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oit Mandelbrot.jpg 

重挫,大漲,重挫,大漲。回想一下,今天財經版上這樣的字眼有多麼熟悉。我們多少會這樣想:安啦,短期的漲跌難免,但只要用對方法,還是可以獲利的。

     才怪。上周六去世的數學大師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早在多年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踢爆」了這個假象。無論是股票或外匯,不管是短線還是長期,從來不像業者們所說的那麼安全,相反的,投資失敗的風險遠超過你的想像。

     曼德博一九二四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十二歲跟著父母逃難到法國,隱姓埋名住在鄉下。二戰後取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的他,不願留在巴黎教書而轉赴美國。先後到過麻省理工等多所學校,並曾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拜師已故數學泰斗馮諾曼門下。

     然而,身為馮諾曼所收的最後一位博士研究生,曼德博畢業後卻沒有留在學術界,反而到IBM的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負責研究電腦通訊的錯誤模式、資訊分析的應用範圍等問題。也就是在那裡,曼德博同時接觸了數學與金融,也引起了他日後對金融理論的好奇。

     曼德博後來還是離開IBM回到學術界,任教於哈佛、耶魯等多所名校,並成為當代最令人敬重的數學大師。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發明了「碎形幾何」,指出很多看似不規則的現象(例如海岸線、花椰菜、河流),其實自有一套「碎形」規則,而不是像人們所以為的那樣雜亂無章。這套理論後來被廣為運用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也讓曼德博有「碎形理論之父」稱號。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曼德博也是一位金融理論先驅。早在一九六○年代初期,他就著手研究金融市場上價格的變動,並先後建立過兩套價格變動模型。他的理論後來被美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拿來作為計算選擇權價格的基礎;銀行業也用過他的理論,來估算資產風險。

     不過,曼德博本人卻沒有因此而學以致「富」,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到市場上撈錢。相反的,他抨擊金融市場濫用了數學,並且對金融圈廣為散布的所謂「投資理論」,以及業者們利用數學為基礎所建立的「金融工程」大加撻伐。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他再度把研究焦點放到金融市場上,並且針對多項主流理論,提出強而有力的反駁證據。

     比方說,大家都以為金融市場上的漲跌,是呈「常態」分布的──也就是,大部分時候小漲小跌,很少大漲,很少大跌。如果用線圖來表示,就是個「鐘形」,中間隆起的部分是一般的漲跌幅,兩端較少的大漲或大跌。

     錯了,才不是這樣。曼德博所蒐集的長達數十年資料顯示,從股市到匯市,從棉花價格到IBM股價,實際上動不動不是大漲,就是大跌,市場上激烈漲跌的頻率,遠遠超過「理論」上的假設。類似的金融理論很多,他說,這些理論「就像蓋在沙上的房子」,「一點也不牢靠」。

     問題是,這些錯誤的理論,今天卻是市場的主流。數以萬計的投資人,將自己的退休金、棺材本,全都託付給那些「一點也不牢靠」的投資工具。儘管聰明的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只要理論有破綻,就會開始設法修改,或是推出新的理論來轉移焦點,但照曼德博看來,都只是在補破網,而不是面對現實。當金融專家們走上的是錯誤的不歸路,他提醒投資者們:不該跟隨,都該覺醒。

     覺醒在這集體瘋金融的時代,當然不容易。一來,賺大錢的承諾,有誰不愛?二來,大家都在投資,自己豈能自外潮流?何況,曼德博挑戰了金融理論,卻也惹來業者們的曲解與抹黑,何苦呢?

     這正是為什麼,《華爾街日報》主編賀森說,曼德博具有一種「了不起的美德」──獨立思考。長期以來,曼德博無論在生涯選擇或學術主張上,都不會人云亦云,而是堅持做自己相信對的事,即便別人不認同。不管做什麼事──套句一位曼德博數學界好友的話──「都跟別人垂直」。

     面對市場與人生,我們何妨學學曼博德,「跟別人垂直」一下呢?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2010-10-23
  • 中國時報
  • 【沈雲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