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人都像這張芬蘭第三大城坦佩雷(Tampere)的街頭標示所說的,對移民抱持歡迎的態度。(攝影/katutaide).bmp 

芬蘭,是全歐洲族群最單一、外來移民最少的國度。然而,芬蘭也是全歐洲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度。於是,這個還不真正習慣「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度,已經在她能夠兼容多元文化之前,先面臨了如何適度引進外來勞工,與如何調適外來移民進入芬蘭社會的問題。

芬蘭政府有一套幫助外來移民融入芬蘭社會的措施:擁有永久居留權的移民,政府會在其取得居留權最初三年裡,提供他們進入芬蘭就業市場所需要的技能學習課程。在這套措施的協助下,由其他國家來到芬蘭的移民不僅可免費上課,政府亦會定期提供他們財務上的補助。

至於政府提供外來移民的課程內容,則因人因地而異。大致上包括密集的芬蘭語課程與實習、芬蘭社會與歷史文化介紹等。想學一技之長的移民,也可在芬蘭語課程結束後,繼續申請就讀職業學校。

理想現實有所落差

這樣的一套規畫,在外來移民移居至芬蘭初期,的確提供了實質幫助。然而再深入探討,就會發現芬蘭政府為外來移民設想的規畫,仍然與外來移民實際融入芬蘭社會的理想,有相當大的落差。最明顯的落差就是:制度本身無法顧及外來移民間的差異,而且擁有高學歷及工作能力的外來移民,在這個制度之下常常被「忽略」。

例如所有由芬蘭政府提供的芬蘭語課程,大多只指導外來移民到「擁有基本日常會話能力」的程度。若是移民在課程結束後,想從事具有專業性質的白領工作,他們透過這些課程所習得的初階程度芬蘭語,完全不夠用。

此外,所有由芬蘭政府提供補助的職業學程,多是芬蘭最「初階」的職校學歷證照。大部分已由外國大學畢業,也已經學有所長的移民,其實無法真正受益於這樣的課程與系統。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外來移民在芬蘭,由於無法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而不得不做洗碗工、清潔工的案例,時有所聞。

刻板印象先入為主

也許因為芬蘭的移民歷史與歐洲其他國家相較,顯得相對短暫,而芬蘭媒體與民眾長年以來,也常不自覺將移民與難民畫上等號,因此許多芬蘭人心目中對移民的印象,不外乎是「低學歷、能力不足」。

於是當有外來移民在芬蘭政府提供的電腦課上,展現出自己對文書處理軟體充分的掌握能力時,部分芬蘭老師甚至會因此略為訝異。這是因為在很多芬蘭人先入為主的認知中,大部分的移民似乎「教育程度都不高、電腦使用能力也不佳」。

而芬蘭媒體與民眾看待外來移民的觀念,也完全忽略除了他們印象中「低學歷、能力不足」的移民,還有一大部分的移民在來到這個國家之前,都受過高等教育:芬蘭媒體與民眾完全忽略這些人也許是由於婚姻,才會來到芬蘭,在此定居。這些由於婚姻來到芬蘭的移民,過去也許在自己的國家,曾有相當好的工作,只是在芬蘭因為語言限制與缺乏適當協助,難以用一己之長謀生。

弔詭心態自相矛盾

芬蘭的外來移民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來說,數量還算少。因此到目前為止,很少聽說大規模的種族衝突事件。然而這並不表示在芬蘭境內,潛在的種族歧視不存在。

最近的研究報導就發現,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也逐漸像其他歐洲國家大城市一樣,當地土生土長的芬蘭中產家庭,不但開始搬離城裡移民群居的區域,這些家庭的家長,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就讀移民學生眾多的學校,原因是「擔心在外來移民多的地方,孩子無法學好芬蘭母語」。不過學者們認為,這些家長的說詞,其實是某種「藉口」。因為如果搬來當自家鄰居的是美國家庭,這些芬蘭家長的態度就變得完全不同。

許多人對國際事務有興趣,卻排斥接觸外來移民相關事務。許多家長對「國際學校」有興趣,卻對「外來移民學生數量多的學校」避之唯恐不及。出國旅遊,國外的一切都新鮮美好,進了國門,卻覺得外來者都比本國人低一等,這是人們對於「異文化」常有的弔詭態度。

所以儘管「國際化」在芬蘭是熱門議題,芬蘭人心中對「移民」的印象,卻常過於片面。而這也使得許多芬蘭人不懂得將外來移民,視作「國際化」的資源之一。

作者簡介
凃翠珊
筆名北歐四季,留學丹麥,定居芬蘭,喜愛創作多元化內容,實驗網路媒體的可能性。著有《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長期為平面媒體撰寫芬蘭創意、人文、生活。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0年2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