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一位18歲陳姓少年,身高168公分、體重81公斤,從小就以飲料當水喝,近來怎麼喝飲料都覺得無法止渴,經母親帶到署立台中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讓家人相當訝異。
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昨天說,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情形愈來愈多,其主要症狀為尿多、喝多、吃多、體重減輕。
沈宜靜指出,第二型糖尿病孩童多合併有肥胖、高膽固醇、高血壓等及糖尿病的家族史。研究並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是台灣孩童糖尿病的主流,與不當的飲食和生活型態有關。
她還說,以往都認為發生在孩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是第1型糖尿病(大部分與抗體有關,需終身注射胰島素),不當飲食和肥胖有關的第二型糖尿病,則是成年才會罹患的。
沈宜靜建議家長應透過規則的運動與適當的飲食來達到孩子減重目標。她建議,飲食方面除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外,並盡量避免油炸類食品(炸雞、薯條、漢堡等)。應多喝開水、少喝飲料,水果也須節制。食物烹調盡量以清蒸、川燙、水煮為宜。
適當的運動除可減輕體重,增加身體各類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血糖更容易控制。規律運動也可增強肌力,改善心臟血管以及肺臟功能。
沈宜靜表示,已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運動時間最好是飯後1到2小時,盡量避免吃飯前運動、避免發生低血糖情況。
【記者胡宗鳳2009/09/12 聯合報】
一名53歲電子工程師,罹患糖尿病多年,未規律地進行追蹤與服藥,結果於近半年內體重莫名下降了10多公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沈振榮表示,該名男子聽由網路的介紹自行買了所謂的健康食品加飲食秘方服用,體重是恢復了,但卻產生口乾舌燥,下肢水腫及呼吸不適等問題,檢查後竟發現,飯前血糖高達180mg/dl,飯後血糖更飆升至350mg/dl,甚至併發「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腎病症候群」,導致腎功能異常,腎臟功能只剩3成。
沈振榮醫師指出,全台20歲以上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65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罹患,據腎臟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新增3200名透析病患,其中4成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是由數百萬細微的血管組成,若糖尿病控制不良,會造成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血管病變是造成腦中風心臟病以及減少腎臟血流的主因,微血管病變是造成視網膜病變,神經及腎臟病變的主要的原因。所以當糖尿病加重時,腎臟功能也就失調,更甚者還會導致眼睛、神經、肌肉與心臟等受損。
沈振榮醫師也強調,第2型糖尿病造成腎臟衰竭的比例高達10-40%,糖尿病腎病變前三期常無明顯症狀,所以患者常無聲無息罹病卻不自知。但糖尿病腎病變若不及早發現治療,就可能演變成尿毒症,屆時就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這也突顯出平日保健的重要性。要預防糖尿病併發尿毒症,可從些許症狀得知,像是尿多泡、血壓高、下肢水腫、肌肉筋攣、頻尿、血中肌酸甘或尿素氮濃度異常、莫名噁心、嘔吐、貧血、疲倦與皮膚發癢等,都是糖尿病腎病變的徵兆。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