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jpg 

還記得電影《哈利波特》中,一打開魔法世界報紙,3D、動態的照片栩栩如生嗎?這個夢幻場景正一步步藉由iPad實現。也因此,出版業、平面媒體莫不把iPad的問世視為產業大革命,然而出版商的iPad初體驗,卻不如想像中美好……

f_244038_1.jpg 

蘋果iPad平板電腦終於在四月三日於美國正式開賣,首兩日就賣了超過七十萬台,刷新三年前iPhone初上市兩天銷售二十七萬支的紀錄。不但台灣的零組件廠雨露均霑,大陸的山寨機蓄勢待發,而士氣低迷已久的出版業者與平面媒體,更把iPad視為產業救星。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在二○○○年就高調與硬體供應商合推平板電腦,但市場反映相當清淡,這次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將平板電腦概念冷飯重炒,有了三千個軟體的軟體商店奧援,成熟的多媒體整合應用,加上蘋果公司擅長的人性化介面,iPad未演先轟動,話題持續從去年底延燒至今,研調公司iSuppli更預測iPad第一年銷售將達七一○萬台。

電子書市場將大翻盤

根據媒體在街頭上隨機訪問購買iPad消費者的意見,閱讀書報雜誌是最主要的購買誘因,蘋果公司也表示,iPad的用戶一天內就從蘋果App Store(應用軟體商店)下載超過一百萬次軟體,並從蘋果電子書店(iBookstore)下載了二十五萬本電子書。這讓分析師預言,iPad恐將成了終結亞馬遜書店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殺手。

分析師如此預期是有原因的,iPad提供兩種電子書介面,包括與Kindle類似的電子書店平台,以及應用軟體形式的多媒體電子書。蘋果將電子書店的訂價權交回給出版商,讓長期對亞馬遜書店(Amazon.com)電子書九.九九美元均一價感到不滿的書商,從此有籌碼與亞馬遜談判,果然也迫使亞馬遜將部分新書售價調高到一四.九九美元。應用軟體具有的互動介面,則讓出版商可把多媒體素材加入書籍中,讓讀書不只是看書,更成了觀賞書或是聽書,硬把黑白螢幕的電子書閱讀器給比了下去。

《The Elements》是蘋果官方網站上,用於展示iPad功能的第一款應用軟體,這個化學元素週期表教學軟體,不只以文字介紹,還有影片與即時網路資訊可供查詢,尤其圖像以高畫質3D畫面呈現,更令使用者難忘。例如介紹銅元素時,在畫面上秀出青銅器的3D旋轉畫面;介紹金元素,也不忘把即時黃金報價一併附上。「這就像你在《哈利波特》霍格華茲學院圖書館裡看到的書一樣,」該軟體的作者Theo Gray這麼形容自己作品,而知名科技雜誌《Wired》更稱讚此軟體真正脫離紙本書框架,讓人看到電子書的未來與可能性。

為了迎接iPad來臨,《Time》 時代雜誌集團也為旗下《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製作了概念廣告影片,只消點一下數位雜誌封面,馬上來段封面照片擷取來源的精采運動畫面片段,手指按一下馬上出現更多成績表。想多認識泳裝美女?點一下養眼照還有整段影片哦!

這也難怪企鵝出版集團執行長麥金森(John Makinson)說:「iPad是出版業的希望!」然而,出版商、平面媒體的iPad初體驗,卻不如想像中美好,幾天下來惡評如潮。

出版商初體驗 不如想像中美好

《華爾街日報》的免費iPad軟體是下載前十名之一,但讀者必須花費訂閱紙本兩倍的錢才能看到內容,在軟體商店的評價,短短幾天內就累積了一千二百多筆負面評價。《紐約時報》則在自家免費iPad軟體上提供編輯選萃,而非全部內容,一位用戶就留言說,自己是為了看電子版《紐約時報》才買了iPad,沒想到程式跑起來慢、內容這麼少,失望極了!

那付費的總好一點了吧?一期賣四.九九美元的《時代雜誌》iPad版也被讀者罵翻,因為訂一年紙本雜誌的優惠價只需二十五美元 不過,該雜誌的互動廣告倒被讀者評為耳目一新,誰說平面媒體不能有影片式、互動式廣告呢?至於男性時尚雜誌《GQ》收費二.九九美元,雖沒人喊貴,卻因為只將紙本雜誌的全本翻製放上iPad,遭讀者大罵:一點創意也沒有!至於廣告很炫的《運動畫報》呢?只能說概念影片終歸概念性質,該雜誌至今尚未在iPad上銷售。「看起來,平面媒體在iPad上應用仍屬於早期實驗階段,但他們已經比紙本同業有趣多了,」知名科技部落格ReadWriteWeb如此評論。事實上,《The Elements》週期表電子書軟體雖然要價高達一三.九九美元,在軟體商店中屬於高價產品,仍如預期般大受歡迎,為同業們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出版商想靠iPad翻身,還得再加把勁才行!

