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5038-2452950.gif 

美國又占據媒體重要版面,成為全球焦點,但跟2008年9月一樣,都不值得歡欣鼓舞。上一次是美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過度操作金融槓桿聚財吸金的手法失利,掀起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這一次的性質不盡相同,但與金融海嘯仍脫不了干係。

幾乎在同一時刻,美國的人民與政府做了兩個重大的抉擇,都將對美國與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先是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結果揭曉,歐巴馬總統領導的民主黨慘遭68年來最大挫敗,主要是美國經濟未見明顯好轉,失業率進逼10%,而這正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遺禍。如果此禍不除,歐巴馬問鼎連任寶座的希望可能在今年底就會破滅。

稍後不久,美國聯準會(Fed)在各國屏息注視下,決定採取所謂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QE2),購買6,000億美元的長期債券以釋放出巨量資金。這不但直接踵武兩年前空前豪放的貨幣寬鬆政策,其目的也在對治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資金市場低迷不振、房市欲振乏力的疲弱局面。

對這兩大結果,各方解讀大異其趣。歐巴馬期中選舉失利、共和黨重掌眾議院,一般認為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皆有裨益;主因民主黨向來偏左,對自由市場多所顧慮,尤其對富商巨賈側目而視,因而不僅在經濟困頓時刻力推可能加重雇主負擔的健保政策,並對年底屆期、布希政府時期的減稅政策,也只想保留年所得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或20萬美元以下的個人減稅;同時,面對WTO自由貿易談判停滯、對中國貿易失衡,歐巴馬政府著重的是設法推升人民幣、努力保護美國的工作機會等。凡此種種,均難令美國及全球經濟自金融海嘯的泥淖中脫身,亦與推動經濟復甦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當比較尊重市場機制、傾向於減少人為干涉的共和黨主導眾議院,可發揮制衡乃至掣肘的力量,美國的投資與全球貿易運轉都有可能正向發展。

至於在執政黨挫敗後仍執意從事二次量化寬鬆的聯準會,則為全球經濟再度投下一顆不定時炸彈。第一次量化寬鬆的主要目標是為慘遭海嘯重擊的歐美經濟補注流失的資金;但此舉有如抱薪救火,刻意壓低到趨近於零的利率,反令新增的資金流往相對高利率、匯率看漲、景氣也較繁榮的亞洲各國。於是,歐美先進國家苦於資金短缺、通貨緊縮陰影籠罩,亞洲各國則錢滿為患,房市、股市泡沫膨脹,竭力打壓仍無濟於事。

兩年以來,這樣的情勢愈演愈烈,包括中國、印度、澳洲等國面對錢潮氾濫、通膨日烈,不得已一再升息,與歐美先進國家的利率差距擴大,結果引來更多資金自歐美向亞洲傾注。如此一榮一枯的失衡狀態一日不除,全球經濟即一日不能重回正軌。美國因是金融海嘯的禍首、量化寬鬆政策的主力,美元又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受禍尤為慘重,美國經濟迄今不能復甦、房市欲振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其病根正在於此。

面對如此困境,對治之道正是及時懸崖勒馬,將美國與亞洲各國的利差大力縮小,讓美元的信心逐漸恢復,使投資美國的價值由負轉正。然而,聯準會不此之圖,反而如債券天王葛洛斯所言,變本加厲地再推量化寬鬆政策,製造更多美元、降低美元的投資效益,讓外國人較不願持有美元;則美國經濟的困境更為惡化、資金向亞洲各國流注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恐怕是無可避免的後果。

因此,歐巴馬政府期中選舉失利,可能為美國與全球經濟加分,而聯準會進一步量化寬鬆,則是更大的減分。兩者相抵,得不償失,苦日子還未到盡頭。

【2010/11/05 經濟日報】

5955038-2452950.gif 

  • 2010-11-05
  • 中國時報 【社論】
  • 美再祭量化寬鬆 全球添經濟風險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正式公布第二波量化寬鬆(QE2),預計在八個月內,投入六千億美元購買公債;此舉一出,在全球金融市場與各國政府之間,立即掀起巨浪。不論從那個觀點看,美國的QE2都是以鄰為壑,讓其它國家分擔美國的經濟問題,此舉也將大幅增高全球經濟的風險。

         美國首次的量化寬鬆政策,是在二○○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當時因受海嘯衝擊,去槓桿化的效應,讓金融體系危在旦夕,市場流動性幾乎停滯。各國央行不斷降息仍難挽救危機,所謂的量化寬鬆就是在此情況下出現的政策。全球央行史前無例的聯手對市場挹注資金。美國在第一波的量化寬鬆就放出了一.七兆美元。

