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jpg 

主管須先假設「只要提供協助,員工便能克服困難」。只有確定績效問 題,真的無法藉由改變工作環境、制度或主管管理行為以獲得改善時, 才做出處分。

Step 1:設定績效目標

Q1 如何為員工設定合理的績效目標?

制訂目標要符合公司策略,並遵循「SMART」原則:要明確、可衡量、 有共識、可行、及有時間限制。

 

Q2 如何取得對目標的共識,讓員工不需監督,也能有好表現?

要使員工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有好表現,就必須充分讓他們明白執 行任務的理由,否則可能會因為「不知為何而戰」,導致績效不佳。

 

Q3 如何協助員工克服阻礙,達成績效目標?

主管指派任務前,要先確保員工具備足夠的能力、知道該如何進行; 甚至要指導員工,或給予足夠的教育訓練或練習機會。

 

Q4 當主管與員工對績效目標看法不同時,怎麼辦?

主管應該讓員工充分表達意見,才能及早解決歧異,在開始工作前達 成共識。工作重點改變時,也要第一時間知會員工。

 

Step2:績效溝通與改善 Q1 主管如何觀察、了解員工平日的工作績效?

 

主要有正式(定期溝通會議、書面報告)和非正式(走動式管理、和員工不時聊聊天)兩 種做法,後者尤其能幫主管做到「及早知道、及早處理」。

 

Q2 主管最常碰上員工的哪些績效問題?如何解決?

員工的績效問題主要有兩種:員工不按指示做;及員工照指示做,但效果差。主 管必須先查明員工「不照做」和「成果差」的原因,才能有效排除問題。

 

Q3 溝通後,員工的表現仍不盡理想,主管還能怎麼做?

經理人發覺問題後,應先與員工一起找出對策,不讓問題擴大;如果問題並未改 善,主管最後可採強硬的處理手段。

 

Q4 主管應如何記錄員工的日常工作表現?

主管可以找出員工績效良好的實例、績效問題的成因、傑出績效背後的因素、實際表現和預期表現的落差,做為年度績效考核的參考。

 

Step3:績效考核與面談 Q1 績效考核有哪些常用的方式?

 

常見的績效考核有「評分」「排名」和「目標式」三種,各有優缺點,組織 應依照其特性與需求選擇。

 

Q2 績效面談前,主管與員工該做好哪些準備?

面談前,主管要讓部屬了解會議的目的及流程,並蒐集相關績效資料,確保雙方能就事論事,避免紛爭。

 

Q3 公司發的考核表內容籠統,主管該怎麼讓績效評估更明確?

評分前,主管可先說明每個評分項目所代表的意義;評分時,應對低分項 目提出改進的做法,讓評分有意義。

 

Q4 主管在評分時,應避開哪些盲點,盡可能做到公正、客觀?

主管評分時常陷入「以偏概全」「刻板印象」等盲點,可透過「參考日常紀 錄」,並力求給分「常態分配」,降低不公平。

 

Step4:獎懲與訓練發展 Q1 如何根據員工的績效報告,對做出恰當的人事決策?

 

主管可依據員工工作能力及工作意願高低,作為人事決策的判斷基礎。 大多數的績效問題,都能透過教育訓練或工作輪調加以解決。

 

Q2 當員工績效低落,該如何公正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

主管須先假設「只要提供協助,員工便能克服困難」。只有確定績效問 題,真的無法藉由改變工作環境、制度或主管管理行為以獲得改善時, 才做出處分。

 

Q3 績效普通和績效優異的員工,獎勵的重點各該放在哪裡?

主管可以強調績效普通員工表現傑出的領域,讓員工知道主管認同他 的成就;對於表現優異者,則可善用他們的優點或專業,請他們幫忙教 導其他員工。

 

Q4 如何根據表現,給予適當的薪資獎勵?

薪資設計應依照「依據績效高低,拉開員工薪資差距」原則。調薪時, 可依據本薪高低來調整調薪比例(本薪高者,調薪比例低),以降低年資 的影響程度。

 

Q5 如何根據每位員工的特性,制定績效發展計畫?

績效發展計畫應聚焦在發展員工的技能、特點、能力與經驗,以提升員 工對公司的價值、強化員工的專業與競爭力,以承擔更高責任。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十月號】

經理人月刊.jpg 

「問」出「當責」文化,打造高績效組織

產品市占率下滑、毛利偏低、部門間合作意願低落、主管無法承諾業績目標⋯⋯2008 年台灣惠普(HP)董事長施志國來台履新時,「迎接」他的,正是這一連串績效問 題。2年後,台灣分公司的毛利回升至亞太區水平,3項主要產品的市占率也同步提升,分居市場冠亞軍。

打造高績效團隊Step1:建立「說到做到」的當責文化來

 

來自香港的施志國,啟動組織高績效循環的第一步,是找出績效低落的真正原因。因為 找出問題的那一刻,就是績效起飛的轉折點。

 