至於台灣呢?中華電信旗下的Hami書城正摩拳擦掌,準備以在iPhone的開發經驗進軍iPad市場,但台灣業者開發多媒體書的經驗還待磨練,加上台灣市場以翻譯書為大宗,存在電子書版權問題,恐怕進度又更落後西方同業了。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344期】

 

        

創新發現誌.jpg 

【文/楚知】

從智慧手機到小電腦與閱讀器,一直到最近新推出的平板電腦等各種新的載具都在詮釋新的閱讀行為、閱讀環境以及閱讀的內容格式。

上一季舉辦的「電子書高峰論壇」中,美國歐萊禮(O'Reilly Media)的數位部門副總安德魯薩福克斯認為,數位出版的世界並非傳統出版的延伸,而是一個全新革命性的景觀,並大膽預測多元內容與行動載具將是一體兩面的新浪潮。

所以,電子書如果只是將傳統的印刷內容放到電子紙上面是不夠的。當然像Kindle與iPad的做法是立即翻新了原來那些書本與報紙的流動通路與閱讀方式,但這樣的革命其實只是初期的現象,因為電子書或數位閱讀不會局限於「新型印刷術」或「新型書本」這樣的變種角色,而會很快的找到他自己原生基因的品種與專屬的形貌。

就像攝影剛發明時就被看成「很準確的繪畫」,社會也把它看成是「繪畫的變種」。而電影發明時就被社會看成「可以拍連續動作的東西」等等,看成攝影的變種,但後來的發展證明這些都是文化發展上具有新基因的新品種。每個新品種都為人類社會展開一波革命性的文化景觀與社會生活。

從數位出版到數位閱讀,我們可以預見它們將是互為因果的創新過程,我們注意到傳統書本變成數位載具的內容,看到歐美報紙進入平板電腦閱讀器……這些創新熱鬧現象似乎只屬於歐美主流國家,我們的關切也是這一波趨勢之下產業訂單與消費熱潮的焦點。

但在深度的文化觀察上,大家可能忘記還有一環的革命浪潮也正在靜默而激烈的翻動中,那就是數位寫作的方式也將超越舊日狹義的「寫」,而在數位工具與網路的環境中邁入廣義的「網路書寫」,或是「網路論述」的新格式中。

同樣的,傳統的寫作、出版發行、銷售、閱讀這四段工作一直被視為書本產銷的的標準流程,現在其實都在進行一場靜默革命,只是還沒找到正式的產業新格式而已。

這四合一的革命與行動載具的發展同步地展開,在即將到達的網路3.0基礎上,會讓書本的內容包含了互動文字與多媒體,而行為則包含了遠距同步與即時社群,資料流動包含了雲端與行動運算等等……。它將繼承了「書」的嚴謹架構(有別於一般搜索與對話),接收了遠距互動與超連結的「網路」性格,以及多媒體與視訊的豐富體驗感……。

這樣的書本(或稱論述內容),我們可以跳開產業熱潮眼前的景觀,而在文化視野上預測它的面貌嗎?這是本專欄這個月的探討與實驗的主題。

把書本論述活動放到Web3.0世界

我們設計了一個網站稱作「散步書房」,準備對寫作、出版、閱讀、展銷等四者,發展某種創新的活動格式。

針對「書本」這物件,嘗試要在網路世界中創造新格式之前,我們先把印刷術的外衣褪去,也先省略繁複的現代行銷手法,直接著手觀察人類社會中關於著作、出版、閱讀這三種現象的原點。

我們會發現其實與所有著作活動一樣,這三合一的活動顯然是從作者將思維見識與體驗精煉化開始,進行某種可以再現的紀錄(至此為著作),其次是為訊息準確傳送而進行的精心編排型式與進入載具(至此為出版),最後是讀者在這種精心編排的形式中學習,思維與使用的過程(此為閱讀)。

這樣的定義即使在後現代大師的多重閱讀理論中(如羅蘭巴特德的「作者已死」等論述)或是網路2.0交織混合了讀者與作者,重疊了讀與寫的世代現象中,我們只要把上述三者的描述看成一組相互參透的領域,那麼針對「書本論述」這種文化產物而言,這樣的定義仍然可以成立,而且可以在行動網路時代找到許多新的出路。

從以上原點三段元素出發,再把它們放到Web3.0時代的科技與社會環境裡,會發現它們可以被投影到一個全新的活動空間中。

a.互動性:這三要素可以互動地進行,而且可以有多回合,多層次地互動嗎?不是網路留言對話的互動,而是著作,出版,閱讀這三種分別代表了思維創作。傳播形式與思維體驗的三種活動格式因此都可以互動,而又因為互動而變得多層次地循環進行?

