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寶貝.jpg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表示,若沒有滿足口腔期將可能在未來會產生在長大後會在遭到挫折時出現大吃大喝、吃手指、喋喋不休等行為,這次就來帶領父母們一同來認識口腔期的大學問。

(圖 媽咪寶貝).jpg 

口腔期大學問

 

口腔期Oral stage

在早年的觀念裡,對父母來說喝奶就是代表提供寶寶足夠的營養,寶寶若哭鬧就給予奶嘴或是奶瓶來安撫寶寶,但是透過現代醫學的進步,口腔期不只是滿足生理層面還可以提供心理層面的安定。一般來說,口腔期(oral stage)為嬰兒主要獲得滿足的時期,也是心理學家佛若伊德所提出的,到了後現代有許多修正的地方,口腔期在兒童心智科指的是寶寶的第一次,與人際發展的開始有關,因為寶寶除了開始練習說話之外,會尋求相關對象的互動(如:奶瓶、奶嘴或是媽媽的乳頭),從開始到結束並從中獲得滿足即代表口腔期。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儒卿表示,口腔期最重要的概念為「對象」,意即人跟物品或是人跟人的互動關係。但是李儒卿醫師更表示,口腔期沒有一定的時間階段,對大人來說,還是會透過吃貨是暴飲暴食來滿足心理的層面更何況嬰幼兒,所以口腔期的結束其實是指對欲求或是喜歡的東西(食物、奶嘴或奶瓶)可以克制得住並且留在心理面,所以對心智科來說口腔期意旨心理的層面而非只有生理層面。

口腔期=重要客體的養成

李儒卿醫師表示,寶寶的吸吮動作是屬天生的,不管吸吮的對象是母親的乳頭、安撫奶嘴或是奶瓶,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口腔階段期可參照,重點應該是需要奶水補充時,就可以獲得奶水;當有想要奶水的慾望時,自己有辦法忍得住去克制,而非一直哺餵。在心智發展裡兩歲前為黃金階段,此階段牽涉到情緒與認知的發展上,若寶寶與客體(奶嘴、奶瓶、母親等)可以培養良好的關係,彼此不會有過度或是過少的差別,夠好的客體則對孩子成長發展面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客體可以讓寶寶獲得適時的需要並且在孩子想要時讀出孩子的心情,與孩子對話讓孩子培養應有的思維。所以大概在2個月之後的嬰幼兒,其實是可以大概與家長的對話有一定的互動,大約在6個月之後會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夠好的。

口腔期3優點

2~3個月大的寶寶,已會開始注視自己的手腳,很快地進展到又吃又玩,吃手的方式也從整個拳頭放進嘴內,到只吃他覺得最喜歡的那根手指頭,這不只是動作發展的演進而已,也是他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及向外探索世界的開始,還有更重要的是,吃手具有自我安撫的效果,家長一定看過孩子吃手時,那付享受的神情比起喝奶時的滿足,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可以滿足口慾之外,李儒卿醫師提供口腔期3概念供家長們參考:

概念1.good慾望滿足

口腔期表示想要、慾望等天生的本能。媽媽會發現寶寶有時候不只是在吸吮奶頭而是在玩或是攻擊奶頭,寶寶其實在透過本能的反應獲得慾望的滿足。李儒卿醫師表示,若有孩子超過2、3歲還是會習慣喝母奶,建議家長要了解並讀出孩子的欲望,而非只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父母讀出孩子的欲望並對孩子有興趣時,孩子可以忍得住慾望與焦慮,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立的,並讓孩子去學習分辨對方(母親)的情緒而非任性的要求,若是孩子能夠慢慢去理解其中的關係,孩子可以慢慢去脫離依賴奶瓶或是奶嘴的階段,並且透過其他的方式來滿足心理的慰藉(如:擁抱、說話、玩遊戲等)。

關心者勝過給予

李儒卿醫師提到,許多的孩子從小「習慣」哭鬧來獲取家長的注意(如:自閉症的孩子),家長也被習慣養成孩子一哭鬧就提供玩具或是奶嘴來安撫,過多的給予造成孩子慾望更多、更無法滿足、餵飽,其實建議父母在給予的過程裡應加入「關心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父母有在關心他們,並與他們適時的對話讓客體關係明朗化。

概念2.安全的制止

就人一生的發展當中,屬2~3歲以及青少年時期為主要的叛逆期,在父母的控制下,寶寶可以安心的做小孩,「不可以碰喔」、「媽媽知道喔,但你要先吃飯飯才能吃糖糖喔」等等的制止動作代表父母認為這對寶寶比較好所以進行制止的動作,也會讓寶寶知道這個決定是好的,讓寶寶由衷的感受到自己被照顧、被關心等等,這樣就可以放心的做小孩,當下次哭鬧時就可以獲得家長的照顧與告知。但是,有些家長會絕對式的口吻來訊斥小孩「不行」、「再碰我就打你」等等的負面方式,會造成孩子認為他這一輩子的行為要由自己來負責,沒有人來幫助他,並且有可能會造成個性上較為攻擊、暴力、自我中心或是自戀等,也無法與人有良好的團體合作。

