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

 

 

紐約時報鼎鼎大名的首席食評記者布魯尼(Frank Bruni)定十月退位,轉任紐時雜誌,遺缺由文化版主編西夫頓(Sam Sifton)接掌,人事日前宣布,「震動」紐約餐飲界。

 

紐時為美國權威大報之一,近年因經營環境惡劣深陷困境,大幅縮編節流,但對餐飲新聞仍不敢大意,慎重安排人事,反映美大報對餐飲美食版重視程度。

 

美國人對「吃」可能不及中國人道行高,但美大報卻正正經經看待「吃的藝術」,專闢餐飲美食版,有專職編輯與記者負責「吃」的新聞,不是跑龍套性質,也不是「會吃」就能在報上寫食評。

 

被視為美國餐飲界最高榮譽的「詹姆士‧畢爾德基金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s),除了每年選出全美最棒的餐廳與大廚外,也特別列有媒體獎,表揚最好的媒體食評記者,紐時的對頭華盛頓郵報今年就獲獎,反映美媒體食評記者有其專業權威與地位。

 

美國還有「食評記者協會」(Association of Food Journalists,AFJ),由媒體餐飲版記者、編輯組成,AFJ列有食評規範,開宗明義就是「好食評就是好新聞」,將食評與新聞基本原則緊緊相扣。

 

AFJ並列出食評記者應注意的一些規則,譬如去餐廳試吃時須匿名,以普通客人身份進餐,連訂位時都應另換身份且不要在辦公室用電話訂位,以免暴露身份;到餐廳試吃至少二次,最好三次,以求公允客觀,因為餐廳服務、氣氛與菜的味道會變,只吃一次怕不準。

 

此外,媒體應充分供應資源給食評記者,試吃時絕不能接受餐廳免費招待或用餐廳禮券;試吃付賬時須付現金或非本名的信用卡;用餐時若被餐館認出,寫食評時應註明,若餐廳因此給予「特別招待」,更要坦白說出;寫食評應用真名,不要用筆名,以示負責。

 

美國大報食評家大都是專業資深記者出身,以紐時布魯尼為例,他以第二名畢業於哥大新聞研究所,唸書時曾獲普立茲遊學獎學金;他在2004年出任紐時首席食評家之前,曾派駐羅馬辦事處,當了二年主任;之前在華府辦事處當記者,跑了四年國會新聞,1999年總統選戰白熱,布魯尼被指派全程跟著布希,專跑大選新聞,之後布魯尼還寫了一本有關布希的書「Ambling into History」成為紐時暢銷書。

 

由此可見,布魯尼過去五年固然是紐時當家食評記者 ,有「一言喪邦(餐廳)」之力,也在紐約餐飲界建立響亮名號,但他之前跑政治新聞也有聲有色,新聞底子很紮實。

 

繼任的西夫頓今年43歲,比布魯尼小二歲,過去四年在紐時文化版任主編,之前在餐飲美食版作過編輯。

 

西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系,曾在紐約快報(New York Press)幹過記者、編輯、最後升到總編輯;還是「論點」(Talk)雜誌創刊編輯之一,於2001年被紐時網羅。

 

紐時執行編輯凱勒(Bill Keller)稱西夫頓「有洞察力、智慧且博學多聞」,因此在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西夫頓的任命人事上月宣布,紐約餐飲界議論紛紛,很受注目,熱門美食網站Eater.com稱是今夏轟動事件,反映紐時食評記者對餐飲界的影響力。

 

【2009/09/0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