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余白(Hubert Kilian) ).bmp  

粉紅色假髮,灰綠色眼睛,巨型蝴蝶領巾,女子手持歐洲十九世紀軍刀;又或者,男子身著正紅色寬袖長袍,一頭銀白長髮,上頭露出兩隻聳立的狗耳。這些奇裝異服的人不知所為何來,他們聚集在一塊兒,互相品頭論足,彷彿這些打扮本身就是用以溝通的符號。

你可能已經在電視新聞或報章雜誌上聽過cosplay一詞,也知道這詞出現時你會看見不同尋常的妖豔華麗裝扮,但或許還是心中疑惑,究竟那些厚重妝容底下隱藏的面容究竟是哪些人?他們在想什麼?這種行為意義何在?

和製英語通行世界

cosplay是所謂的「和製英語」,由日本人發明,台灣人沿用。它是由costume(戲服)和play(扮演)結合而成。進行cosplay的人,通稱為cosplayer,你可以簡稱他們為「coser」。cosplay一詞的歷史並不長,1984年被日本人在洛杉磯世界科幻年會上提出之後,才正式成為這個現象的「公定名稱」。如今世界各地,包括歐美台日在內,都有大型的cosplay活動。

在台灣,有些人將cosplay翻譯為「角色扮演」,但某些cosplayer並不喜歡被稱為角色扮演者,這讓他們想到RPG遊戲(Role-playing Game)。cosplay與RPG的差別最主要可能在於RPG背後必定有個遊戲情節跟角色能力值設定,但cosplay不僅跟遊戲無關,且看似「無所為而為」。「沒有目的」似乎正是cosplay行動最令圈外人困擾的一點。

被迷思纏繞的cosplay

cosplayer常自稱為「次文化中的次文化」,「小眾中的小眾」。的確,在社會大眾的觀感中,或者主流媒體的描述裡,電玩、動漫、輕小說、布袋戲的愛好族群已經是「小眾」,遑論砸大錢、下重本,將對這些文本的迷戀直接穿上身的狂熱分子。這種狂熱乍看之下的確異乎尋常,也難怪他們往往都被以獵奇的形式報導。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很難直接定義cosplay「是」什麼,往往只能先定義它「不是」什麼。首先,儘管cosplay活動常跟同人誌(註1)發表會(如著名的FF開拓動漫祭、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一起舉行,但cosplay不等於同人誌。而cosplay展場與同人誌販售會一起舉辦,恐怕只是因為兩者性質上都是同人(註2)活動,吸引的族群有重疊之處而已。

台灣cosplay的風潮起源於1990年代以後,時間如此之短,我們當然不太會看到資歷超過十年的coser。其次,雖然有許多國高中生玩cosplay,但由於cosplay其實是種傷本的嗜好,有點財力的成年人反而才是cosplay最盡興的族群。

然而台灣,多數人常對漫畫迷與coser年齡層低估,這樣的看法事實上是反映一種污名的心態:亦即這種興趣的本質是幼稚的。影響所及,漫畫迷與coser對於年紀大這件事好像有點羞於啟齒。不過這顯然是種略帶偏見的迷思,很多娛樂都可以從小做到大,譬如登山、踏青、玩撲克牌、下棋,既然如此,何以唯獨看漫畫跟玩cosplay不行?

像不像,有關係

cosplay的本質有三:華服、美妝、精飾。這三者的存在都是為了傳達被cosplay的角色神韻。 一般而言,coser會依照自己喜好的文本(此處的文本可以是輕小說、動漫、影集、布袋戲等等,範圍極廣,不一而足)及「適合自己氣質」的角色,挑選想要扮演的對象。

所謂適合自己氣質,有時候當然就是在說外在條件,譬如個子高挑的女性不妨扮成英姿勃發的美少年;男性要扮成嬌弱女角可能困難一點,不過如果不介意被批評為「一點都不得角色精髓」的話當然還是可以勇敢嘗試。

另外一個適合自己氣質的意思,是比較精神層面的。當一位coser試圖扮演某個角色,通常是對這個角色「充滿了愛」。換句話說,或多或少有著對該角色性格或特質的仰慕存在。因此coser希望透過cosplay,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些。

此外,既然cosplay演變成聚集到大型活動場合中「拋頭露面」,就意味著有可能受到同儕的批評指教,像不像自然關係著此一行動的成敗。我們可以想像以下場面:熱鬧的動漫祭,在台大小巨蛋體育館外,兩位coser一個扮成動漫「火影忍者」的主角鳴人,一個扮成「薔薇少女」的水銀燈,他們四目相接,在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兩人心中浮現出這樣的對話:

「這鳴人的假髮形狀跟顏色都不對。太糟了。」

「喔!水銀燈的衣服做工好細,頭帶是自己縫的嗎!?」

鳴人此時為自己的假髮不夠好而沮喪(他住的城市總是買不到適合的假髮),而水銀燈則很得意自己找到了值得信賴的手工服飾店舖,但相同的是這兩位coser的荷包都變得很空虛。

巧手化想像為現實

上述現象也反映出cosplay是極度傷本的嗜好。最主要的是因為cos的三大本質華服、美妝、精飾全都所費不貲。若想要在聚會時讓同儕耳目一新,服裝、鞋子乃至配件往往都需要特別訂製。因此優良手工服店家的資訊變得很重要,cosplay社群中不可少的便是這類店家資訊分享。

上面提到的鳴人穿著橘色的特殊忍者服與鞋子,頭上要有縫著金屬片的頭帶,頭髮必須是刺刺的金色短髮;扮演水銀燈,黑色的歌德羅莉洋裝一定要量身訂做,頭上要有同色的蕾絲髮帶,銀白色的假髮得先戴好,然後用角膜變色片讓眼睛看起來是赭紅色的。這些全都要錢,這兩個角色尚且還沒有拿道具!

cosplay的經歷(簡稱cos歷)通常是用服裝套數來計算的。一套算是初學者,五套以上就是資深coser了。當然,沒有錢的時候也只能因陋就簡,某些看起來沒什麼質感的cosplay裝扮,可能是出自於經濟拮据。而此時,也正是coser發揮創意的時候。事實上,那些看些炫麗的戲服,許多都是coser去道具服出租店尋找看起來有點像的衣服,然後自己動腦筋加上配件後的創作。更為著迷者,則會親自學習裁縫技巧,將心中的想像化為現實。

這就是何以coser鍛鍊到最後,或許有機會成為巧奪天工的表演藝術家跟服裝設計師。我聽說過最有創意的省錢點子,是去買兩顆各五十元的低價圓形粉晶,一顆拿來砸碎,一顆捧在手上——高橋留美子漫畫名作《犬夜叉》中人人爭奪的「四魂之玉」就這麼完成了!

註1:「同人誌」係指對特定文學、動漫、電影、遊戲作品的愛好者,以上述刊物或遊戲中的人物為主角,進行文學或美術作品的再創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註2:同人一詞來自日語,原指有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是動漫文化的用詞。(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0年1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琴司の 的頭像
    碧琴司の

    ✍ 碧琴司の →ße

    碧琴司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