概念3.2歲前關鍵期

李儒卿醫師提醒家長們,0~2歲為口腔養成關鍵期也是孩子以自我中心為主的成長期,有部份的寶寶因為先天體質較虛弱所以較難照顧,但是生理的不舒服經由家長們的關心是可以被讀出來的「你肚子痛痛喔」、「是不是不舒服呢」,經由讀出孩子的狀況後,孩子會了解他的不舒服會隨時隨地的受到照顧,不舒服德的情況會因為父母的關愛而獲得舒緩並了解,當孩子在黑暗裡擔心害怕時,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開燈,這時不仿建議家長可以說「那媽媽陪你,是不是比較好呢?就不會怕怕了」這類的話語可以將重點放在讓寶寶知道心理上是有人陪伴的,而不是去快速解決燈很暗的問題。

共同注意力 Joint attention

當寶寶在2~7個月大時有不舒服的感覺,有家長陪伴在旁邊並讀出寶寶的感受時,可以採用稍微忍住取代立即解決,孩子會感受到有人在幫他解決,待寶寶大一點時,就會透過語言來表達感覺,到了9個月大時,會有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的能力,當寶寶要吃餅乾時,可能會先看看餅乾再看看媽媽,媽媽可以知道寶寶的需求,寶寶也知道有人可以幫他。孩子可以忍得住並可以從中學習慾望的控制,並從中培養思考力。

3重點培養優質親子力

口腔期除了幫助寶寶之外,還可以有機會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喔!

重點1.思考 To think

能猜到孩子現在的生心理狀況與感覺(如:舒服或不舒服)。

重點2.回應To reply

能夠回應孩子的需求,不是只有了解還有回饋,適時的回應並滿足需要。

重點3.控制To control

家長們要忍得住焦慮,雖然家長需要適時的回應寶寶,但是要忍得住「暫時還不可以」的概念,有些事物需要等待寶寶長大才能給予,此外李儒卿醫師也提醒家長們,家長們應該忍得住自己的期待,而非太過焦急的提供最好的或是太多的期待。

奶嘴的學問Pacifier

當寶寶出生之後除了吸吮母奶之外,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在新生兒出生前都會選購6~8瓶不等的奶瓶。而奶瓶與奶嘴的種類與功能繁多(如:防脹氣、去舌苔等),每個寶寶的口腔構造與喜好也都不同,使得奶嘴的選購上都令家長困惱不已。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護理長戴仲宜表示,現在各大醫療院所積極推動母嬰親善的制度,而母嬰親善的目的除了積極推動母乳哺餵,並期許以母乳取代其他的替代品,讓新生兒獲得足夠的營養並進而練習吸吮的能力。此外,母嬰親善也不建議使用安撫奶嘴,會擔心新生兒對奶嘴與媽媽的乳頭產生兩者間的混淆。

母嬰親善vs.母嬰同室

並非所有的醫療院所都提供母嬰親善與母嬰同室,「母嬰親善」(Baby-friendly hospital)是西元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主持的全球運動,目的在創造一個以母乳哺育為重點的醫療環境;而母嬰同室(Rooming in for the infant and mother)意即新生兒出生後與產婦在同一個房間休息、學習同樣的睡眠節奏、哺餵母乳,並及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而非早年是將產婦與新生兒隔離在兩個不同的區域。而要不要選擇母嬰親善醫院或母嬰同室,還是尊重每個媽媽的決定。

並非依照階段性

戴仲宜護理長提到,每個寶寶口腔期的發展並非都依照制式化的階段來發展,每個人都有個別性差異,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如:要讓寶寶奶嘴吃多久…。在傳統年代也沒有像現今如此多的學習步驟,但是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家長對於照顧孩子的細緻度與保護都比以往來得更謹慎。有些寶寶到了吃副食品的年紀(4~6個月大)還尚未吃過奶嘴,所以吃奶嘴並非是制式化的階段,只是現今大多數的父母約定俗成的習慣這麼做;此外,若是有些寶寶的口慾較強,或是家長習慣以奶嘴安撫寶寶,給予吸食奶嘴的比例與時間也就會大幅增加。

安撫奶嘴=看家長原則

基本上安撫奶嘴的使用時間長短主要是依照家長的原則,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在6個月大時開始食用副食品之後,依賴奶嘴的程度可能會慢慢降低,但有時因為寶寶的依賴性太強,或是照顧的人認為以奶嘴安撫寶寶的效果較好,則使用的時間可能會拉長,長時間下來,寶寶依賴奶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形成難以戒除的習慣,也會對口腔的骨骼發育或是咬合不良造成不小的影響。

【採訪撰文/黃方君;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儒卿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護理長】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