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jpg 

人們常謔稱,10個經濟學家會有11個不同的意見,凸顯出經濟理論的詭譎複雜、眾說紛紜,難以獲致眾皆信服的共識。最明顯例證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全球經濟深受衝擊,各國政府紛紛祭出凱因斯學派赤字支出政策,大事舉債擴張公共支出;然而凱因斯學派的理論30年來在經濟學界備受質疑,做為推論基礎的凱因斯學派總體模型更是左支右絀,這種全球政府的行動與經濟學界的抨擊大相悖離的情況,恐怕在任何一個學術領域都難得一見。

事實上,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還處在稚嫩的地步,與早已高度發展的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相去不可以道理計。而且,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存在極大的困境。因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以及由而構成的市場與互動關係;與化學、物理等非人乃至非生物的對象不同。偏偏經濟學又強要假借分析非人對象的物理學做為分析工具,而以「科學」自居;將原本做為根基的人性與各如其面的人心極度簡化,推導出許多在無人的環境中方才存在的所謂原理。充其量,這只能說是一個試圖「虛擬實境」的「擬真」人工智慧。

本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正可現身說法。以美國經濟學家戴蒙德為首的獲獎者,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原來現實市場中的資訊是不完整、不應分二,而且要為所需的資訊付出昂貴的成本,經過努力的搜尋,才能藉以買到合意的商品或找到適當的工作;雇主找不到所需的勞工而出現缺工問題,同時勞工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陷入失業困境,原來就是搜尋成本作祟!

如果一個道旁小鬼認真地大聲宣告此一發現,不免招來一陣訕笑!但當經濟學家認真地以一個高度複雜的數學模型推證出此一結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即光榮加身。

難怪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兩年於茲,投下了經濟學家所能開出的最猛烈藥方,迄今仍未見好。就在諾貝爾經濟學獎放榜之前,2007年預告銀行家過度依賴所謂的「風險模型」可能導致意料之外大災難的暢銷書作家泰力布,要向瑞典中央銀行提告索賠;因為1968年創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瑞典央行,曾將諾貝爾桂冠頒給三位以「風險模型」探討投資組合理論的財金學者,使他們的「風險模型」備受銀行家的重視,正是金融海嘯的肇因。

我們還可以加上一筆:金融海嘯因雷曼兄弟倒閉而驟然引爆,固然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極大衝擊,但若非頭頂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知名專欄作家,不遺餘力地恐嚇世人:全球經濟將陷入百年來最可怕的經濟大蕭條;而且以其如刀之筆,旦旦而伐之,全球各國不可能無一倖免地失去信心,而導致世界經濟體系遍及每個角落同時陷入癱瘓。如果不是摩頂放踵大聲呼籲,各國政府必須拿出最強力、更強力的武器全力對抗,許多政府也不會因為過度舉債而陷入主權債務危機,被迫在經濟陷入困境時,反過來降低預算、增稅以緊縮有效需求。因此,我們大膽做一個假設:如果1968年瑞典央行未曾多事地為一個稚嫩的「擬真科學」設立諾貝爾獎,或許金融海嘯在2008年不致造成,而事發後也不會引發政府種種過當作為,釀成嚴重的後遺症,令經濟遲遲不能回歸正軌。

我們樂見泰力布對瑞典央行的提告可以成案,藉此讓全球各國都檢視經濟學發展至今存在的巨大缺口,與現實世界之間難以彌補的巨大落差,以及解決現實問題上的種種限制。當我們如此冷靜、理性而且真實地看待經濟學,經濟學才真正會是對人類社會的祝福。

【2010/10/13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