         第一次的量化寬鬆支撐了金融市場、避免經濟走入大蕭條。兩年來,以新興市場為主的國家已走出陰霾、邁向復甦;各國股市幾乎都回到海嘯前的水準,甚至不少股市都已再創新高。但美國作為海嘯發源地,受傷慘重,經濟雖然已回復正成長,但高達九.七%的失業率,仍讓美國經濟舉步維艱,同時引發其它政治與社會問題。民主黨期中選舉的潰敗,主因即在經濟不振與高失業率。

         不過,美國為了挽救經濟而祭出QE2,卻很可能是一個風險高、效益低─或甚至無效的政策。因為,相較二年前的海嘯時期,經濟情勢已全然不同,同樣一帖藥方是否有效,令人懷疑。

         量化寬鬆是聯準會以買進公債方式進行;簡單的說,就是印鈔票買回公債,把錢放到市場上去。這個政策「可以救急但不能救窮」,市場瀕臨崩潰、流動性陷入停滯時,強灌資金到市場,的確是救急的好方法。但美國的金融市場危機實際已解除,而且已陷入「流動性陷阱」中,貨幣政策難奏效;更何況現在面對的不是金融風暴,而是典型的經濟復甦緩慢、就業市場無感型復甦等問題,此時財政政策顯然較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合宜。財政政策是政府增加支出,至少明確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即使政府以發行公債方式推動,也是向市場籌措資金,與純粹增加貨幣供給的量化寬鬆是完全不同的作法。

         更重要的是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國際貨幣機制實為「美元本位制」,美國狂印鈔票,將透過全球貨幣機制,對各國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資金浮濫、全球亂竄的熱錢更難控制;熱錢流到各國、炒作各種商品,結果是助長房市、股市的資產泡沫;油、金、大宗物資價格亦將上漲,全球通膨壓力升高。美國一宣布QE2,油價立即強勢上漲、逼近每桶八六美元,金價暴漲廿美元,而棉花等大宗物資今年以來則紛紛上漲六到八成,美國以鄰為壑導致的全球通膨壓力,由此可見一斑。各國股市紛紛上漲,也許,有人認為股市上漲是「好事」,但請不要忘記,資金行情推升的股市上漲,正是典型的資產泡沫之一,最後往往是以泡沫破滅為結局,經濟將因此更受重創。

         而正苦於國內房價高漲的資產泡沫、及通膨率已達三.六%警戒值的大陸,更是馬上透過官方媒體痛批美國的QE2,將加重大陸打房等宏觀調控的效果,及加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要求美國「應採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美國的QE2不僅新興市場國家難苟同,連其歐洲盟邦都未必買單。十月的G20財長會議上,德國經濟部長就反對美國進一步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他批評這會間接操縱美元匯率。

         另外一層壓力則是各國的匯率壓力。美國狂印鈔票,美元勢必走弱,各國貨幣升值壓力驟增;熱錢湧入新興市場國家求利,更加重升值壓力。一個多月前,各國央行的競貶、阻升,才讓全球陷入「貨幣戰爭」的陰影中,更有部分國家已祭出管制資本流入的措施。如果美國的QE2重啟貨幣戰爭之門,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風險當然大幅提高。美國的「以鄰為壑」,連向為美國馬前卒的世界銀行,在十月發表的東亞與太平洋經濟報告中,都明白指出是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國際資金大舉進入新興市場,侵蝕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對亞洲的經濟穩定造成威脅。

         QE2宣布首日,台幣盤中就暴升逾四角,最後央行干預,把升值幅度打回六分;亞洲貨幣也紛紛升值回應。雖然,我們未必認同央行以維持出口競爭力為主軸,死守特定匯價、維持台幣弱勢的匯率政策。不過,QE2之後,熱錢叩關更強、台幣升值壓力更劇,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增大、通膨升高,各國即使克制有加,未釀成國際的貿易戰與貨幣大戰,但彼此之間的貿易與金融摩擦勢必升溫,特別是美國與大陸兩大經濟體間的摩擦更令人擔心。全球經濟風險將增高,台灣該如何因應,政府有關單位,是該好好研究思考了。

     

     

    5955038-2452950.gif 

     

