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幼稚園形形色色,父母期待孩童都能快樂的學習與成長。(本報資料照片洪錫龍攝).jpg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家長從小就把孩子送到幼稚園、托兒所,幼教機構處處可見,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但百年前,台灣第一所、設於台南的幼稚園「關帝廟幼稚園」,卻因未獲政府補助,在開張未滿三年後就關閉,現在的兒童相較之下幸福多了。

     百年前,幼稚園是相當時髦新鮮的教育機構,只有貴族階級才有機會可以到幼稚園念書。

     一八九七年設立 不到三年就關門

     根據台南市幼教學會理事長沈銘賢考察,一八九七年「關帝廟幼稚園」在台南祀典武廟六合堂創立,整整比中國大陸早了七年。台南秀才,也是「台南教育會」幹事蔡夢熊當年曾到日本京都、大阪觀光,目睹幼稚園教育活動,非常讚賞,回台後就鼓吹興辦,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一日隨即開課。

     作家陳柔縉指出,這所幼稚園最先有一位日本人和四位台灣人為創立委員,推舉蔡夢熊當園長,那年他才三十歲,另招聘兩位女子師範學校畢業的日本人擔任「保姆」(幼稚園老師)。初始學生有二十名,女孩佔三分之一,都是當時台南縣參事和富豪家族的小孩。

都是第一次 ▲台南祀典武廟的六合堂前人來人往,這裡曾是台灣第一所幼稚園「關帝廟幼稚園」所在地。(黃文博攝).jpg 

     然而,沈銘賢說,關帝廟幼稚園因未獲得日本政府補助,經營不到三年就撐不下去了。二戰前夕,日本政府才在台灣各國小內廣設幼稚園,等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南市許多小學和教會附設的幼稚園才逐漸發展。

     「六十年前我就讀幼稚園時,每天上學都得提著一只手提籐籃,裡面要放便當盒和餐具」,沈銘賢回憶,當時每天上學就是唱歌、吃點心、郊遊,特別是經常到安平古堡遠足,沿路快快樂樂地邊走邊唱。到現在,沈銘賢還將那只六十年前的手提籐籃當寶貝一樣保存著,三不五時還會拿出來向兒孫展示一番。

     幼教之父張雪門 創辦兒童保育院

     回顧戰後台灣幼教事業發展,早期受幼教專家張雪門影響甚多,他在一九四六年創辦「台灣省立兒童保育院」,也被譽為「台灣幼教之父」。到了一九八六年,台北市推動所有公立國小普設幼稚園,更是歷史新頁。

     前台北市教育局局長陳漢強回憶,「當時私立幼稚園居多,但辦學品質良莠不齊,收費高昂,許多家長根本吃不消。」市府研考會在蒐集民意時,「增設公立幼稚園」成為民眾最期盼,也最為迫切的政策。

     政策一出,台北市的公立幼稚園,一下子從個位數增加至一百間,讓省政府也感受到壓力,將台灣省轄下所有家長會發起的自立幼稚園均改為公立,全台公辦幼稚園此後逐年增加。

     走過百年 教材教法日新月異

     目前是中華幼兒教育發展基金會名譽董事長的陳漢強指出,近廿年來,台灣幼稚教育教材、教法走向多元化,如角落教學法、蒙特梭利教學法、主題教學、方案教學等。不少家長抱持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觀念,標榜雙語教學,乃至豪華貴族幼稚園也愈來愈多,而當前少子女化趨勢也衝擊幼教事業。

     在幼教界耕耘將近卅年,台北市南海實驗幼稚園園長張衛族觀察,過去不少幼稚園的孩子三歲大就要學寫字,有揠苗助長的疑慮。「目前愈來愈多幼稚園擺脫紙筆學習,以及無止盡的美勞勞作與知識教學,選擇讓孩子實際接觸自然環境,觀察生活周遭事物,發現並解決問題。」

     走過百年,幼稚園從貴族化到平民化,雖然樣貌早就不同,但家長呵護孩子的心情卻始終如一,幼稚園也承載許多父母的期待,以及兒童難忘的回憶。

 

  • 2010-09-04
  • 中國時報
  • 【(採訪/黃文博、朱芳瑤,整理/高有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