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凡那比襲台,高雄縣岡山鎮積水最高達一層樓高,救難隊以橡皮艇,運送便當給受困民眾。(本報資料照片,黃國峰攝).jpg 

十月二十三日,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由鄭文華大使主持,在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一場國際性質的研討會,邀請來自各國的專家,共同討論地球明顯的氣候變遷,以及對台灣的影響。從早到晚,開了幾近十小時。因為全程使用英語,時間又太長,雖有提供同步翻譯服務,第二天各報與視聽媒體也有報導,大多數讀者仍然無從獲知詳情。

     那天我抱著學習心情,從頭到底聽完全程。對於國外邀請來的貴賓,如丹佛「各大學大氣研究公司(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Jack D. Fellows博士,柏克萊加大的廖國男博士以及英國、南韓、日本、貝里斯等國專家,固然各有所長。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曾任省府水利處長、台北縣副縣長、現為台大土木系教授的李鴻源博士。我和他從無一面之緣,聽完後頗為心折;但他講完就走,幾經波折才拿到速記紀錄。

     以下是李教授研究台灣氣候變遷的心得。如引述有誤,錯不在他而在我。

     他的主題是:為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需要加強水資源管理,包括儲水與用水各階段。過去台灣每十九年才發生一次淹水;現在呢?每兩年就有一次。過去每十七年才發生一次乾旱,如今則每九年就會有一年缺水。

     李鴻源用power point颱風行經路線的地圖,向聽眾說明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在五○年代,台灣每年平均會有七次颱風。去年雖然僅有一次,但半個台灣遭受水淹。今年名義上也只有一次颱風,但莫拉克(Morokat)颱風帶來二千厘米豪雨,這麼大的雨要兩千年才發生一次。而一九九六年的赫伯颱風(Herb)帶來的豪雨每千年就有一次。

     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得土木暨環境工程博士學位的李鴻源說:這類的極端氣候現象本來不該發生,卻發生了。氣候變遷涵蓋的範圍如此之廣,水資源管理其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份。我們知道最近的將來,海平面會持續上升,沿海地區降雨量會倍增。台灣現在就必須補強堤岸,改變利用土地的方式,並為防阻耕地鹽化,預做準備。

     怎樣做法,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拿荷蘭和台灣相比,兩國面積相仿,人口也差不多。荷蘭人費了兩年時間對話,研究如何應付氣候變遷對他們國家的衝擊,結論是要花十五億歐元,分九十年進行應付這項全新挑戰。但台灣社會只有對立,沒有對話的傳統。台灣的官僚體系慣於各自為政,管水資源規畫的人,不理會市政計畫,左手不管右手在做什麼!這才是問題所在。

     台灣一方面缺水,另方面又浪費水資源。台北市每人每天消耗三五二公升的自來水,超過歐洲人三倍。我們的水費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甚至比大陸還低廉。政府口頭上雖鼓勵水資源的再利用率,事實上卻只說不練,因為主管機關太多了,大家都管得到,結果誰也不管,讓別人去管。

     嘉義沿海有些地方過度挖池養魚,養殖業固然發了財,後果是地平面每年要陷落十公分左右。這問題有辦法解決,計畫早已做好,經費只需一億六千萬新台幣。但因牽涉到中央政府裏五個部會,一直僵在那裏,動彈不得。

     本月的莫拉克颱風,僅高雄地區的雨量,就等於正常狀況下的五點四倍。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可是天下沒有這麼簡單的事,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需要對話,需要科學來解決困難,但是農委會和各地水利會之間又有歧見,都是本位主義作祟。

     李鴻源還有許多別的頭銜,包括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資源教育大學客座教授等等。他在結論中呼籲:政府和人民需要通力合作,政府各機關之間,更需要緊密配合,以免明年又遭遇極端氣候時,拿不出有效對策來。這種問題他已經談了二十年了,仍無效果。

     他的結論只有三個英文字:第一是統合(integration),誰來統合?第二是凝聚(coherence),如何凝聚全體的力量?第三是治理(governance)。換句話說,能將氣候變遷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政府,才是台灣需要的政府。

 

  • 2010-11-01
  • 中國時報
  • 【陸以正】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