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流行「吃到飽」。(本報資料照片 +鄧博仁攝).jpg 

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包容,不僅表現在對於日式飲食、大陸菜色、美式速食等三大系統的融合,近年更接納外籍勞工、配偶等新移民影響,讓東南亞菜系也成為台灣飲食「混血基因」的一環。由於各種飲食潮流多元並存,當前台灣社會的「吃到飽文化vs.慢食運動」矛盾現象,本土飲食復興與米其林餐廳國際刺激並存,似乎也就見怪不怪、各安其位了。

     新移民人數超越原住民而成為第四大族群後,越南料理、泰式辛辣酸口味、印度咖哩、香甜印尼菜紛紛進入台灣人的腸胃。從北部桃園到南部美濃,新移民聚落飄散出的母國味道,正影響為數眾多的「新台灣之子」。一、二十年之後外配子女將成為台灣社會中堅力量,屆時「台灣的味道」勢必注入更多東南亞色香味。

     至於台灣社會勇於求新求變的飲食潮流,光是九○年代至今,就已歷經青少年的速食店、紅茶店及哈日、哈韓文化;上班族的啤酒屋、咖啡館、居酒屋文化;家庭聚會的土雞城、溫泉餐廳、花園餐廳、野菜餐廳流行;以及各式茶藝館、異國美食、食補文化、火鍋文化;再加上三分鐘熱度的葡式蛋撻風潮、方興未艾的紅酒文化,台灣社會的「喜新厭舊」流行替換速度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如此,台灣人最厲害之處,仍是把所有異文化都予以「台灣化」的能力。美食作家焦桐以這個生動的例子,說明日本生魚片在台灣的「變身」:「台灣特有的『龍船生魚片』,就融合了和漢料理形式,一艘龍船滿載著各種海鮮:龍蝦、生魚片、牡蠣、透抽、扇貝、干貝、牡丹蝦、帝王蟹、海菜……船上還有乾冰營造氛圍。」

     這就是台灣飲食國際化後,自行發展出來的「生猛有力的台灣味」。彷彿是台灣人好客精神的延伸,一桌桌「澎拜」(台語豐盛之意)的異文化混合菜餚,正引領台灣繼續與國際潮流結交朋友、相互激盪。

     ※本月專題感謝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研究人員石文誠、吳佳霓、謝佩瑤、陳怡菁提供意見與協助,並感謝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提供會訊文章參考。

 

  • 2010-01-03
  • 中國時報
  • 【採訪/何榮幸、林欣誼】
  • 好吃:台灣第一本慢食生活實踐誌.jpg 

    好吃:台灣第一本慢食生活實踐誌
     
    作者:DIY玩佈置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322266
    裝訂: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