也就是說,原來屬於上下游的關係保持互動,這上中下游的接力會變成許多小漩渦般非常多回合,多層次,這時創作與閱讀還能保持多少獨特性?

b.行動性:行動代表隨身、隨時,所以也代表同步與應用。因為隨身的載具如智慧手機把網路能力(帶出電腦桌之後)帶進了人類所在的種種社會環境。所以,在真實現場環境中的「應用」成為極大需求。

書本可以進入行動載具已無庸置疑,但書本可以應用在許多行動時刻與行動環境(情境)?這應該是無法避免的要求。

c.動態性:多媒體視訊、即時視訊、動態化的內容,這些傳統書上沒有的東西都會整合進入。

動態內容的邏輯挑戰著上述論述流程的三種活動。

動態性的媒體豐富動人,與傳統圖文有不一樣的體驗與表現空間,動態同時也意味著此時此刻的動態,真實即時的注視……若加上互動與連結性,此時的動態就是雙向的,此時的遠距空間就被結合。

d.連結性:跨地理的連結在內容互動與同步效果之外,還有更長期而全面的影響。連結的格式從手機、環境、載具、貨品、感測器、晶片卡,也把人與社會的(土地)基礎改變。

「書本」連結的時代裡,可以變成一件神奇的入口,連結整個世界嗎?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但是「產品格式」還沒有被市場化而已。其實我們放寬想像力,可以發現「連結整個世界」的產品不一定為Kindle或iPad,普通的紙本書也可以的。那麼如果上述三種活動(著作、出版、閱讀)都加上連結性,會是怎樣的格式?

e.空間性:從超連結與多媒體出發,我們發現數位內容可以多向多元地動態呈現,進入行動運算時代,我們發現真實而豐富的世界才是資訊處裡真正的對象,但這兩者也提出一個隱形的重要訴求,就是「數位內容的空間性」。對前者而言,空間性才能讓人在多向通路裡著作與閱讀,對後者而言,真實世界的資訊並非傳統的文字圖片甚至錄影等可以記錄與表達……。

散步書房首先要邀請一位作家,為他(她)設計一套無學習門檻的網路工具系統。

藉這工具系統讓他可以在書房中,在道路上,在球場或用餐會客等各種日常活動的空間中都可以進行「寫作」的活動,或者說是傳統寫作前的「視野」活動。

散步作為一種寫作,同時也是出版與閱讀

我們如果放寬對於書房寫作的定義,其實即使傳統的作家在書房桌前稿紙的書寫活動之前他在散步、旅行、聚餐聊天或巷弄觀察等日常活動中,早已進行寫作前的寫作(或是手記寫作),即使完全沒有文字或筆記的活動,但是在種種視野焦點搜索轉換的思維與論述著作的活動也早已展開了。

回到網路與多媒體時代的今日,我們可以將作家日常活動的視野與體驗,思維與觀察都同步地記錄到網路上,有時只是無名或不確定的視覺注視,有時是視野觀察附帶獨白或思維的紀錄,有時又是文字描述提煉,延伸到更大的象徵與想像世界。

文本到這個段落為止,我們在技術上完成這工具之後,還不能進一步設計它的呈現與傳播格式,因為要先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都是寫作或著作嗎?或許真要問的是「這些可以讓人有意義有組織地閱讀嗎?」這個問題要把載具與閱讀者同步放進來,三合一地才能找到答案。

但從這個起點開始,我們要進行多回合的循環流程,在其中導入互動、行動、動態、連結、空間等五種Web3.0要素的格式。

例如對地理空間的同步記錄,與讀者即出版者的同步,行動寫作、應用、與閱讀,動態媒體與遠距同步視訊,還有社群活動等等。最後要導入傳統編輯與製作的嚴謹流程,真正照顧到讀者的閱讀、理解與應用的品質,這是網路時代中很需要保留的,作為「一本書」的精神。(因為專欄篇幅所限,後續內容與實作活動的工具將在4月下旬的ideas.org.tw公開,歡迎讀者參與並提出意見。)

【完整內容請見《創新發現誌》ideas 2010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