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_43403_1.jpg 

隨著全球經貿環境丕變,企業逐水草而居的經營模式已經式微,而經營品牌、落地生根的策略,才能為企業的永續經營,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

「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利潤極大化。」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梅爾頓‧弗利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名言。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解釋,「利潤極大化」就是創造一個商業模式,讓產品賣得出去、消費者滿意、通路有利可圖、企業獲利、合作夥伴有利可圖、供應商獲利,每一個環節都受益,成為一個完整又成功的商業循環。

 

但是光靠產品做得好,利潤就能極大化嗎?這可不一定!

中非的烏干達,全國有750萬人口都是咖啡農,年產350萬袋品質優良的咖啡豆,一公斤的賣出價格是0.14美元。很多人工作一天的所得,還不夠買一個御飯糰。

 

像這樣喊不出牌子的咖啡豆如果轉手到先進國家,變成有品牌的豆子,結果就不一樣了,它可以用每公斤25美元以上的高價賣出,利潤足足翻了178倍。

 

90年代中期,台灣企業的角色從一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原始設備生產)的國家,慢慢成為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始設計製造)跟OBM(Own Brand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生產)的國家,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台灣的代工產業逐漸意識到,企業在設計(Design)這一端所佔有的利潤,比製造那一端多太多了,而「品牌」(Brand)這一端又比光是只有設計這一端,占得又多。

 

所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左端代表技術、研發、設計,右端代表品牌、服務、行銷。雖然這兩端都能創造價值,但是從經濟發展史來看,品牌的威力顯然佔了上風。

 

台灣企業長期做為全球最佳的科技創新夥伴,以製造及研發能力做出高品質的產品,已經有了利潤的基礎,過去談品牌,是為了賦予產品更強的生命力,讓產品走向國際;未來談品牌,則是要進一步賦予產品靈魂,讓品牌能超越國界,在全世界落地生根。

 

在當地扎根的品牌

走在天津街頭,捷安特是當地家喻戶曉的「中國」品牌,因為捷安特在中國有四座生產基地,除了天津廠之外,還有江蘇昆山廠、上海巨鳳廠、以及成都廠。每年提供數十萬筆工作機會給中國人,領導階層又是黑頭髮、黃皮膚,消費者從童車開始,騎的就是捷安特,中國人怎麼也不認為,它是外國品牌。

 

但它算中國品牌嗎?

 

捷安特(Giant)在台灣還有一座生產基地,專門生產碳纖維、鋁合金等高價值車款,在台灣的市占率是第一名,年年入選台灣十大國際品牌。另外很少人知道捷安特在荷蘭也有基地,做的是登山車與全配備旅遊車的塗裝與組裝,是歐洲三大品牌之一。

 

此外,它們在美國的品牌市場市占是第二名,在日本登山車進口品牌是第一名;在澳洲也是最大進口品牌。在國際消費市場上,很少人會用「台灣」去定義捷安特,「我們做的是世界的捷安特,捷安特的世界」捷安特執行長羅祥安說道。

 

另外一個在當地市場扎根的例子,是中國鞋業品牌達芙妮。

即使在金融海嘯最劇烈的時候,達芙妮在去年仍創下營收新台幣216億,成長率11%的好成績。達芙妮董事長陳英杰與演藝圈關係良好,善用代言人行銷,找來劉若英、S‧H‧E做代言,迅速打出知名度,一年賣出4,000萬雙女鞋。

 

「我們要做的是品牌,不是名牌。名牌代表的是貴,我們要的是客單價不高,但大家願意常常來消費,像速食店一樣。」陳英杰的品牌戰略,是在中產階級興起的中國市場打出高貴不貴兼具設計感的訴求,以每年500家通路、平均一天三個鞋款的速度,在心理層面的價值觀及實體服務上,雙雙博得消費者認同。

 

過去台灣企業在中國發展,採用專業代工、低價人工成本去創造經濟規模,但捷安特與達芙妮是著眼於長期、穩定的企業發展策略,方法,就是用品牌!

 

哪裡工資低就往哪裡走是生產模式,是逐水草而居,未來的企業要發展,應該讓品牌生根,成功了就沒有返不返鄉的問題,到處是自己的品牌。「已經在海洋中稱霸當鯊魚的,何必回來小河當鮭魚。」一位資深的品牌顧問專家,這麼表示。

【 2010/08/05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3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