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要讓人們渴求一個東西,惟一要做的就是讓這個東西難以取得。這正是奢侈品奉行不悖的定價策略,其間充滿了人為操作。

小時候,看亦舒的小說,她很喜歡用名牌配件來形容主角品味,某某牌的洋裝配上某某牌的絲巾等等。

 

我記得小說主角有一句生動對白(這些名牌服飾價格當時大約超過普通白領一、兩個月薪水),「那麼貴,穿了會飛嗎?」

 

對,穿了它們不會飛,鈔票放在一個要價好幾百萬元的名牌皮包裡不會變厚;戴著一隻售價好幾千萬元的名牌機械表,時間也不會變多;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追逐這些奢侈品的人們卻有增無減。

 

當我再長大一點,我獲知了更多名牌商品的故事,在電影情節中我看到船難中巨富的名牌皮件沉入水中,裡面的物品居然沒有損壞;而沙漠風暴裡搶奪財富的美軍,用什麼袋子提沉重金塊提把都會斷,只有某名牌手提袋縫線超牢,怎樣甩都不會壞。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提著那有著顯而易見LOGO的手袋,好比一張「我也不差」的身分證,行走江湖可以抬頭挺胸。

 

近幾年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崩落,收入主要靠領薪水、沒有在中國大陸投資置產、沒有選對股票或者沒有在台北市中心買對房子的人,應該相當都有「財富被剝奪」的不公平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奢侈品價格飛快地上漲。

 

十年前,購買一個歐洲名牌皮包大約是二萬元、歐洲名車是二、三百萬元、台北市豪宅只需要二千萬元;但如今,一個名牌手提袋入門款通常要四、五萬元(特殊皮革或鎖頭鑲鑽者更動輒要價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頂級房車上千萬元;總價沒有上億,根本無法與「豪宅」兩個字沾上邊。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但我自己,卻已經漸漸對奢侈品「免疫」了,原因如下(以皮包為例):一、我發現它們的售價狂漲,品質卻進步不多(某些皮件的縫線甚至動不動就「開口笑」),和平價皮件的差別不大;二、愈來愈多人提一模一樣的包走在路上;三、真要買下別人看了會覺得「了不起」的皮件,那售價高到會讓自己有負擔,至少會「引人側目」,沒有必要給人如此豪奢的印象。

 

限量、限款、買不到、可以保值?其實,好比馬克吐溫在《湯姆歷險記》中的名言,「湯姆發現了人類行為的重大法則,那就是,要讓人們渴求一個東西,惟一要做的就是讓這個東西難以取得。」這正是奢侈品奉行不悖的定價策略,且其間充滿了人為操作。

 

當奢侈品貴到這種程度,除非是巨富資本家,我認為一般的上班族反而是沒必要追逐它們了,畢竟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花自己一年、兩年甚至數十年的薪水(或者冒著天大的風險)追求。

 

人生中有更多重要的事可以選擇,也可以帶來更多快樂(給自己或給更需要的人),數萬元名鞋、百萬元名包、千萬元名表?我還是引用亦舒的那句名言作為總結,「穿了會飛嗎?」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0年23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