「市占率、毛利率都偏低」是結果,起因卻可能有很多種:是亂殺價?通路不夠多?決策 速度太慢?還是窗口太多,客戶不知道要找誰?施志國決定先建立績效管理流程,導入自 己長年使用的績效管理系統,包括績效報告表格、重要檢討指標、會議形式與流程等。統 一團隊的腳步後,再逐一嘗試可能的解決方案,找出正確的做法。

 

沒想到,第一次與台灣主管招開績效檢討會議,就花了三個多小時。這讓施志國正視到, 「主管缺乏accountability(當責)」是最嚴重的問題。

 

「當我問『這個數字能不能做到?』對方會給我10個理由,像是『如果發生A狀況,業績 是⋯⋯,如果是B狀況,會變成⋯⋯.』最後我只好問,『那你究竟想做多少?』」施志國回 憶,他花了很多時間跟主管們溝通「hand-shaking」(握手)的觀念:說多少就要做多少;而 一旦雙方都同意目標、並握手達成共識後,主管就要使命必達。

 

歷經半年每周一次、共計24次的檢討後,績效會議的時間終於縮短到1小時內,績效文化 終告成型。 惠普企業公關劉露霞形容,施志國始終面帶微笑,沒見他罵過人。「都是資深主管了,我 讓他們心裡不好受,他們回去也不會做好工作,」施志國說。不過,不罵人並不表示績效會 議的氣氛很輕鬆,因為他的每一個提問,都有可能問得對方答不出話來。

 

施志國強調,要在組織裡形塑重視績效的文化,24次的檢討流程都要非常一致,他每次 都會提出相同的問題,像是「下個月、下一季怎麼樣?」「有沒有困難?」「達不到業績要怎麼 補?」「需要哪個團隊幫忙?」當同仁回答「我需要別部門全力協助」時,施志國還會繼續追問,「要幫哪些忙?」「什麼時候幫?」直到取得具體資訊為止。「問問題,不代表我真的想知道,而是提醒主管要注意,」施志國解釋,他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原因和目的,可以涵蓋80%的績效問題。如果問到了重點,點醒了員工,他們就會主動改變行為,同樣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

 

打造高績效團隊Step2:資訊透明,精準掌控業績數字

 

另一個制度的改變,是訂單資訊公開透明:各部門主管必須將所有客戶資訊放在共用資料庫,並依可行性、進度等做分類。由於許多客戶的需求,都必須經由跨部門的合作,資訊公開後,不但資源整合較迅速,財務狀況也變得更清楚。

 

施志國形容,新制度施行的前三個月,每到月底同仁都很緊張。因為「惰性」使然,有些主管過去往往可以「說一套做一套」,到最後一個月才開始想補救措施,只要季末見真章即可;有些人甚至會「私藏」訂單,等業績不足時拿出來墊,造成業績數字難以預測,其他部門也無法支援,徒增最高負責人的管理難度。

 

對施志國來說,他的任務之一是將所有團隊的業績加總,向區域主管報告。如果每個部門的業績數字都不精確,台灣區的業績也會不穩定,致使主管對他缺乏信心;反之,如果每個主管都能對業績目標負責,最高主管的工作也會變簡單。

 

「做績效管理很花時間,但也很關鍵,」施志國估計,自己有80%的時間都花在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在對的時間、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萬一員工始終無法達成目標,他會先弄清楚原因:究竟是沒搞懂「hand-shaking」的概念?還是能力不足?如果是前者,就協助對方順一次程序,找出思考漏洞;如果是後者,便考慮將對方調到更適合的職位上。

 

打造高績效團隊Step3:培養「解決問題」「coaching」能力

 

「大家都覺得績效會議很難過,但不檢討更難過,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怎麼想,」施志國笑說,許多人常將績效低落歸咎於組織系統的問題,比如「目標設定太高」;事實上,「6成的績效問題都跟領導人有關。」施志國觀察到,有些主管邏輯混亂,發現結果不如預期時,便亂做決定,要員工先衝了再說,白白浪費資源;另一種主管缺乏自省能力,無論對待哪種年齡、背景的員工,只要無法達到目標,一律破口大罵,打擊士氣。

 

對此,施志國建議,要做好績效管理,主管必須具備兩種關鍵能力:「解決問題」和「coaching」。因此他喜歡以「問問題」取代「給答案」,刺激員工提出想法。他認為,經過「員工提出做法,主管幫忙判斷」這個來回思辯的過程,非但能解決問題,同時讓員工學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可以讓每個團隊都成為能自我思考與修正的學習型組織。

 

「如果組織裡只有一個腦袋在做決策,不但很慢,也容易出錯,」他解釋,好員工都懂得自我管理,不喜歡主管拿著鞭子在背後追趕,所以主管必須認清自己的功能與角色,不要獨攬決策權,愛在員工背後下指導棋,這樣反而容易造就「講一步、做一步」的懶惰員工。

【撰文/陳芳毓】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十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