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北京當局全神貫注的大活動,十一與京奧的演示意象旨趣迥異。京奧的主題,是用活字演出多彩多姿的「和」字,對外象徵「和平發展」,對內意指「和諧社會」;十一則以大閱兵為主場景,當然有「耀武揚威」的意味。

理想的大國境界,就是對外「和平」,對內維持「和諧」。人類在二十世紀冷戰以前的「大國」,皆是仗恃武力剝削或欺凌弱小。中國受害甚劇,自一八四○鴉片戰爭至日本侵華八年,山河血淚,委實創鉅痛深。中國大陸如今擁有這般武備,已具說「不」的實力,大抵已使外患外侮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這是成為「大國」的條件。但人類歷史文明演化至今,已難想像任何國家再能以窮兵黷武而成為「大國」;美國侵辱伊拉克可能是最後一個「大國侵略戰爭」。也就是說,大國的武力在「止戈」,而不是用在侵略及殺戮。就此而言,北京政權能以「和平發展」為對外的立國基調(甚至不說「和平崛起」),不無可能成為「大國」的新思潮與新典範。

再言對內「和諧」。在全球化的經濟情境中,國家不對外開放不可能成為「大國」;而對外開放的國家,國內自由思潮與民權意識必是有增無已,殆不可能再以專制極權為治國手段。也就是說,大國之內的「和諧社會」,終究須以民主及人權來維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六十周年,最值得慶幸者是: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已從「毛澤東的共產黨」,變成「鄧小平的共產黨」。倘非如此,今日的中國大陸也許只是大一號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而已;對外不可能「和平發展」,對內則須以金正日那一套始能維持所謂的「和諧社會」。就此而言,中共與中國有今日,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像,不該是毛澤東,而應是鄧小平。

胡錦濤十一文告中,仍高舉「馬克思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但是,今天的中共,其實是出自一九七六年中共舉黨透過「粉碎四人幫」而對毛澤東發動的鞭屍政變;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已使現在的中共成為共產黨史上最大的「走資派」與「修正主義」。問題正在於此:現在的中共實質上是否定了毛澤東,卻又在天安門上掛著毛像。因為,如果發動公開批毛,中共的正當性亦可能動搖;但是,掛著毛像的中共,現在的實際作為卻是對毛的背離與否定。這種理論與實際乖離的異象,一直是中共必須解決但迄未解決的重大的議題。對毛澤東「三十年浩劫」的議論只要被中共捂著一天,中共即難望有使自己及中國轉型過渡的一天。

直至今年六十周年的十一,天安門廣場仍見豎起孫中山巨像,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斯大林」的巨像則早已不見,這顯示中共欲在毛澤東及共產主義以外,試圖保留另一個更開闊恢宏的政治傳承;但盱衡內外情勢,若對毛澤東的評價永遠停留在「功過七三開」的說法,其實仍非長久之計。中國之不宜以毛澤東為國家象徵,正如德國不宜以希特勒為國家象徵。中共與中國若欲一步一步轉型,逐漸升高鄧小平的政治象徵地位,相對地慢慢放下毛澤東的包袱,應是可以採行的過渡性作法。事實上,鄧小平以降的兩個梯隊的中共領導人,包括胡耀邦及趙紫陽等,已然相當程度地超越並跳脫了毛澤東的綑綁;未來中共欲進一步帶動黨及國家的轉型,最後必須一併解脫掉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毛澤東束縛,這是一必經的過程,否則難以脫胎換骨。中共想在日漸民主化的中國社會尋求新生,恐怕早晚必須要過這一關。若不能否棄毛澤東的國家象徵地位,中共與中國轉型過渡的障礙始終存在。

中共及中國的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舊包袱要慢慢地放下,新面貌要慢慢地形塑;當天安門城樓的毛像可以卸下的那一天,也許就是中共及中國政治轉型瀕近成功之日。

【2009/10/0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