    Fed的QE2大戲

    美國聯準會(Fed)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所推出的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1)效果顯著,市場一度以為,只要美、歐能渡過這個難關,佐以新興市場的高需求助力,接下來的會是一片康莊大道。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在庫存回補的循環結束之後,隨即呈現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動能不一的現象,美國陷入二次衰退的疑雲更不斷湧現。為避免如同日本一般陷入「失落十年」的困境,Fed在3日開會後推出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政策(QE2),承諾明年6月底前購入規模高達6,000億美元的長天期政府公債。然而QE2的實施是否有其必要性?6,000億美元的資金是否能達到Fed預期的結果?後QE2時代,全球經濟又將走到什麼境地?在在值得觀察。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Fed展開QE2?《聯邦準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明定,Fed的雙重職責就是促進最大就業及維持物價穩定。然而,今年9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6%,遠高於前次景氣循環擴張期的平均5.3%。另一方面,在近期經濟成長速度趨緩的情況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持平,年上漲率則為0.8%。至於Fed一向用來衡量物價水準的核心PCE物價平減指數,今年9月的年上漲率也僅及1.2%。由於目前所公布的物價指數均低於Fed認定的合宜區間1.5-2.0%,顯示美國低度通膨的危機並未解除。

         政治因素也是這次Fed推出QE2的重要考量。以減稅及縮小政府支出作為政策訴求的共和黨,在剛結束的美國期中選舉取得眾議院多數,是以未來歐巴馬政府要進一步實施大規模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將大為降低。易言之,在美國經濟缺乏成長動能加以物價低迷狀況無法改善,而政府又無法增加支出下,實不難理解Fed為何在此時推出6,000億美元規模的QE2。

         至於QE2能否發揮其預期的效果,則尚難論斷。持正面意見者認為,Fed購入長天期債券進而壓低其殖利率,藉此引導投資人對於類如房屋及股票等其他資產的需求增加,此將造成房價的上揚以及股價的上漲,間接地透過財富效果刺激經濟成長。對此,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W. Dudley曾於10月19日的演說中表示,依據2009年3月QE1的經驗,這樣的政策效果相當於調降聯邦資金利率2~3碼,當足以發揮相當的政策效果。同時,QE2也將促使美元維持弱勢,有助於美國縮小其貿易赤字,並藉由出口的增加帶動就業的成長。

         然而持反面意見者則認為,目前所作對量化寬鬆政策的評估研究結果大多基於2009年的情況。但當時QE1得以發揮刺激經濟的效果,最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處於信貸擠壓困境,Fed適時地提供充裕的流動性,有助於金融體系免於崩解。從那時起,美國金融體系雖逐漸擺脫該困境,但取而代之的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加以目前企業及消費者仍處在減債去槓桿的階段,對信貸的需求並不大,QE2只不過是增加銀行的超額準備,而若資金流向較為投機的市場,反而助長新一輪的泡沫,此將影響美國經濟長期的穩定性。

         此外,若QE2沒有搭配政府緩和違約房貸的措施,其效果將大打折扣。事實上,對於許多房貸戶而言,量化寬鬆政策是一個看得到但吃不到的政策。美國房價從2006年7月下跌至今,跌幅接近30%。房價劇跌造成許多房貸戶房屋淨值(房價減房貸餘額)大幅縮水,甚至出現負數。偏低的房屋淨值,使得房貸戶難以將金融海嘯前的高利率貸款,轉換成利率較低的新房貸,因此房貸違約情況並沒有因量化寬鬆政策而緩解,房價下跌的壓力仍在。雖然新購屋者可以得利於低廉的房貸,但對於購屋者而言,決定購買房屋的因素並非只有利率因素,在房價確定止跌之前,房屋買氣也很難升溫。因此,QE2是否可以發揮激勵房市的作用,實在未定之天。

         受到預期Fed即將推出QE2的影響,8月起國際金融市場氣氛即明顯轉趨樂觀,包含股票、債券、原物料等各種資產類別的價格均齊聲上揚。然而矛盾的是,QE2的推出乃是為因應美國經濟復甦情形明顯不如預期、且有通貨緊縮的疑慮,照理來說在經濟表現低迷下,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資產價格不應呈現這麼活絡的狀態。這樣的差異凸顯的是,在QE2實施之前金融市場早已充斥過剩的流動性,只不過這些流動性並沒有流向有助於經濟復甦的面向,反而在各個股、債、匯市及商品市場流竄。QE2是否能夠發揮應有的激勵經濟效果,抑或進一步形成市場泡沫?仍待觀察。

         總之,Fed此番推出QE2新戲碼,雖然未演先轟動,但現實問題能否因此解決,目前還言之過早。值得省思的是,已往各國央行鮮少將非傳統性貨幣政策納為政策工具,就是因為一旦實施該政策,勢必會伴隨一些負面的副作用;而所謂的非傳統,也代表著這樣的政策並非常態,一旦經濟稍有回溫,央行也勢必將其貨幣政策導向正常化。因此,對於近期市場因QE2引發的狂熱,更應小心謹慎應對。

  • 2010-11-05
  • 工商時報
  • 【社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