀上半葉的美元,過去的十年裡的歐元。對中國而言,即便只是有可能變成全球通貨這樣的事,仍是件了不起的轉變。在1949年革命之前,中國的貨幣政策與貨幣經常處於悲慘狀況裡。革命後,貨幣的情況更江河日下,交易還要靠配給券。國際匯兌要不透過僵化低效率的中國銀行,要不就只好到黑市裡去換。直到1994年,一個統一、官方的匯率才確立。

 

人民幣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穩固後,中國卻抗拒它下一個合理的進展,嚴格限制資金流動跨出其國界。換匯的限制使得中國當局能夠控管經濟與商業。但是這種策略卻使得中國公司暴露於潛在的匯兌風險之中,這正是當局不願意讓人民幣對美元的幣值更加自由浮動的理由之一。這也讓中國無法輕鬆地利用免利息、印有毛澤東頭像的人民幣紙鈔,去換取外國貨品與資產,從而獲取其「鑄幣稅」的權利。

 

然而,中國似乎正慢慢地改弦易轍。隨著去年開始的改革,中國出口商如今可用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所得款項也可以存入境外的公司帳戶(主要是在香港)。根據一位銀行家表示,這種改革在一開始是失敗的。帳戶沒開幾個,生意也沒作成多少。

 

上個月的決定,讓一些銀行可以把手上的海外人民幣用在國內的債券市場上,這等於為兩個平行宇宙建立起了一條連繫的管道。此後,有些海外人民幣將可以回到國內來換取資產,而非商品。雖然購買公債的額度受到嚴格限制,但無疑使得選項變多了。畢竟,中國國內債券市場的總值高達 2.9兆美元,是新生的境外債市的725倍。

 

如果以人民幣進行全球貿易持續擴張,國際銀行將有機會從中發展出其他既可產生利潤又可預期的業務,如經手信用狀或付款證明等。而且由於貨幣在各地流通的過程裡,不可避免地要稍作停留,這應該會造成存款增加,也成為放款的來源。

 

然而,僅管金融上邏輯如此,中國政府內部卻正在激辯此一趨勢是不是該繼續下去。如果外國人出售他們的美元而改持人民幣,他們將會對人民幣的升值造成壓力,使得它更加難以「管理」(用中國較喜歡的字眼)或「操控」。

 image.jpg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SEP25-OCT01/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